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楊東:通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 應當理性看待監管

眼下,人們普遍認為通證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幣”的概念,它將產品生產者、使用者、驗證者對立、不可調和的關係變為統一的、互惠互利的關係。那麼,如何判斷Token的優劣?區塊鏈Token之正邪邊界何在?通證經濟為什麼被認為能夠帶來新一輪數字經濟革命?

楊東:通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 應當理性看待監管

圍繞種種問題,“鏈圈”與“幣圈”已經進行了大量討論。至於討論結果,可以說觀點林立。就前述有關問題,《核財經》日前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教授進行了專訪。

Token是價值承載和流通的必需

《核財經》:到底什麼是通證?它的最主要定義是什麼?

楊東:Token,也就是所謂的代幣,是近來在市場上各路開發者基於如以太坊這樣圖靈完備的區塊鏈腳本,通過智能合約創建不同的應用程序而發行的代幣,用來管理平臺、給投資者分紅、鼓勵投資者參與社區建設等,保持整個應用程序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其本質是數字化的權益憑證。

《核財經》:如何判斷Token的優劣性?區塊鏈Token之正邪邊界何在?請您舉例說明。

楊東:

壞Token的特點:一、把項目主體自身盈利作為Token升值的唯一方式,比如所有承諾以利潤公開回購或者是承諾持有Token分紅的。二、將其使用場景中的Token換成其他中心化虛擬幣,如Q幣、積分、鑽石、豆子等,並不影響整體使用場景;換成法幣交易,也不影響整體使用場景。很多項目創始人開始打區塊鏈的主意,想趕上發幣的風口,就想照搬自己原體系中的積分制度和獎勵制度發行一個幣,美其名曰Tokenize。三、現階段和實體經濟聯繫過於緊密的。

好Token的特點:一、擁有自身應用體系,在某個邏輯閉環的場景中充當價值傳遞,用於交換有價值的虛擬物品、資產和服務,包括但不限於算力、帶寬和儲存。二、代表了某種虛擬環境下資源的使用和分配權力,同時對該環境下社群規則的建立和修改擁有投票權力,以實現自治手段。比如EOS。

楊東:通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 應當理性看待監管

《核財經》:成功發行Token要具備哪些條件?

楊東:第一,新生態在解決什麼問題;第二,生態可能長成的規模有多大;第三,生態模型設計是否合理;第四,團隊是否匹配。

《核財經》:通證雖然與區塊鏈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但彼此是最佳拍檔。為什麼說Token對區塊鏈不可或缺?缺少ICO 的區塊鏈產業如何形成價值迴路?如果脫離了比特幣(Token),區塊鏈技術是否還能夠邏輯自洽?Token可能是比區塊鏈更偉大的發明?

楊東:區塊鏈最重要的應用就是價值在互聯網上直接流通。通過實體或虛擬資產的Token化,將資產上鍊,實現資產的液化,能直接通過網絡來跨國界、短時差、低成本進行資產交易與轉移。資產液化能將資產進行分割,在鏈上進行全世界的流通,能打破地域侷限。而平臺通過Token化,一方面可以進行平臺融資,為平臺的啟動和發展募集資金;另一方面,在鏈上產生用於資產交易的價值中介,實現鏈上資產P2P自由交易和流通,打破貨幣兌換的限制。Token是價值承載和流通的必需,是區塊鏈的正常運轉和價值流通,是公有區塊鏈的血液。

至於Token是不是超越區塊鏈的發明,通過Token將更多的資產(比如遊戲、存儲、網絡、文化內容等)上鍊,激勵勞動者與創造者的勞動與交易,也許真的可以完全激活人類社會的價值。

通證經濟既促進自由交換又能加強監管

《核財經》:現在國外有一個新概念叫“Token Economy”,就是“通證經濟”。什麼叫通證經濟?通證為什麼那麼重要?通證經濟為什麼被認為能夠帶來新一輪數字經濟革命?為什麼通證被認為可能會引發實體經濟的又一次大升級?能否舉例說明?

楊東:Token Economy(通證經濟)是隨著區塊鏈發展而新出現的一個概念。通證的重要性主要在於供給充分市場化、流通速度快、價格訊號靈敏、和智能合約相結合的應用能激發創新,是一個多價值尺度的經濟、有利於國家監管和微觀社會管理。

真正的市場經濟必須是監管良好的經濟,沒有監管的市場,將是黑幫橫行、山頭林立、四分五裂的市場。通證經濟既能促進自由交換又能加強監管,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本質上是用密碼學、用包括跨國界的開源開放超級電腦等未來信息基礎設施來重新定義市場經濟,它怎麼會不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和本質的推動?它怎麼會不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本質的改變?人工智能、通證、區塊鏈,這三個東西合起來,已經不是簡單生產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問題了,而是人類文明演進和生命存在意義改變的問題。也就是我說的,過去20年數字生活驅動了互聯網,未來20年數字生命驅動下一代互聯網。

楊東:通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 應當理性看待監管

《核財經》:區塊鏈近年來以及在最近的“兩會”出足了風頭,中國個人財富TOP400的互聯網企業家們都提到了區塊鏈。有觀點認為,公司通過發行Token的權利證明,將人力資本作為財富創造與財富分配的要素,是一個有效的機制。您怎麼看?

