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禮拜集,顧名思義,就是禮拜天的集市。青島的禮拜集歲月久遠,上點歲數的人大都知曉。那些生在東鎮,長在東鎮,居住在東鎮的老青島人,禮拜集留下不可磨滅的回憶。下圖是1901年的臺東市場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臺東鎮成立初期的集市,雖然簡陋,卻已初顯繁華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禮拜集的形成是自發的,最初在吳家村,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吳家村禮拜集的來歷

1941年青島當局將吳家村的一處丘陵地進行平整,蓋了一些簡易平房安置災民,命名為東廣場,今鎮江北路與鞍山路交叉口一帶。東廣場的居民有些人以撿破爛、賣破爛為生,別處也有人來此買賣舊貨,於是便形成一個自發的舊貨市場。星期日來這裡買賣的人特別多。這樣又吸引來賣飯食、水果以及說書唱戲的,異常熱鬧。由此,人們便稱東廣場的星期日為破爛市場,也有人叫它禮拜集。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和興路東段禮拜集

兩三年後,為防備日益活躍的抗日軍民進入市區活動,青島日偽政權在海泊橋一線增設警戒線,嚴查進出行人。這樣,處於警戒線外的禮拜集便失去了存在的條件。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廣場原禮拜集空地被佔用,恢復後的禮拜集遷到離東廣場不遠的和興路東段(洮南路、漢口路、和興路相交的周圍區域)。

下圖是禮拜集的算命先生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下圖是禮拜集的鞋匠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下圖是臺東禮拜集舊貌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海信立交橋附近的禮拜集

青島解放後不久,禮拜集再次易地,遷到現在的延安三路以西,上清路以東,上清支路以北,海信立交橋以南的區域。當時這裡有一條通往湛山的小路,四周是丘陵山坡。這時禮拜集的物品仍然全是舊貨,衣服、傢俱、書籍、五金工具、日用雜貨等。到禮拜集賣貨,勿需任何手續,也不用交任何費用,誰都可以來此賣掉自己用不著的東西;同時許多人又從這裡花不多的錢買到自己所需求的物品,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很受大眾歡迎。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五十年代,集市完全是自發性的,沒有組織者也沒有管理者。只有大家默許的、不成文的一些規矩,如:不抵毀同行出售的物件、不惡性競爭等。各類物品分門別類都有大家默許的專賣區,比如傢俱類在哪兒賣,舊木料在哪兒賣,鐵器五金類在哪兒賣,衣服鞋帽在哪兒賣,碗盤盆罐在哪兒賣,各種車類或雜品類在哪兒賣,等等。

下圖是市場上的說書先生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五六十年代,國民經濟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人們的日子過得窮苦,生活水平低下,人口多收入少,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禮拜集基本是一箇舊貨市場,價格便宜實惠,符合當時人們的節儉心理,迎合了人們對生活物品的需求,因此,禮拜集很受百姓的青睞和歡迎。每逢星期天,來趕集擺攤交易的人和逛集市淘物的人越來越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集市區域也延伸輻射整個延安路路口廣場,甚至到達延安三路與臺東八路交叉口和十九中門口。並且還在老區域增開了星期三的小集市,使禮拜集變為周兩集,在為周圍群眾提供便利的同時,小商小販盈利頗豐。

三年困難時期剛過,禮拜集成為“資本主義”的溫床,被強行取締。改革開放後,中斷20多年的禮拜集又在太清路上恢復。不久,擴展到上清路。此時的禮拜集上雖仍有舊貨,但已佔少數,而是以小商品為主。好景不長,隨著標山路向東延伸以及周邊地區的開發建設,禮拜集的範圍迅速縮小,最後回撤到太清路北段的一小片地區。至上世紀90年代末,禮拜集銷聲匿跡。

後記

現在的禮拜集區域已矗立起櫸林花園、櫸林新村、太清小區等花園式商貿區和居民區,完全改變了原來的模樣。延安路、延安三路、臺東一路、現今的寧夏路交叉小廣場,建起了現代化的海信立交橋。

而不遠處的臺東三路步行街,越來越繁榮,熙熙攘攘的人流不斷,所說著臺東新的傳奇。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青島印記,回味島城歷史,觸摸城市文脈。歡迎關注南邊子頭條號,謝謝閱讀和點贊。資料根據史志和網絡整理,個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臺東舊事:破爛市,禮拜集,消失的市集,不滅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