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聖人孔子有一句道德金律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那麼,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即: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對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恕道,又如“完人”曾國藩所說:“善莫大於恕”,所以能真正做到“恕”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恕道”其實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而這一點用在人與人相處時,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既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也可以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和諧人際關係!

清代教育家陳弘謀在《養正遺規》一書中用四句話共16個字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人際交往中的“恕道”: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仔細品味這四句話,估計大家會耳目一新,甚至恍然大悟。因為人際交往中,我們若能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會不請自來!做人,如果牢記住這四條準則,可以讓你人見人愛,福報多多!下面我們來一起具體分析分析!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1、待人要豐,自奉要約;

人的本性是自私和貪婪的,所以一般人都是對自己豐厚,而對他人簡約。但是大家熟不知,反其道而行之,待人豐厚,自奉簡約,才是真正的聚人之法、惜福之道。

正如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所說:“自奉寧過於儉,待人寧過於厚。一切均從簡省,斷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意思就是說:做人,寧願對自己過於節儉和苛刻,也要多他人厚道。一切可以節儉的都要節儉,千萬不能奢侈浪費,因為這才是留住福氣的好方法,這才是保持家業興旺的好方法!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同樣,另外一位晚清名臣曾國藩也秉持“待人要豐,自奉要約”的處世原則,而且他還有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名言——“輕財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

道光23年,曾國藩升官了,於是往家裡寄去1000兩銀子,其中600兩用於自家還債,其餘400兩饋贈給親戚族人。之後每年曾國藩都往家裡郵寄銀子,用以資助家族中窮困的親戚,但曾家卻一直保持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不置辦房產,不買地,吃菜根,自己做衣服等等。

綜上,左宗棠和曾國藩都懂得“待人豐,自奉約”的道理,所以他們官運亨通,人事通達,口碑好,福報也多多。甚至,這筆精神遺產還在不斷造福著他們的子孫後代:左宗棠的後人很有出息,而曾國藩的後人更是人才輩出,光有名望的高級人才就多達240餘人。

曾國藩和左宗棠家族如今如此興旺發達,也正是應驗了那就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這裡所說的“瓜”和“豆”就是指那條為人處世之道——待人要豐,自奉要約!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2、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同樣,人的本性是喜歡責備他人,而容易寬恕自己的過錯,但這樣只會讓你人緣越來越差,口碑差,做事情也做不好,最後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反其道而行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責己要厚,責人要薄,這樣能讓自己堅決改正錯誤,越來越優秀;讓他人不至於灰心喪氣,再接再厲,又與你和諧相處等等。

宋代思想家李邦獻在《省心雜言》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意思就是說:以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自己的過錯就會越來越少;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朋友就會越來越多。所以說,責己要厚,責人要薄,可以讓你人見人愛,好人緣不請自來!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宋代文學家林逋也在《省心錄》中說道:“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由此可見,真正的君子是嚴格責備自己,而寬以待人,因為嚴格約束自己可以讓自己改過,而寬恕他人又可以讓自己人事和睦,繼而最後福報多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可以減少我們犯錯,所以我們要多向古人學習借鑑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做人,牢記住以上四條準則——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可以讓你人見人愛,好人緣不請自來,福報多多!朋友們,您覺得呢?

人際交往中,熟記這四句口訣,好人緣不請自來

END

今日話題:

您推崇的處世之道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