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北大畢業生送外賣”引發的思考


“北大畢業生送外賣”引發的思考


01

一篇2.3萬字的長文,排版爛之又爛,竟然火得一塌糊塗。

一位北大法學碩士,辭去北京鮮亮的寫字樓裡的白領工作,做了四個月外賣配送員。

一年後,他把這段經歷寫成文章,發到了自己很少發文的公眾號上。

有人說,這是在消費北大,借北大畢業生和外賣配送員兩種身份的錯位,來吸引讀者。

也許。

但我循著文章的足跡找到了原文,卻否定了這一觀點。

因為作者當時只是用了一個普通而又普通的名字:《三十而礪》。

而且,在半夜十一點半寫完就順手發出來了,根本沒有想過這個時段已經有太多的人進入了夢鄉,不會第一時間看到他的這篇文章。

是後來媒體的轉載冠以了《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這樣吸睛的標題,開始消費北大。

當然,名人也罷,名校也罷,都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被消費也沒有辦法。

這本是一個消費與被消費的時代,我們很多時候不被消費,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被消費的價值而已。

02

作者為什麼去送外賣?

女朋友猜他是為了減肥,他回答說不是,“我來尋找一個我還不清楚的答案”。

因為年近三十的他發現,不但身體開始發福,而且生活單調重複,“進入了一種奇妙的復讀模式”,“和國營廠裡機械工作的老一輩沒有分別”。

這讓他對當前的生活產生了困惑,覺得人生有點索然無味。

於是,在女朋友出國留學後辭掉了寫字樓的工作,去做了一名外賣配送員。

剛入職時由於感冒本想辭職,但早上起來量了一下體重,發現一週瘦了十斤,於是想就算是參加減肥訓練營也值得啊,於是就留下來了。

從此,他站在上帝視角審視著自己身處的這個群體,像一個身懷絕技的大俠,化裝成不懂武功的店小二,冷眼看著眼前的一切,體驗著世態炎涼。

03

首先應該澄清的是,北大畢業生送外賣和“讀書無用論”無關。

因為人家送外賣,並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體驗生活,或者說,解除人生的困惑。

往高裡說,和當年釋迦牟尼放棄做王子而去菩提樹下冥想人生的痛苦之源異曲同工。

當然,作者沒有佛祖那麼偉大,他只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眾生。

所以,更確切的比喻應該是城市的白領去農家樂搞了一次親手種植和採摘活動。

雖然流了一身臭汗累得要死,雖然買來的瓜果比菜市場還貴,但體驗到了體力勞動的快樂和辛酸,認識到了平時生活的可貴。

四個月的外賣生涯,更像是一次憶苦思甜,“不斷的拍照,不斷的閱讀,還瘦了40斤,現在,我發現自己可以接受任何一種工作,不論做什麼,我都能安安穩穩把它做好。”

然後,作者選擇了離開。

其實,作者的經歷只不過再一次驗證了龍應臺那句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北大畢業生可以隨時去送外賣,而並不是每一個外賣配送員都可以選擇去寫字樓做白領。

一位北大畢業生,哪怕是自己體驗一下送外賣的生活,哪怕低調地沒有標題黨地寫一篇體驗的文字,哪怕排版都讓人噁心,都能火上一把。

然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繼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正是上學、上名校帶給他的好處。


“北大畢業生送外賣”引發的思考


04

但文章的意義不止於此,這不是一個督促我們要好好學習的勵志故事,而是一個大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對於生活和生命本真的積極思考。

在文章中,一共出現了6處“靈魂”,作者一直在尋找那個已經失去了的真實的自我。

“三四線並非容不下靈魂,問題是我根本沒有靈魂”。堪稱金句。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人們對物質的無盡追求中,在被各種各樣的成功觀裹挾中,作者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幸福是什麼,思考未來應該怎麼走,這一點難能可貴。

作者說:“我只是想找一塊粗糲的磨刀石”。

不知道經過四個月的磨練,是不是真的找到了那塊磨刀石,他自己這把刀是否已經鋒利。

但作者的思考和嘗試是值得肯定的。

而作者的文章引發了更多人的共鳴,有更多的年輕人讀完也去思考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這一命題,這樣的結果恐怕也超出了作者和轉載者的預料。

我們的年輕人,真的需要這樣的心靈與肉體的激烈碰撞。

05

“北大學生牛啊!”

“北大的送外賣也充滿著濃濃的思辨精神,可以信手拈來、引經據典,滿滿的人間煙火氣裡,蒸騰出厚重的靈魂思考。”

在作者文章的後面,不乏這樣對北大和北大學生進行褒獎的讀者評論。

看來,不管作者有沒有蹭北大的熱度,他都沒有給北大抹黑。

同時,文章還給北大做了一個廣告,因為我們看到北大培養出來的這位年輕人,是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人。

明珠絮語,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文章影響了億萬學生和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