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河南深藏一座世襲城堡,康熙御筆題寫牌匾,施工隊挖出清代密道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歷史悠久,是一座千年古城。在來之前就聽人說:“北京到南京,比不上浚縣城。”這句話有兩層意思:浚縣城年代久遠,歷史遠遠超過北京、南京城;浚縣縣城至今保留諸多文物,數量龐大驚人,可與北京、南京相媲美。為了一探究竟,正月期間專程趕到浚縣,近距離感受它的魅力。圖為浚縣端木世襲翰林府。

一位當地大哥說:“浚縣是一步一文物,歷史古蹟實在太多,一個月也轉不完。浚縣還出過很多歷史名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儒商鼻祖子貢就是浚縣人。”按照這位大哥的指引,於是專門來到縣城西大街,對那座令當地人引以為豪的世襲翰林府進行查看。初見這座院落,就能從建築風格上聞到濃厚的歷史味道。

一位前來此地的大姐熱心介紹:“這座世襲翰林府是清朝建的,後來雖對其進行大規模修整,但院子的整個佈局沒有改變。小時候經常到這裡玩,至今記得原來的模樣。”由於正逢浚縣正月古會,這座世襲翰林府免費對外開放,前來觀看的人絡繹不絕。曾經令人望而卻步的世襲翰林府,如今成了普通群眾的好去處,不由心生感慨。


這座南北長60多米的院落內,全是硬山式灰瓦頂清代建築。牆體下砌青石,上部砌青磚,這也是古代建築能夠數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一位經過的老伯感慨的說:“儒商鼻祖子貢的後人蓋房子就是講究,採用的是七門相照,東西兩側建築對稱分佈,這種佈局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說完還發出嘖嘖的感嘆聲。

從當地群眾的隻言片語中,很快了解到這座老院落的由來。原來,浚縣名人子貢為端木複姓,兩千五百多年前,端木家族已在浚縣居住。1669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迴京途中,經過浚縣城。由於子貢七十世嫡裔端木謙是名門之後,所以獲得恩准,端木謙迎駕覲見當朝皇帝。

由於康熙平時敬仰孔子,聽說端木謙是孔子愛徒的後代時很是欣賞,所以金口一開,就親封端木謙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並且特許世代相襲。自此,端木家族再次成為名譽全國的名門望族。時隔34年,康熙西巡迴京途中經過淇縣,端木謙再次覲見康熙。康熙在磁州杜村鋪親筆寫下“賢哲遺庥”,特遣皇子親手送給端木謙,後來製成牌匾。端木家族兩次覲見康熙的歷史經過,被詳細記錄在《端木氏家譜》中。


在探訪這座清代院落時,幾位年輕姑娘碰巧經過。其中一個姑娘說:“快點走,人家拍照呢。”在嬉笑離開時還不忘說:“去裡面看吧,好東西多著呢。”轉眼間只聽到笑聲不見了人影。走在院落內,就好似進了迷宮,因為裡面有很多犄角旮旯。如果不是南邊高懸的太陽,真的能讓人迷失方向,辨別不出東南西北。

一位經過的大哥說:“端木世襲翰林府是兩座並排的院落,大院落由多座四合院組成。光緒年間,端木家族在西城門東邊路南大興土木,並排蓋起兩個院落,東邊叫翰林府,西邊叫世襲翰林院。東院住著哥哥,西院住著弟弟。”為確保翰林府安全,端木家族還建起碉樓,以防禦盜匪侵擾,因為院內有銀庫和家眷。後來,施工隊在對院子維修時,還發現建於清代的隱蔽地道和密室,可見這座院落防禦設施非常完善。翰林府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

在翰林府內,各個房間有各自作用。比如外出廊客廳是專門會見客人的。豫北浚縣叫它“客會”,有會見客人之意。後來竟被人念轉音了,成了“客位”。院內還有專門用來讀書的地方、用餐的地方、居住的地方等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一位大娘羨慕的說:“當官人家就是講究,普通百姓根本比不了。老百姓的一間屋可用來吃飯、睡覺、甚至養牲口。有錢人家不得不讓人眼氣呀。”


翰林府除了有錯落有致的房舍,還有一處後花園。這座清代院落內,無處不透漏著曾經的奢華與高貴。一位老伯說:“清朝和民國的時候,這裡開過石印局,承接官府的印刷業務;它也印刷端木家族的特別執照,相當於現在的學生證。上世紀中期,東院當過醫院。現在全部都被保護起來了,作為人文景點很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