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

狹義的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等地菜色發展而成,油多、色濃,講究實惠。而川菜則取材廣泛、調味多樣、適應性強,清、 鮮、醇、濃並重,並以麻辣著稱。湘西菜兼有辣、臘和酸,但不夠豐腴,亦不講究麻香。我們不能王婆賣瓜,牽強地誇耀湘西之味,但從對湘西飲食的梳理中,卻可以品味到鮮為國人知曉的史地文化。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

臘:凡肉皆可臘,經年彌香

夏曆最後一個月,天氣益加冷,湘西的東村西寨都不時傳來豬的號叫聲。臘月了,該製作臘肉了。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

攝影_李鋒

人們把餵養一年半載的大肥豬殺掉,除留下一部分肉過年時吃以外,將餘下的豬肉切成三五斤一條,擦抹鹽椒粉後,裝入大缸醃漬,讓鹽椒充分溶粘在肉條上。七八天後將醃漬好的肉條懸掛在火堂燻烘。如用松果、茶殼、柏葉、橘皮、穀糠等燻烘,臘肉油中透紅,紅中透亮,不見菸灰,顏色更顯好看。數月的燻烘過後,便可將臘肉下架食用或貯藏。或藏在谷堆、穀殼中,或藏入稻 草、鋸木屑裡,或掛在通風乾燥的壁板上。

湘西是高寒地區,農村人烤火時間較長,燻臘肉的時間也長,臘肉可以久藏不壞,能一直吃到來年立冬。冷煙文火燻烤透了的臘肉,有的甚至長出一層綠黴,洗淨後味道一樣美妙。

蒸熟的臘肉,可以一片片、一絲絲撕著吃。洗淨的肥臘肉,通明透亮,油而不膩,放在陽光下,能照見人影。土家人做出的臘肉,不僅用來待客,同時也可作為逢年過節走親訪友、聯絡感情的禮物。尤其那些小夥子,每逢節日來臨,總要帶上臘肉去看望岳父岳母,以博得女友及全家人的歡心。

辣:川渝不論,湘之辣極

在15世紀末辣椒離開美洲、用了約200年的時間抵達湘西之前,湘西人抵禦溼寒的武器,是姜。

“湘西薑糖”已是鳳凰旅遊者的必買紀念品之一。據說薑糖特產的成型,源於鳳凰民間治療風寒感冒的一個小配方。當地民間相傳,身體傷風滯重之時,切幾片姜拌以紅糖在瓦缽裡煎煮一番,患者就著熱湯服下,蓋上棉被,發出一身大汗,便會一身輕快,體復如初。

薑糖溫熱,也許可以偶爾當零食吃,辣椒卻絕對可以更有力地麻痺你的感官,幫你抵禦飢寒,繼續任勞任怨。

舊志載,雪峰山區“叢巖幽谷中,水冷泉冽,嵐瘴鬱蒸,非辛辣不足於溫胃健脾”。在湘西,辣,遠遠不只是一種調味劑那麼簡單,更有暖胃驅寒的醫藥功效,藉此來抗拒山地潮溼所導致的身體上的種種不利。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

辣椒除用來做調料外,也可放在灶的火燼中燜熟,和著大蒜在擂缽中擂爛後食用。湘西人還有一種食法更為直接——洗淨後沾鹽就吃。真如他們自己總結的:“三天不吃酸和辣,心裡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隨著近年國人對嗜辣之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湖南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這是有理論依據的。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藍勇教授,將中國 飲食口味的辛辣重區與《中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圖》《中國年日照時數圖》及《中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對比,發現前者正好與每年太陽總輻射低於110千卡的熱量區、日照時數1800小時以內的地區、冬季溼潤(年相對溼度數值在70%以上)且1月平均氣溫高於4℃而低於8℃的地區(特別是山區)相重合。這些地區日照少、山區多、霧氣大,冬季冷溼。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需要辣椒。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

攝影_林帝浣

酸:侗不離酸,藉以對抗無常

據考,侗族醃酸菜始於宋代,有壇制和筒制兩種製作酸菜的方法。壇制是指將淘米水放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醃魚、醃豬排、醃牛排及醃鴨則以筒制。醃蔬菜可放2年,醃雞鴨可放3~5 年,醃肉可放5~10年,醃魚可放20~30 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最為罕見的則是由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躥。”湘西苗族把醃製食品稱為“鮓(zhǎ)”,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酸壇”。家境好壞,亦可從酸壇的多少看出來。殷實的苗家,其酸菜罈子有幾十個,可齊嶄嶄地排上一長溜,其中包括白菜、蘿蔔、竹筍、野菜,還有豬、牛、魚,甚至蛆繃、青蛙。罈子多少在苗家女孩心中佔著很重的分量,有歌為證:“不論我郎人品好,只要男家酸滿壇。”

酸味的首創或許來源於無意。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菹菜者,酸菜也”,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用白菜等醃漬酸菜的方法。

而湘西的“酸”,傳說是由一位叫吳月秀的苗家女發明。苗家缺鹽,缺鹽除吃飯不香外,更使人全身無力。吳月秀見鄉親食不甘味,便用熱米湯浸泡菜葉在土缽中,幾天後,飄出酸酸的清香。鄉親們因吳月秀泡製出來的“酸湯”而食慾大增,渾身有勁了。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的人在湘西

湘西的酸菜,可分為兩類。一類醃製時間比較長,如大頭酸、酸辣子、酸魚;一類是快速產出的“小品”,如醋蘿蔔、豆莢酸。四五月份,青菜上市,大張大張的特別誘惑人。將青菜洗淨,用開水焯過,殺青。然後在磨子下壓幹,拌上苞穀粉後入壇貯存。每到夏季,鄉親在田地裡勞作時,就用此和井水解渴,味道十分特別。的確,醃酸製品,能夠以酸代鹽、以酸代味,消暑解渴、開胃 助消、殺菌防病……

湘西不產鹽,由於自然與人為的種種阻礙,歷來飽受缺鹽之苦,所以湘西人素有鋌而走險販私鹽的商幫。這是後話了。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殷叢。攝影:尹忠 等。內容來自:《地道風物.湘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