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偽書家"暴露無遺!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中書協主席曾發聲,

抵制“偽書法”,

網友反問:怎樣才算偽書法?

醜書算嗎?描書、射書算嗎?

其實如何分辨偽書法,偽書家

都應看具體的書寫

比如這個小動作

讓"偽書家"基本暴露無遺…

別小看“蘸墨”這個小動作

寫毛筆字,特別是大書法家寫字

從蘸好墨開始一揮而就

到底能寫多少個字而不停頓

這反映了一個書法家的藝術水平…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可能很多人認為研究這個東西很無聊,只要能把字寫好就成了,何必管他一筆到底能寫多少個字呢?

首先,一筆能寫多少個字,真書即楷書是看不出來的,為了減少敗筆的出現,書者可能每寫一筆就舔一下筆尖也未可知。但草書就不同了,或筆畫實連,或筆斷意連,若中間停頓過多,則必氣斷神消,韻味全無,這在大書法家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所以,

大書法家的草書作品最能看出其一筆到底最多寫出了多少個字來。計算的方法是,以粗筆開始為第一個字,越往下寫,筆劃越細,直到出現下一個粗字,這就是一個舔筆的週期,從而我們可以看出書法家一筆到底寫出了多少個字來。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仔細觀察懷素的《聖母帖》,統計其一筆而就的字數在3-10個字之間,而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一筆寫出5-7個字,而且沒有出現一個叉筆尖的字,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懷素大師級的書法藝術標準之一是:

一筆寫出最少5-7個字,而筆鋒不散且無澀筆、枯筆。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更為重要的是,像懷素這樣頂級的大師們還有一個潛在的、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軟標準,而這正是本文要重點討論的地方,即:用一定尺寸鋒長的毛筆要寫出其最小規格同時又合乎書法藝術法度的字來 。合乎書法的藝術法度自不必說,但這個“最小規格”的字如何來衡量呢?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經過精確測量統計後發現了一個標準,即懷素的小草字大多不超過4釐米見方。也就是說,要在4釐米見方的範圍內寫出合乎書法藝術法度的字來,你必須要考慮你所使用的毛筆的鋒長、筆畫的粗細。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使用各種鋒長的筆經過上千遍的臨摹後得出一個結論:當年懷素和尚書寫《聖母帖》所用的毛筆鋒長應為2.50釐米。

實踐表明,如果筆鋒低於2釐米時,則寫粗字時筆鋒必散,且有澀筆、枯墨、飛白等出現,同時2釐米的小筆頭含墨有限,根本不可能一口氣寫10個字而不出現上述情況的。而用3釐米的大白雲書寫,明顯筆畫較粗,同樣寫不出懷素帖中特別是大量2釐米見方的小字中極細小但卻跌宕起伏的變化來。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之後,經研究了一個相反的例證,就是號稱“顛張”草聖張旭的《肚痛帖》(下圖)。該帖共30個字,從筆墨的粗細變化來看,應為四筆一揮而就,分別是第1筆寫了8個字,第2筆寫了10個字,第3筆寫了5個字,最後一筆寫了7個字。平均下來每筆寫7個多字。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經過測量,本帖前26個字皆不超過4釐米見方,這同懷素的書寫標準幾乎一樣,基本可以確定張旭使用的也是2.50釐米鋒長的毛筆寫的,但本帖中最後4個字則越寫越大,規格分別是8、6、7和10釐米見方,我們透過這幾個字已經幾乎可以看到張旭當時肚子有多麼的疼痛,可以說是“痛筆疾書”了。但這最後4個字都出現了上面所說的澀筆、枯墨和飛白的現象,可見,

小筆寫大字連大書法家也免不了筆鋒散亂啊!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在“二王”的小草作品中字的粗細變化不大,所以你不太容易看出來他們何時舔的筆尖,一筆到底寫了多少個字。

根據上述更多的實踐及一筆寫出最少5-7個字,而筆鋒不散且無澀筆、枯筆、飛白和用一定尺寸鋒長的毛筆要寫出其最小規格同時又合乎書法藝術法度的字來 ,參照黃金分割定律,驚奇地發現書法大師們所追求的書寫規格與用筆之間的數學關係: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字的書寫規格 X 0.628 = 所用筆鋒長度

這就是書法大師們的書法藝術的黃金定律 !

套用這一公式,張旭、懷素帖中的字大多不超過4釐米,則他們所用的筆鋒長度為:4釐米 X 0.628 = 2.512釐米。

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的書法

是所有學習書法的人,所不可逾越的高峰。而他的代表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我們瞭解這幅書法的創作背景就可以發現,這幅傳世名作、讓我們後人驚歎不已的書法作品,其實它的誕生是非常偶然的,幾乎是可以說是傳奇性的。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因為這幅作品時王羲之在醉酒狀態下寫出來的。當時3月初3,王羲之和一幫好友一起聚會宴請朋賓,大家玩得暢快,而且此時江南正值美好景色。王羲之又貪杯了不少。大家即興賦詩,集結成冊,想讓王羲之給這冊詩集寫一篇序,因此蘭亭序就這樣誕生了。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然而,王羲之寫這篇序的狀態,是微醺的狀態下寫出來的,藉助酒精的力量,他一揮而就,寫下千古名篇。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而正是這篇即興之作,成為王羲之書法最高的代表作。比較有趣的是,王羲之醉酒醒後,寫了數十遍蘭亭序複製本,但都不如當時醉酒時候寫出來得好。

這個後來的細節說明,即便是書法大家,一篇好的書法作品的誕生必然是偶然的,也是自然誕生的。在種種機緣巧合的作用下,才能誕生超乎人意料的書法神作。

假設王羲之這一天沒有去參加宴會,假如他一滴酒都沒喝,假設他這一天心情不好,假設這一天天氣很糟糕,假設這一天沒有人寫詩,上述任何一個條件缺失,王羲之的神作蘭亭序也就不可能誕生了。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所以我們看到,王羲之書法神作的誕生,基本上可以說是具有某種神秘色彩的,這樣的神作,自然從裡到外都透露著一股自然之氣。單純靠人的設計和人的主觀努力,是不可能出現這樣神作的。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書法家——顏真卿,他寫的書法作品——祭侄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而我們看祭侄稿的誕生,也是充滿傳奇經歷。

首先,這幅書法作品,是顏真卿為了紀念自己的侄子而寫的。顏真卿是唐代安史之亂中,第一個起來勤王的大將。對於國家忠心可見一斑。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而顏真卿最疼愛的侄子又在這場動亂中為國犧牲。可以想見顏真卿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書寫的,對於國家的忠心,對敵人的憤恨以及滿腔的痛苦、血與淚交織在一起,讓顏真卿心中的情緒噴薄而發,透過筆端,揮筆寫下這篇驚天地泣鬼神的書法作品——祭侄稿。

通過上述兩位書法大家的書法作品創作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好的書法作品,他們必然是一揮而就的,他們必然不是多次蘸墨,靠著人的聰明才智,設計、製造甚至是編造出來的。

中國書法的創作法度不允許書法被“創作”出來,書法所使用的紙張——宣紙的特性——湮墨的特性——也不允許書法一筆一筆的描作。

所以,書法作品但凡能稱得上藝術的,就必然是自然寫就的,靠書法家的功力、學識、涵養、技巧以及藝術家的表現力寫就的,絕非是人工的設計、計算,那樣的東西只能算上工藝品。因為但凡是人能設計出來的、人能做作出來的,就一定沒有自然而然、鬼斧神工那樣令人意外和驚歎的美。

走進書法|一個小動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