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有對外通道,不一定意味著最後的強大,比如春秋戰國時代的古老燕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除了唯一的一次崛起,在多數時刻,這個所謂的戰國七雄都是默默無聞的。這樣的歷史說明了一點:即使有了對外交流的途徑,一旦內部的制度和文化不利於對外開放,也很難從對外交流中受惠。

保守而落後的文化

和其他諸侯相比,燕國的特點是這是少數幾個延續到戰國末期的王室諸侯。這一特點可以成為理解燕國曆史的切入點。

縱觀整個東周時代,諸侯國的一個趨勢就是姬姓諸侯的沒落。雖然在西周封建的初期,燕國和晉國,魯國,衛國還有姜姓齊國一樣,都屬於王室諸侯,或者王室近臣,有著強大的軍力,優越的地理位置與開局資源,負責對內鎮壓殷商遺民。但是隨著中原周邊國家的崛起,王室諸侯的發展大都不盡人意:鄭國亡於戰國初年,魯國和衛國不斷萎縮,在戰國時代默默無聞;晉國雖然經歷了曲沃代翼這樣的政治生態鉅變,以及和戎狄的廣泛混血,但宗法制約束的削弱和卿大夫的強盛,導致了三家分晉的發生。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三家分晉

唯一一個異類晉國雖然成為了半戎半夏的強大諸侯,但最後還是出現了三家分晉的形態蛻變;多數姬姓王室諸侯因為地理位置處於中原內線,國土有限,而且歷史負擔沉重而走的越來越慢。燕國其實也逃不脫這個歷史宿命。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荊軻刺秦

從初封君主召公到末代燕王姬喜,燕國的王族譜系基本沒有中斷,但是很多君王僅僅留下的諡號或者名號,沒有任何事件記載,比如從召公到西周後期,有9位君主的名字和諡號都沒有記載;直到戰國時代,關於燕國的記載的密度和詳細度才逐步提高。這一方面是因為秦政對先秦記載的銷燬,一方面是燕國長期遊離於諸夏世界的邊緣,另外就是政治上的因循守舊,君主的統治乏善可陳,陳陳相因,所以才會出現歷史記載密度低的問題。

即使進入了鉅變的戰國,也不難發現,燕國的政治保守迂腐,成為人才窪地的情況,貫穿了戰國時代的燕國曆史。蘇秦早年曾經遊說秦國等處於上升期的勢力,但是卻被秦王打發,到了第二次出山時,才在相對偏遠安逸的燕國,找到了支持自己的燕文侯。而燕文侯支持蘇秦,扶持他的合縱計劃,其實是基於燕國硬實力不足,但又希望參與諸國互動的事實,藉助燕國偏遠的地理位置,一系列外交操作確實是不錯的選擇。蘇秦的經歷背後,是燕國對於縱橫家和陰陽家等學派的推崇,在整個戰國時代,一連串的變法浪潮是沒有波及到燕國的,燕國人只進行過不觸動舊制度的緩慢改良,而沒有值得一書的明顯變法活動。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燕國禪讓

最能體現燕國周文化遺留較重的,是燕王姬噲對相國子之的禪讓。由於周禮的影響,燕國君主本來就信仰愛民,尚賢等傳統;燕國的領土裡包括商代的古國孤竹國,這裡流傳著叔齊和伯夷兄弟讓位於弟的傳說;當時的儒家,墨家和道家等思想家都在鼓吹讓賢,即讓推舉或者舉薦賢人出來治理國家,當時的君主秦孝公與魏惠王,為了博得美名或者考驗臣下的忠誠,也曾對商鞅與慧施提過讓賢。但這些只是君王的權術而已,除了那些諸子學者之外,估計沒人當真。

但是傳到燕王姬噲這裡,讓賢居然被真實上演。姬噲不沉迷於聲色犬馬,拒絕修建亭臺樓閣,很少帶人外出狩獵,甚至還親自下地勤耕,體會民眾疾苦。這樣一個儒家和墨家眼裡的聖君醉心於儒家理想。結果野心勃勃的相國子之派縱橫家蘇代去遊說燕王,還慫恿受到燕國人尊敬的隱士潘壽告訴燕王,讓他對子之全方位信任,讓子之任命所有三百石以上的官員。結果不分賢愚的燕王姬噲真的讓出王位,進行了現實版的禪讓。如此輕易的篡位,無疑證明了燕國統治階層的思路之迂腐,或者說缺乏對權力的敏感性。禪讓的結果是造成了燕國數萬人的死傷,齊國趁機入秦干預,燕國士兵面對齊人的侵略毫無鬥志,國門洞開,讓敵人長驅直入。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子之之亂留下的燕下都人頭坑

