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有对外通道,不一定意味着最后的强大,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古老燕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除了唯一的一次崛起,在多数时刻,这个所谓的战国七雄都是默默无闻的。这样的历史说明了一点:即使有了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旦内部的制度和文化不利于对外开放,也很难从对外交流中受惠。

保守而落后的文化

和其他诸侯相比,燕国的特点是这是少数几个延续到战国末期的王室诸侯。这一特点可以成为理解燕国历史的切入点。

纵观整个东周时代,诸侯国的一个趋势就是姬姓诸侯的没落。虽然在西周封建的初期,燕国和晋国,鲁国,卫国还有姜姓齐国一样,都属于王室诸侯,或者王室近臣,有着强大的军力,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开局资源,负责对内镇压殷商遗民。但是随着中原周边国家的崛起,王室诸侯的发展大都不尽人意:郑国亡于战国初年,鲁国和卫国不断萎缩,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晋国虽然经历了曲沃代翼这样的政治生态巨变,以及和戎狄的广泛混血,但宗法制约束的削弱和卿大夫的强盛,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发生。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三家分晋

唯一一个异类晋国虽然成为了半戎半夏的强大诸侯,但最后还是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形态蜕变;多数姬姓王室诸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内线,国土有限,而且历史负担沉重而走的越来越慢。燕国其实也逃不脱这个历史宿命。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荆轲刺秦

从初封君主召公到末代燕王姬喜,燕国的王族谱系基本没有中断,但是很多君王仅仅留下的谥号或者名号,没有任何事件记载,比如从召公到西周后期,有9位君主的名字和谥号都没有记载;直到战国时代,关于燕国的记载的密度和详细度才逐步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秦政对先秦记载的销毁,一方面是燕国长期游离于诸夏世界的边缘,另外就是政治上的因循守旧,君主的统治乏善可陈,陈陈相因,所以才会出现历史记载密度低的问题。

即使进入了巨变的战国,也不难发现,燕国的政治保守迂腐,成为人才洼地的情况,贯穿了战国时代的燕国历史。苏秦早年曾经游说秦国等处于上升期的势力,但是却被秦王打发,到了第二次出山时,才在相对偏远安逸的燕国,找到了支持自己的燕文侯。而燕文侯支持苏秦,扶持他的合纵计划,其实是基于燕国硬实力不足,但又希望参与诸国互动的事实,借助燕国偏远的地理位置,一系列外交操作确实是不错的选择。苏秦的经历背后,是燕国对于纵横家和阴阳家等学派的推崇,在整个战国时代,一连串的变法浪潮是没有波及到燕国的,燕国人只进行过不触动旧制度的缓慢改良,而没有值得一书的明显变法活动。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燕国禅让

最能体现燕国周文化遗留较重的,是燕王姬哙对相国子之的禅让。由于周礼的影响,燕国君主本来就信仰爱民,尚贤等传统;燕国的领土里包括商代的古国孤竹国,这里流传着叔齐和伯夷兄弟让位于弟的传说;当时的儒家,墨家和道家等思想家都在鼓吹让贤,即让推举或者举荐贤人出来治理国家,当时的君主秦孝公与魏惠王,为了博得美名或者考验臣下的忠诚,也曾对商鞅与慧施提过让贤。但这些只是君王的权术而已,除了那些诸子学者之外,估计没人当真。

但是传到燕王姬哙这里,让贤居然被真实上演。姬哙不沉迷于声色犬马,拒绝修建亭台楼阁,很少带人外出狩猎,甚至还亲自下地勤耕,体会民众疾苦。这样一个儒家和墨家眼里的圣君醉心于儒家理想。结果野心勃勃的相国子之派纵横家苏代去游说燕王,还怂恿受到燕国人尊敬的隐士潘寿告诉燕王,让他对子之全方位信任,让子之任命所有三百石以上的官员。结果不分贤愚的燕王姬哙真的让出王位,进行了现实版的禅让。如此轻易的篡位,无疑证明了燕国统治阶层的思路之迂腐,或者说缺乏对权力的敏感性。禅让的结果是造成了燕国数万人的死伤,齐国趁机入秦干预,燕国士兵面对齐人的侵略毫无斗志,国门洞开,让敌人长驱直入。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子之之乱留下的燕下都人头坑