楊東: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企業總營業收入為27.6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總量37.3%(74萬億美元),超過了1/3。在互聯網時代,這一特徵尤為明顯,美國有五巨頭“ FAMGA”,中國有“BAT”,未來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將皆為互聯網科技公司。公司導致的集中化,本質原因是資本的一元化,即現行公司是以貨幣資本為中心的,作為人的勞動並不能作為資本成為公司資產。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將改變當前以資本為中心的“股份公司”現狀,進化成為貨幣資本、人力資本以及其他要素資本融合的組織。

完善政策法律應與培養人才並重

《核財經》:據觀察,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經濟學界尤其是國內經濟學界對風起雲湧的數字貨幣風潮採取了“適度高冷”的態度。由此,有觀點認為,經濟界面對風起雲湧的數字貨幣風潮集體失語。事實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為什麼?

楊東:數字貨幣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和貨幣現象,應該有一個群體在研究甚至發聲。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機構或是企業,近年來都在加緊對數字貨幣的研究。2016年11月,中國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旨在培養數字貨幣高層次人才,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諮詢、發展規劃及相關活動,是經過有關部委批准的、具有合法牌照的非盈利單位,致力於促進數字貨幣行業的科研與實踐融合發展。目前,杭州市、深圳市、貴州省已經成為爭奪央行數字貨幣試點的三大熱門地區。杭州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的規劃建設,其中包括區塊鏈產業。杭州市將打造全國首個區塊鏈產業園區,落戶在西湖區互聯網金融小鎮,周邊有螞蟻金服、網商銀行、浙大及其科技園等知名企業與園區。理論推動實踐發展,實踐又會促進理論的完善,隨著數字貨幣的進一步實踐,其相關理論也會更加完善。

楊東:通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 應當理性看待監管

《核財經》:這一波的人類社會“數字文明的變革”即將到來,中國應該做哪些準備才能抓住機遇?

楊東:一方面,完善相關政策法律,為這場變革的到來保駕護航。另一方面,要大力培養相關人才。大家對於區塊鏈技術的人才培養,一直重視不夠。

當務之急,恐怕是國家與地方政府的人保部門、工信部門,需要有一些專門的培訓培養機制,(包括)對青年的技術人員培訓,對中層的管理人員培訓,對高端的企業家的培訓,採用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方法。教學的側重點,還需要有理論實踐。國內、國外的各種複雜的培訓體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去推動。人民大學,聯合社會相關機構也在做準備培訓工作,中期、短期、長期的都在準備。區塊鏈需要“政、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機制。

《核財經》:現在的經濟學是什麼?誰會成為未來的發展經濟學?

楊東:經濟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研究經濟學還是要為實體服務,2018年“兩會”提出諸多關於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的提案,應當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們應當利用新的技術進行改革,發展經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金融市場的痛點太多,所以也是過去五六年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科技能夠迅速崛起一個主要原因。

現在即將迎來一場新的數字貨幣浪潮,如果我們抓住機會,抓住新的技術應用,不僅金融領域,還有非金融領域應用,都能夠促進中國的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目前來看,像集團內部、像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聯盟鏈的應用,包括農業農產品溯源、食品安全,是很大的痛點。能源、醫療、電子存證、工商登記等領域也有很大機會。

不存在監管恐慌,理性看待監管積極作用

《核財經》:您一直關注區塊鏈監管問題,請問目前區塊鏈是否存在監管恐慌?如何理性看待監管的積極作用?

楊東:在肯定區塊鏈產生巨大價值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其背後的風險,儘快開展風險的提示和投資者保護教育的工作。虛擬貨幣存在著7大風險: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缺乏合法經營牌照,價格虛高,涉嫌洗錢和逃避外匯管制等不法行為,涉嫌傳銷與詐騙,內幕操縱,技術與信息安全風險,暗網交易。

當前,虛擬貨幣行業在風險淤積的同時卻缺乏監管。一方面,虛擬貨幣等區塊鏈金融應用本身分佈式的技術特性,以及虛擬貨幣當前熱門的應用領域ICO同傳統融資模式不同的“脫媒”特性,導致其繞開了現有銀行、證券體系,實現資金的外循環,繞開金融監管。另一方面,在去年9月禁令出臺後,很多虛擬貨幣交易所轉而註冊至海外繼續向境內用戶提供虛擬貨幣交易服務,反而使境內金融消費者獲得保護與維權更加困難。

對此,我已多次針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ICO出海提出相應的監管建議,認為應當加強監管,堅決打擊惡性犯罪行為。對各類虛擬貨幣的整頓清理不能簡單認為監管就是打壓或者利空區塊鏈,而是要釐清區塊鏈與監管的關係。區塊鏈未來如果要朝著健康的軌道大規模發展,那麼適當的監管機制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看,區塊鏈不能存在監管恐慌,而是要理性看待監管的積極作用。

因此,適度的監管不僅不會對區塊鏈構成利空,反而可能是利好。當然,這種監管必須根據區塊鏈的進展而不斷調整,適應不同階段的要求,在區塊鏈尚未成熟之前,監管應著力服務於區塊鏈的健康發展和風險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加以防範和預見。我一直建議藉助監管科技(Regtech),也可翻譯為“技術驅動型監管”,從而進行主動的、動態的、分佈式的、及時有效的監管,中國人民大學大數據區塊鏈與監管科技實驗室即將出版《全球監管科技研究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