02.02 明代社會的僧道門風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以後,對僧道門風曾一度進行過大力整頓。洪武六年(1373)下令,凡是民家女子,年齡未到40歲,不許當尼姑、女冠。二十年下令,百姓若年齡在20歲以上,不許入寺為僧。二十四年又下令,假若有人效法瑜珈教,自稱“善友”,假藉張真人的名頭,私造符錄,均治以重罪。

明代社會的僧道門風

二十七年下令,在僧人道士中,若有人私自擁有妻妾,允許眾人趕逐。若包庇容隱,一同治罪。僧人自稱白蓮靈寶、火居以及僧道不務祖風,妄為議論,也要治以重罪。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下諭,如果僧道不守戒律,參與民間修齋誦經,並計較報酬厚薄,或修持沒有誠心,飲酒食肉,遊蕩荒淫,乃至妄稱道人,男女雜處無別,敗壞門風,將殺無赦。在這種嚴厲的政令下,明初的僧道大致能恪守清淨門風。

在明初,儘管一些著名的僧道之士偶爾也有與土大夫交往的例子,但他們自持甚謹,所行不過是向土大夫求學問道,或練習做詩之法。於是,在明初不但出現了一大批既能恪守佛道祖風卻又在佛道教義上有較高造詣的著名僧人與道士,甚至擅長作詩,在士大夫中留下較好的口碑。

自中期以後,僧人道士不守祖風,不在寺廟安心修持,羨慕城市或世俗繁華的生活,到處遊蕩,於是在各地城市中,到處可見遊方僧道的蹤影。這些僧人假藉“遊方化緣”之名,而在明代史籍中一般稱為“遊方掛搭寄住僧道”和“雲遊行腳”尤其在北京,十方緇流全都輻輳於此,簡直成了“僧海”。名藍精剎,甲於海內;香火之盛,更是別處無法比擬。和尚道士一旦到了城市,或參與民間事務,或與士大夫交遊,必然帶來僧俗混淆,造成一股宗教世俗化的洪流。明代僧道的世俗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僧道與士大夫相交,出入於公卿之門;二是僧道不守祖風,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甚至闖寡門,嫖娼妓;三是僧的無賴化。

明代社會的僧道門風

晚明士大夫受狂禪風氣的影響,與僧人交遊也成一時風氣。明人張鳳翼在《譚輅》一書中言:“近來士夫謝病,多挈一僧出遊,以表見其高。人見之,便謂是蘇長公與佛印作用。”這就是當時的風尚。如趙大洲甚嗜禪理,對僧人多所訪問。南京牛首雲谷寺有位老僧,不時入城,與朝中趙大洲、毛起元、朱曰藩、陸光祖等人交遊。這些縉紳大老有時將老僧“各迎於家”,時則一同遊覽牛首山,清談雅論,雜以詩句。

嘉靖初年,牛首山祝禧寺僧福全崇明寺僧寄蕪,也與許仲貽、謝應年、陳羽伯等名公交遊,其中“相隨一童子,作伴兩山僧”這一詩一句即為當時交遊盛況的實錄。僧人如此,道士也不甘落後。牛首山清源觀道士唐景虞,在房種竹藝花,以待遊人。一時清雅之士,“多與之遊”。在南京,當時與縉紳往還的道士,最著名的有閆希言、李徹度、醒神子、彭仙翁四人。僧道與士大夫相交,當然是為了附庸風雅,以便藉此獲取名利。

同時,道家方士的“採戰”術,對大夫來說也頗具吸引力,使他們不得不屈尊與之交往。如方士孔復,通曉燒煉,尤精采戰術。他曾到南京豬市娼家歇宿。娼婦與他交接,開始覺得甚異頗感新鮮。不久轉而害怕他的淫毒,“號呼避之”。娼婦的假母(即鴇母)年已四十,一向以善淫著稱,代娼婦與孔復交接,“久亦趣違”,敗卜陣來。經此…戰,娼好得病數月,假母也數日不能起床。可見,道土孔復所操之術,為釆戰逆流,是邪僻不經之術,但當時“入多惑之,學其術”。

“僧習為市”,是晚明僧人的實錄。道士亦如此。僧道已不再守成祖風,而是參與民間的修齋設醮活動,甚至飲酒食肉、治生,而且娶妻生子,與世俗百姓一般無異。明人陳鐸有一首《道士》歌曲,其中就揭示了道士與世俗結交的基本情況,咒著符水用元神,鋪著壇場拜老君,看著桌面收齋襯。志誠心無半分,一般的吃酒嘗葷。走會街消閒悶,伏會桌打個盹,念甚麼救苦天尊。

替人做齋事,本已不合遵守清淨的祖風,何況在做道場的時候,一點志誠之心也無,口中念著咒,或者“救苦天尊”,心裡卻想著能從桌面上收齋襯,甚至一樣的吃酒嘗葷。道士如此,和尚也一般無異。陳鐸《和尚》這首歌曲:道爐中燒上馬牙香,門外懸著白紙楟,堂前列起銅佛像。鼓鈸兒一片響,直吃得拄肚撐腸。才拜了梁王懺,又收拾轉五方,沒來由窮日忙。和尚替人做佛事,其實不過是為了吃個拄肚撐腸,另外再得些襯錢。

明代社會的僧道門風

他們已不再在寺中清靜修行,而是沒日夜的窮忙,倒像唱戲的趕場子一般。而那些尼姑,雖斷卻葷腥,專門吃素齋,但還是難斷相思之苦。照佛教的說法,色即空,空即色,原本可以將它們斷絕。但到了這些尼姑身上,已是空即空,色是色,很難排遣得開。陳鐸的《尼姑》歌曲就描寫了這樣一些尼姑。

明末的僧道不僅有妻室,而且不戒色,逛教坊妓院,被稱為“色中餓鬼”或“花裡魔王”。一些太監中的好事者,用妓女佈施給僧人,而僧人反而趨之若鶩,而且處之泰然。明朝廷設立教坊司,如同為僧道準備一般,嫖妓取樂,成了他們分內事。所以,和尚有“光頭”之稱道士有“嫖頭”之號。

假若說僧、道娶妻是對佛、道清淨門風的逾越,那麼,一至晚明,僧道更是行同無賴,並無二轍。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嘉興新行鎮淨相寺之狡僧,更是以行騙為業。史載吾郡新行鍥淨相寺,有狡僧,乘民間多疾,穴地置一人其中,朝暮飲食之木攢安其口。候風雨夜,令群僧拽倒殿屋,瓦不覆壓,故遲三日,始率鄉民撒所覆,則其人起坐,無傷,因囈語喃喃,作神附體狀。且雲:“餘觀音大士也,憐此人無罪,又敬信我,我故庇之。”鄉民譁然,稱活觀音出現。這種詐騙現象很多。總得來說,晚明的僧道早已不同明初。甚至從超然物外到世俗物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