燕王和子之想不到的是,为齐国武力干预燕国提供舆论支持的,是天天鼓吹“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儒家大师孟子,他认为这是燕王受到蛊惑的单方面结果,燕国人对禅让的不认可说明这是不成功的,所以齐国可以出师干预。

趁机趁火打劫,追随齐国伐燕的儒家中山国,甚至把燕国禅让作为反面教材,刻在青铜礼器上教育子孙勤政爱民,君主要顺应天时和人和,才能坐稳江山。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今人仿造的黄金台

在燕国宗庙被齐军破坏,国之重器被敌人带走之后,燕昭王按照儒家勤政爱民,尊重人才的思路进行改良。燕昭王时代虽然招揽到了邹衍,剧辛,乐毅等人才,但是剧辛和乐毅之前在赵国不太出名,是在入燕之后才发挥一流作用的。阴阳家邹衍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他的主张往往得不到诸侯们的实际推行。其实也说明,燕国对最一流的人才是缺乏吸引力的。

之后的荆轲,也是燕国人才匮乏,政策陈旧的体现。虽然荆轲喜欢读书击剑,行为高调而且狂放不羁,但是游说君主并不得赏识;在和鲁勾践与聂盖等一流剑客的较量中落荒而逃;后来这个人到了燕国,得到了太子丹师徒的器重,被当成卧龙凤雏般的人才加以供奉。结果太子丹想出的计谋是:效仿春秋时代鲁国勇士曹沫劫持齐桓公,逼迫齐国退还被占土地的例子,去劫持秦王,让秦王退还他侵占的六国土地,以此盘活合纵大计;如果劫持退地的计划不成,刺杀可以让秦国的王族和统兵大将相互怀疑,进而给六国复兴创造机会。后来,荆轲在出发时还十分自信地表示:入秦之后不能回来向您复命,是没用的竖子。可见太子丹和荆轲对劫持秦王还是颇有自信的。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曹沫劫持齐桓公

问题是此时已是秦国统一的前夕,而太子丹和荆轲,还在幻想用诸夏时代的礼仪邦交对付秦国。况且有浓厚戎狄习气的秦国本来就以不讲信誉闻名诸侯:秦穆公与郑国盟誓之后派兵偷袭郑国,后来又趁着晋国国丧偷袭晋国;商鞅摆下鸿门宴,趁机捉拿魏将公子卬,进而夺取魏国的河西之地;秦昭襄王诱骗楚怀王北上盟誓,结果将后者拘押至死;后来秦昭襄王又想巧取豪夺赵国的和氏璧。所以赵人评论:从秦穆公开始的20多个秦君,没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

这种外交信誉极低的政权,怎么可能向齐桓公和管仲那样,彬彬有礼地尊重勇士,进而退还失地?更何况曹沫的时代,齐桓公无意吞并鲁国,而荆轲的时代,秦国的兼并活动已经进行大半,诸夏时代即将结束。

更何况,燕国以归顺为名组织暗杀,属于授人以柄;就算秦王迫于性命之忧一时答应退地,事后也可以以燕国不义为由废约。所以很有悲剧美感的“荆轲刺秦王“,其实是燕国人才匮乏,思想落后,而且统治者思想古板的体现。

与北方的关系

在乐毅伐齐的前夕,秦国燕国和赵国一度有过一同称帝,秦国为西帝,赵国为中帝,燕国为北帝。在地理上,三国确实有类似之处,那就是三国靠近北方草原地带。但是在与北方的关系上,燕国和赵国,秦国略有不同。虽然戎狄在民风和军事上对燕国有所影响,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对于燕国的改变比较有限,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燕国统治者的陈旧思维。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燕国戎狄武器

秦赵的王族祖先是同源的,出自为商王驾车御马的飞廉,这让这两国祖先本身就有一定的牧猎属性。在各自独立建国之后,对于西戎和白狄,赤狄等各色势力,基本上采用的是融合加征服的策略,西周末年,秦人祖先曾经与戎狄部族通婚;赵国的祖先,和重耳一起流亡的赵衰,也曾娶狄女为妻。两国的下层群众大部分是各色戎狄,所以毫不奇怪,关于这两个诸侯的记载和考古发掘里,有一些亚欧大陆内部流行的风俗,比如吃马肉,用人头骨做酒器等等。在地理位置上,秦国的发源地和赵国的北部边境位于400毫米等降水线附近,属于半耕半牧的边缘地带,所以两国可以就近获得不错的游牧兵源;而与戎狄在血缘和文化上的交融,则能加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国军队中有相当成分的戎狄士族,戎狄君公们会带着自己的部族武装追随秦人征战,而赵国则向北方草原地带扩张,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山戎文物