燕王和子之想不到的是,為齊國武力干預燕國提供輿論支持的,是天天鼓吹“尊賢使能,俊傑在位“的儒家大師孟子,他認為這是燕王受到蠱惑的單方面結果,燕國人對禪讓的不認可說明這是不成功的,所以齊國可以出師干預。

趁機趁火打劫,追隨齊國伐燕的儒家中山國,甚至把燕國禪讓作為反面教材,刻在青銅禮器上教育子孫勤政愛民,君主要順應天時和人和,才能坐穩江山。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今人仿造的黃金臺

在燕國宗廟被齊軍破壞,國之重器被敵人帶走之後,燕昭王按照儒家勤政愛民,尊重人才的思路進行改良。燕昭王時代雖然招攬到了鄒衍,劇辛,樂毅等人才,但是劇辛和樂毅之前在趙國不太出名,是在入燕之後才發揮一流作用的。陰陽家鄒衍雖然名聲在外,但是他的主張往往得不到諸侯們的實際推行。其實也說明,燕國對最一流的人才是缺乏吸引力的。

之後的荊軻,也是燕國人才匱乏,政策陳舊的體現。雖然荊軻喜歡讀書擊劍,行為高調而且狂放不羈,但是遊說君主並不得賞識;在和魯勾踐與聶蓋等一流劍客的較量中落荒而逃;後來這個人到了燕國,得到了太子丹師徒的器重,被當成臥龍鳳雛般的人才加以供奉。結果太子丹想出的計謀是:效仿春秋時代魯國勇士曹沫劫持齊桓公,逼迫齊國退還被佔土地的例子,去劫持秦王,讓秦王退還他侵佔的六國土地,以此盤活合縱大計;如果劫持退地的計劃不成,刺殺可以讓秦國的王族和統兵大將相互懷疑,進而給六國復興創造機會。後來,荊軻在出發時還十分自信地表示:入秦之後不能回來向您覆命,是沒用的豎子。可見太子丹和荊軻對劫持秦王還是頗有自信的。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曹沫劫持齊桓公

問題是此時已是秦國統一的前夕,而太子丹和荊軻,還在幻想用諸夏時代的禮儀邦交對付秦國。況且有濃厚戎狄習氣的秦國本來就以不講信譽聞名諸侯:秦穆公與鄭國盟誓之後派兵偷襲鄭國,後來又趁著晉國國喪偷襲晉國;商鞅擺下鴻門宴,趁機捉拿魏將公子卬,進而奪取魏國的河西之地;秦昭襄王誘騙楚懷王北上盟誓,結果將後者拘押至死;後來秦昭襄王又想巧取豪奪趙國的和氏璧。所以趙人評論:從秦穆公開始的20多個秦君,沒有一個是堅守約定的。

這種外交信譽極低的政權,怎麼可能向齊桓公和管仲那樣,彬彬有禮地尊重勇士,進而退還失地?更何況曹沫的時代,齊桓公無意吞併魯國,而荊軻的時代,秦國的兼併活動已經進行大半,諸夏時代即將結束。

更何況,燕國以歸順為名組織暗殺,屬於授人以柄;就算秦王迫於性命之憂一時答應退地,事後也可以以燕國不義為由廢約。所以很有悲劇美感的“荊軻刺秦王“,其實是燕國人才匱乏,思想落後,而且統治者思想古板的體現。

與北方的關係

在樂毅伐齊的前夕,秦國燕國和趙國一度有過一同稱帝,秦國為西帝,趙國為中帝,燕國為北帝。在地理上,三國確實有類似之處,那就是三國靠近北方草原地帶。但是在與北方的關係上,燕國和趙國,秦國略有不同。雖然戎狄在民風和軍事上對燕國有所影響,但是在精神文化層面,對於燕國的改變比較有限,這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燕國統治者的陳舊思維。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燕國戎狄武器

秦趙的王族祖先是同源的,出自為商王駕車御馬的飛廉,這讓這兩國祖先本身就有一定的牧獵屬性。在各自獨立建國之後,對於西戎和白狄,赤狄等各色勢力,基本上採用的是融合加征服的策略,西周末年,秦人祖先曾經與戎狄部族通婚;趙國的祖先,和重耳一起流亡的趙衰,也曾娶狄女為妻。兩國的下層群眾大部分是各色戎狄,所以毫不奇怪,關於這兩個諸侯的記載和考古發掘裡,有一些亞歐大陸內部流行的風俗,比如吃馬肉,用人頭骨做酒器等等。在地理位置上,秦國的發源地和趙國的北部邊境位於400毫米等降水線附近,屬於半耕半牧的邊緣地帶,所以兩國可以就近獲得不錯的遊牧兵源;而與戎狄在血緣和文化上的交融,則能加速對於新技術的學習和推廣,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國軍隊中有相當成分的戎狄士族,戎狄君公們會帶著自己的部族武裝追隨秦人征戰,而趙國則向北方草原地帶擴張,並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山戎文物

