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生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李肅、董卓和曹操。原文如下: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卻說華雄手下敗軍,報上關來。李肅慌忙寫告急文書,申聞董卓。卓急聚李儒、呂布等商議。儒曰:“今失了上將華雄,賊勢浩大。袁紹為盟主,紹叔袁隗,現為太傅;倘或裡應外合,深為不便,可先除之。請丞相親領大軍,分撥剿捕。”卓然其說,喚李催、郭汜領兵五百,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先將袁隗首級去關前號令。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卓遂起兵二十萬,分為兩路而來: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這關離洛陽五十里。軍馬到關,卓令呂布領三萬軍,去關前扎住大寨。卓自在關上屯住。流星馬探聽得,報入袁紹大寨裡來。紹聚眾商議。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敵。”紹乃分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孫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操引軍往來救應。八路諸侯,各自起兵。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董卓手下都督華雄擊敗孫堅後,在汜水關下大展神威,連續斬殺十八路諸侯手下的數名將領。最終,關羽出馬,將華雄殺死。得知華雄陣亡的消息後,董卓召集屬下商議對策。謀士李儒提出,袁紹的叔叔袁隗身居高位,擔心他與袁紹同謀危及董卓。董卓立刻下令將袁隗一家殺害。此後,董卓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來到虎牢關,與十八路諸侯較量,之後便有了“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李儒口中的“裡應外合”, 意為外面的人動手,潛伏在內的人接應。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戲劇家楊梓所著雜劇《忠義士豫讓吞炭》中的“反被韓,魏同謀,裡應外合,決水淹我軍,甲士潰亂,死者山積。”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小說的這一段故事,其實有三個細節,其中有兩個是小說作者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第一個虛構便是關羽斬殺華雄。《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由此可見,華雄是死在孫堅手裡,與關羽毫無關係。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小說作者的另外一個虛構是所謂的“三英戰呂布”。這個情節雖然精彩紛呈,在歷史上卻並未發生過。首先,虎牢關並非討董之戰的戰場,雙方並未再次發生過戰鬥。其次,史料中並未出現劉備參與過討董之戰的記載,自然也就不可能與呂布有過較量。這個情節是小說作者根據元代雜劇加工改編所成,並無史料作為依據。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至於說到這段故事的真實之處,就是太傅袁隗。《三國志•袁紹傳》載:“(董)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後漢書•袁隗傳》亦稱:“董卓忿紹、術背己,遂誅隗及術兄基等男女二十餘人。”


此人位高權重,卻糊里糊塗被董卓殺害,原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說起這位官拜太傅的袁隗,是袁紹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是袁紹、袁術的親叔叔,在漢末朝廷的地位舉足輕重,歷任太尉、司徒、太傅等要職。與袁紹、袁術兄弟堅決反對董卓不同,袁隗對於董卓的態度非常曖昧,不但沒有像兩個侄子一樣與董卓決裂,反倒是參與了董卓罷黜少帝劉辯及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的行動,並親手“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董卓遷都時,袁隗一家也一起來到了長安。奇怪的是,在史料中並無袁隗與袁紹密謀推翻董卓的記載,董卓卻將其一門殺害。有分析認為,很可能是董卓擔心袁隗與袁紹、袁術等人串通一氣,寧可殺錯也不放過,袁隗一門因此被冤殺。不過,這種說法也缺乏依據,至今依然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