从历史记载和考古看,燕国领土也位于农耕与草原的交界之地附近,比如公元前8-3世纪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就是历史上的山戎-东胡部族系统。他们的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斯基泰三件器:青铜武器,兽纹装饰品与马具。这些人在经济模式上越来越倾向于游牧,而且和车战的陆浑戎,步战的北戎不太一样,有证据表明山戎已经掌握了骑射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对手的威胁下,山戎几乎在齐桓公时代灭亡了燕国,逼迫燕桓侯将国都迁到临易;当齐桓公带领有数量优势的战车兵和步兵杀到时,这些人选择灵活地后撤,最后远征以齐军灭亡殷商时代残留的小国孤竹告终。后来燕国君主送齐桓公出境,在发现燕君送出了国境之后,齐人还将燕君走过的土地送给燕人,在希望增加燕国国力的同时,也为自己制造一条缓冲带。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燕下都内亚风格文物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燕国草原风格龙纹金牌

在戎狄逼迫的情况下,姬周后裔的燕国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比如受到燕国打击,白狄族建立的肥国被灭,肥子带人逃亡到了燕国,被燕人安置。燕下都遗址中出土的黄金胡人头像和青铜门环,还有草原风格的龙纹金牌,就是这种影响的证明。所以到了战国初期,苏秦对燕国国力的描述是“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虽然有夸大,但是证明燕国有数量不小的骑兵部队。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幽州突骑,东汉的精锐骑兵

山戎和东胡系统的文化,还影响到了燕国的民风,燕代之马是当时的良马代名词,类似于赵国,燕国有专门的畜牧场“马狗之地“;燕国的下层人们有很多是殷商时代的妟国,无终,孤竹等小国的后人,周人殖民者毕竟是少数,这些人保留着与周文化不同的气质;再加上与戎狄的战和的影响,形成了燕国人轻视礼乐,质朴耿直,崇尚壮士,而且喜欢射猎的民风。这一层历史,算是奠定了后来幽州作为优质骑兵产区的渊源,就连战国初期的吴起,在谈到各国军队的风格时,认为燕人性格不奸诈,沉稳,喜欢勇力和信义,所以燕军阵型坚固。吴起对于燕国军人性情的评价,甚至好于三晋和楚国。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东胡和林胡的骑射

在乐毅大举伐齐之前,燕国还有一段征伐辽东,类似于赵国胡服骑射的历史。燕国将军秦开曾经被送往东胡成为人质,由于得到东胡的信任,秦开学习了东胡的民情风俗及其虚实,燕昭王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并在 前300年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后千余里,在征服之地设置五郡,之后曾渡过辽水进攻箕子朝鲜。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燕国人学习骑射技术,东胡受到燕人的规划与迁徙,以及东胡部族受到燕人的征发。有这一次大规模远征作为练兵,这也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能取胜的原因之一。

而燕国军队在后来的攻城战和消化占领区的战斗中日益分散,师老兵疲,而且生出了骄纵轻敌的情绪,最后在田单的夜袭下惨遭失败,被驱赶出齐国领土;至于和更具战斗力,常年和秦国和匈奴鏖战的赵国,燕国军队的改良水平和战斗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秦开的光芒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掩盖住了。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更重要的是,和大刀阔斧改良,敢于摆脱历史包袱的秦赵相比,燕国王室做得最好的,也就是招揽人才,进行传统路线的改良;在关于燕国的文字记载中,很少出现与戎狄的征战与融合的情况,但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燕国和山戎,东胡的来往其实非常频繁。除了文字记载的匮乏与信息的闭塞,燕国王室作为高贵的姬姓王族,对于和异族的通婚,结盟或者进贡,很可能是一种回避的消极态度,所以对于外夷之事闭口不提。