從歷史記載和考古看,燕國領土也位於農耕與草原的交界之地附近,比如公元前8-3世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 就是歷史上的山戎-東胡部族系統。他們的遺址中,已經出現了典型的斯基泰三件器:青銅武器,獸紋裝飾品與馬具。這些人在經濟模式上越來越傾向於遊牧,而且和車戰的陸渾戎,步戰的北戎不太一樣,有證據表明山戎已經掌握了騎射技術。正是在這樣的對手的威脅下,山戎幾乎在齊桓公時代滅亡了燕國,逼迫燕桓侯將國都遷到臨易;當齊桓公帶領有數量優勢的戰車兵和步兵殺到時,這些人選擇靈活地後撤,最後遠征以齊軍滅亡殷商時代殘留的小國孤竹告終。後來燕國君主送齊桓公出境,在發現燕君送出了國境之後,齊人還將燕君走過的土地送給燕人,在希望增加燕國國力的同時,也為自己製造一條緩衝帶。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燕下都內亞風格文物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燕國草原風格龍紋金牌

在戎狄逼迫的情況下,姬周後裔的燕國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比如受到燕國打擊,白狄族建立的肥國被滅,肥子帶人逃亡到了燕國,被燕人安置。燕下都遺址中出土的黃金胡人頭像和青銅門環,還有草原風格的龍紋金牌,就是這種影響的證明。所以到了戰國初期,蘇秦對燕國國力的描述是“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粟支十年“,雖然有誇大,但是證明燕國有數量不小的騎兵部隊。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幽州突騎,東漢的精銳騎兵

山戎和東胡系統的文化,還影響到了燕國的民風,燕代之馬是當時的良馬代名詞,類似於趙國,燕國有專門的畜牧場“馬狗之地“;燕國的下層人們有很多是殷商時代的妟國,無終,孤竹等小國的後人,周人殖民者畢竟是少數,這些人保留著與周文化不同的氣質;再加上與戎狄的戰和的影響,形成了燕國人輕視禮樂,質樸耿直,崇尚壯士,而且喜歡射獵的民風。這一層歷史,算是奠定了後來幽州作為優質騎兵產區的淵源,就連戰國初期的吳起,在談到各國軍隊的風格時,認為燕人性格不奸詐,沉穩,喜歡勇力和信義,所以燕軍陣型堅固。吳起對於燕國軍人性情的評價,甚至好於三晉和楚國。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東胡和林胡的騎射

在樂毅大舉伐齊之前,燕國還有一段征伐遼東,類似於趙國胡服騎射的歷史。燕國將軍秦開曾經被送往東胡成為人質,由於得到東胡的信任,秦開學習了東胡的民情風俗及其虛實,燕昭王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並在 前300年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向北退後千餘里,在征服之地設置五郡,之後曾渡過遼水進攻箕子朝鮮。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燕國人學習騎射技術,東胡受到燕人的規劃與遷徙,以及東胡部族受到燕人的徵發。有這一次大規模遠征作為練兵,這也是公元前284年樂毅伐齊能取勝的原因之一。

而燕國軍隊在後來的攻城戰和消化佔領區的戰鬥中日益分散,師老兵疲,而且生出了驕縱輕敵的情緒,最後在田單的夜襲下慘遭失敗,被驅趕出齊國領土;至於和更具戰鬥力,常年和秦國和匈奴鏖戰的趙國,燕國軍隊的改良水平和戰鬥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秦開的光芒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掩蓋住了。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更重要的是,和大刀闊斧改良,敢於擺脫歷史包袱的秦趙相比,燕國王室做得最好的,也就是招攬人才,進行傳統路線的改良;在關於燕國的文字記載中,很少出現與戎狄的征戰與融合的情況,但從考古發現的情況看,燕國和山戎,東胡的來往其實非常頻繁。除了文字記載的匱乏與信息的閉塞,燕國王室作為高貴的姬姓王族,對於和異族的通婚,結盟或者進貢,很可能是一種迴避的消極態度,所以對於外夷之事閉口不提。

對外的關係

在地緣上,如果燕國位於宋衛鄭的位置,恐怕結局也不會太好。燕國唯一的幸運之處在於,燕國位於中原世界的外線,除了和齊國時有戰和,和晉國之間有很多白狄部族作為緩衝,而晉國的主要精力,用於對抗楚國和秦國,燕國因此避免了和同宗強國的衝突。但是位於燕山山脈的偏遠位置,讓這裡成為了中原人很少涉足的地區。安穩的周邊位置雖然讓燕國王室一直延續,但齊國和對燕國的封堵,也讓它失去了參與中原角逐的機會。

有對外交流的通道依舊不強大?自身的制度與文化是關鍵

燕國地理位置偏僻

到了戰國時代,燕國雖然遠離中原,而且受到齊國和趙國還有中山國的封堵,所以燕國一度將擴張方向定為東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帶。緩慢地積累著一定的實力。當燕國支持蘇秦發動合縱,促成燕趙聯盟時,燕國再次將目光調轉回南方的趙國和齊國。

秦國看到了燕國在東方可以牽制趙國與齊國的價值,有著類似於自己的地緣位置,於是加以籠絡,把秦女嫁給當時還是太子的姬噲。後來這個秦女和姬噲的兒子,就是著名的燕昭王。但是燕國與齊國和趙國的戰爭,其實從本質上加速了自己的衰弱和滅亡。

憑藉著母親與秦國的關係,以及秦國,趙國和齊國爭霸的歷史背景,燕昭王利用自己遠離秦國,但是靠近齊國的地理位置,進行了一波外交操作:首先讓燕國臣服於齊國,並誘導齊閔王放棄與秦國一起稱帝,並派蘇代建議齊國假意聯合三晉伐秦,並以合縱攻秦為掩護趁機攻下中原的富裕宋國,即使三晉和楚國不滿,天下人也不得不默認齊國做大的事實。這實際上是讓一家獨大的齊國陷入孤立,把眾矢之的的齊國架在火上烤。最後,秦國看到齊國膨脹,不希望齊國的實力凌駕於列國之上,藉口齊毀約攻秦、滅宋,與燕趙韓等勢力一起攻齊。就這樣,燕國藉助地緣優勢,成功地與秦國的稱霸路線相結合,完成了報仇伐齊的事業。

但是後來的歷史就是新燕王忌憚功臣的兔死狗烹再度上演,燕國和齊國的疆域基本恢復到樂毅伐齊之前的水平,齊國元氣大傷,而燕國在大起大落之後一直沒能恢復到之前的輝煌態勢。燕國伐齊,不僅讓齊國喪失了對抗秦國的資本,其實從客觀上幫助秦國削弱了對手和統一步伐。

隨後,燕國又把擴張方向對準了長平之戰後的趙國,燕王默認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損失嚴重,結果五次對趙國開戰。除了有叛徒接應的一次之外,四次大戰都以慘敗告終,危機之中的趙國居然還能兵臨燕都城下。和對齊戰爭一樣,對趙目光短淺的戰爭,其實也是削弱了自己抗秦的重要屏障。在對趙戰爭中損失慘重的燕國軍隊,在秦國入侵本土時,燕國的野戰力量基本損失殆盡,只剩下保衛遼東要塞和長城的邊軍和首都的禁軍。所以最後燕國的流亡政府只能選擇流亡遼東,直到被最後摧毀。

脆弱的水土環境與農業經濟

很多時候後人喜歡把燕趙兩地並提,趙國的某些問題,確實也適用於燕國。作為一個後發的軍事強國,趙國是以地狹人稠的多山土地和相對薄弱的經濟,對抗崛起中的秦國。因為後勤的巨大壓力,廉頗在長平之戰中的穩重策略的結束只是時間問題,趙國的糧食貯備,和翻閱太行山脈的運量困難,都給趙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以此比照燕國,可以發現,燕國核心區所在的冀州有很多的鹽漬土。水位過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鹽鹼化;燕國最肥沃的土地,是太行山前的督亢之地,大致對應的是河北涿州、固安、新城地區,所以這裡也成了荊軻向秦王表明誠意,得以接近秦王的信物。但是燕國多數土地是不肥沃或者待開發的,地廣人稀的東北方領土,顯然還是以牧獵人口為主,不足以支撐流亡至此的燕國君臣持久抵抗;而燕山山脈以南的農耕之地,則要面對齊軍和趙軍的劫掠和拉鋸。所以燕國的種種興衰,還要受制於經濟和農耕條件。

燕國貌似有著類似於秦國和趙國的區位優勢,但是其他條件,已經限制了它的高度。而東北的歷史意義,也還沒有在燕國手裡,得到最充分的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