对外的关系

在地缘上,如果燕国位于宋卫郑的位置,恐怕结局也不会太好。燕国唯一的幸运之处在于,燕国位于中原世界的外线,除了和齐国时有战和,和晋国之间有很多白狄部族作为缓冲,而晋国的主要精力,用于对抗楚国和秦国,燕国因此避免了和同宗强国的冲突。但是位于燕山山脉的偏远位置,让这里成为了中原人很少涉足的地区。安稳的周边位置虽然让燕国王室一直延续,但齐国和对燕国的封堵,也让它失去了参与中原角逐的机会。

有对外交流的通道依旧不强大?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燕国地理位置偏僻

到了战国时代,燕国虽然远离中原,而且受到齐国和赵国还有中山国的封堵,所以燕国一度将扩张方向定为东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带。缓慢地积累着一定的实力。当燕国支持苏秦发动合纵,促成燕赵联盟时,燕国再次将目光调转回南方的赵国和齐国。

秦国看到了燕国在东方可以牵制赵国与齐国的价值,有着类似于自己的地缘位置,于是加以笼络,把秦女嫁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姬哙。后来这个秦女和姬哙的儿子,就是著名的燕昭王。但是燕国与齐国和赵国的战争,其实从本质上加速了自己的衰弱和灭亡。

凭借着母亲与秦国的关系,以及秦国,赵国和齐国争霸的历史背景,燕昭王利用自己远离秦国,但是靠近齐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一波外交操作:首先让燕国臣服于齐国,并诱导齐闵王放弃与秦国一起称帝,并派苏代建议齐国假意联合三晋伐秦,并以合纵攻秦为掩护趁机攻下中原的富裕宋国,即使三晋和楚国不满,天下人也不得不默认齐国做大的事实。这实际上是让一家独大的齐国陷入孤立,把众矢之的的齐国架在火上烤。最后,秦国看到齐国膨胀,不希望齐国的实力凌驾于列国之上,借口齐毁约攻秦、灭宋,与燕赵韩等势力一起攻齐。就这样,燕国借助地缘优势,成功地与秦国的称霸路线相结合,完成了报仇伐齐的事业。

但是后来的历史就是新燕王忌惮功臣的兔死狗烹再度上演,燕国和齐国的疆域基本恢复到乐毅伐齐之前的水平,齐国元气大伤,而燕国在大起大落之后一直没能恢复到之前的辉煌态势。燕国伐齐,不仅让齐国丧失了对抗秦国的资本,其实从客观上帮助秦国削弱了对手和统一步伐。

随后,燕国又把扩张方向对准了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燕王默认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损失严重,结果五次对赵国开战。除了有叛徒接应的一次之外,四次大战都以惨败告终,危机之中的赵国居然还能兵临燕都城下。和对齐战争一样,对赵目光短浅的战争,其实也是削弱了自己抗秦的重要屏障。在对赵战争中损失惨重的燕国军队,在秦国入侵本土时,燕国的野战力量基本损失殆尽,只剩下保卫辽东要塞和长城的边军和首都的禁军。所以最后燕国的流亡政府只能选择流亡辽东,直到被最后摧毁。

脆弱的水土环境与农业经济

很多时候后人喜欢把燕赵两地并提,赵国的某些问题,确实也适用于燕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军事强国,赵国是以地狭人稠的多山土地和相对薄弱的经济,对抗崛起中的秦国。因为后勤的巨大压力,廉颇在长平之战中的稳重策略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赵国的粮食贮备,和翻阅太行山脉的运量困难,都给赵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此比照燕国,可以发现,燕国核心区所在的冀州有很多的盐渍土。水位过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盐碱化;燕国最肥沃的土地,是太行山前的督亢之地,大致对应的是河北涿州、固安、新城地区,所以这里也成了荆轲向秦王表明诚意,得以接近秦王的信物。但是燕国多数土地是不肥沃或者待开发的,地广人稀的东北方领土,显然还是以牧猎人口为主,不足以支撑流亡至此的燕国君臣持久抵抗;而燕山山脉以南的农耕之地,则要面对齐军和赵军的劫掠和拉锯。所以燕国的种种兴衰,还要受制于经济和农耕条件。

燕国貌似有着类似于秦国和赵国的区位优势,但是其他条件,已经限制了它的高度。而东北的历史意义,也还没有在燕国手里,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