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忌,就是禁忌,指不應該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有一些獨特的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我說的下面這些。將來或多或少,現在還說不準。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一忌:說話太多


說話,除了啞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動。有的人喜歡說話,有的人不喜歡,這決定於一個人的秉性,不能強求一律。我在這裡講忌說話太多,並沒有“禍從口出”或“金人三緘其口”的涵義。說話惹禍,不在話多話少,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惹大禍。口舌惹禍,也不限於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禍。

我先舉個例子。

這個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敦煌畫家。他年輕的時候,頭腦清楚,並不喜歡說話。一進入老境,脾氣大變,也許還有點老年痴呆症的原因,說話既多又不清楚。有一年,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新建的大禮堂中召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年會。開幕式必須請此老講話。我們都知道他有這個毛病,預先請他夫人準備了一個發言稿,簡捷而扼要,塞入他的外衣口袋裡,再三叮囑他,唸完就退席。然而,他一登上主席臺就把此事忘得一乾二淨,擺開架子,開口講話,聽口氣是想從開天闢地講起,如果講到那一天的會議,中間至少有三千年的距離,主席有點沉不住氣了。

我們連忙採取緊急措施,把他夫人請上臺,從他口袋裡掏出發言稿,讓他照念,然後下臺如儀,會議才得以順利進行。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來,我不再舉了。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不是每一個老人都有這個小毛病,有的人就沒有。我說它是“小毛病”,其實並不小。試問,我上面舉出的開會的例子,難道那還不會製造極為尷尬的局面嗎?當然,話又說了回來,愛說長話的人並不限於老年,中青年都有,不過以老年為多而已。因此,我編了四句話。奉獻給老人:年老之人,血氣已衰;煞車失靈,戒之在說。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二忌:倚老賣老


五十和六十年代前期,中國政治生活還比較(我只說是“比較”)正常的時候,周恩來招待外賓後,有時候會把參加招待的中國同志在外賓走後留下來,談一談招待中有什麼問題或紕漏,有點總結經驗的意味。這時候剛才外賓在時嚴肅的場面一變而為輕鬆活潑,大家都爭著發言,談笑風生,有時候一直談到深夜。有一次,總理發言時使用了中國常見的“倚老賣老”這個詞兒。翻譯一時有點遲疑,不知道怎樣恰如其分地譯成英文。總理注意到了,於是在客人走後就留下中國同志,議論如何翻譯好這個詞兒。

平心而論,人老了,不能說是什麼好事,老態龍鍾,惹人厭惡;但也不能說是什麼壞事。人一老,經驗豐富,識多見廣。他們的經驗。有時會對個人甚至對國家是有些用處的。但是,這種用處是必須經過事實證明的,自己一廂情願地認為有用處,是不會取信於人的。另外,根據我個人的體驗與觀察,一個人,老年人當然也包括在裡面,最不喜歡別人瞧不起他。一感覺到自己受了怠慢,心裡便不是滋味,甚至怒從心頭起,拂袖而去。有時鬧得雙方都不愉快,甚至結下怨仇。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個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決於你有沒有值得別人尊敬的地方。在這裡,擺架子,倚老賣老,都是枉然的。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三忌:不服老


服老,《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承認年老”,可謂簡明扼要。人上了年紀,是一個客觀事實,服老就是承認它,這是唯物主義的態度。反之,不承認,也就是不服老倒幾近唯心了。中國古代的歷史記載和古典小說中,不服老的例子不可勝數,盡人皆知,無須列舉。但是,有一點我必須在這裡指出來:古今論者大都為不服老唱讚歌,這有點失於偏頗,絕對地無條件地讚美不服老。有害無益。

空談無補,舉個我自己的實例。

是在1995年,當時我已經達到了84歲高齡。然而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不知老之已至,正處在平生寫作的第二個高峰中。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幾達兩年之久,風雪無阻。我已經有點忘乎所以了。一天早晨。我照例四點半起床,到東邊那一單元書房中去寫作。一轉瞬間,肚子裡向我發出信號:該填一填它了。一看錶,已經六點多了。於是我放下筆,準備回西房吃早點’。可是不知是誰把門從外面鎖上了,裡面開不開。我大為吃驚,回頭看到封了頂的陽臺上有一扇玻璃窗可以打開。我於是不假思索,立即開窗跳出。從窗口到地面約有一米八高。我一墮地就跌了一個大馬趴,腳後跟有點痛。旁邊就是洋灰臺階的角,如果腦袋碰上,後果真不堪設想,我後怕起來了。我當天上下午都開了會,第二天又長驅數百里到天津南開大學去做報告。腳已經腫了起來。第三天,到校醫院去檢查,左腳跟有點破裂。

我這樣的不服老,是昏聵糊塗的不服老,是絕對要不得的。

我在上面講了不服老的可怕,也講到了超前服老的可笑。然則何去何從呢?我認為,在戰略上要不服老,在戰術上要服老,二者結合,庶幾近之。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四忌:提當年勇


我做了一個夢。

我駕著祥雲或別的什麼雲。飛上了天宮,在凌霄寶殿多功能廳裡,參加了一個務虛會。第一個發言的是項羽。他歷數早年指揮雄師數十萬,橫行天下,各路諸侯皆俯首稱臣,他是諸侯盟主,頤指氣使,沒有敢違抗者。鴻門設宴,嚇得劉邦像一隻小耗子一般。說到盡興處。手舞足蹈,唾沫星子亂濺。這時忽然站起來了一位天神,問項羽:“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是怎麼一回事呀?”項羽立即垂下了腦袋,彷彿是一個洩了氣的皮球。

第二個發言的是呂布,他手握方天畫戟,英氣逼人。他放言高論,大肆吹噓自己怎樣戲貂嬋,殺董卓,為天下人民除害;虎牢關力敵關、張、劉三將,天下無敵。正吹得眉飛色舞,一名神仙忽然高聲打斷了他的發言:“白門樓上向曹操下跪,懇求饒命,大耳賊劉備一句話就斷送了你的性命,是怎麼一回事呢?”呂布面色立變,流滿了汗,立即下臺,像一隻鬥敗了的公雞。

誰一看都能知道,我的夢是假的。但是,在芸芸眾生中,特別是在老年中,確有一些人靠自誇當年勇來過日子。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自然現象。爭勝好強也許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但一旦年老,爭勝有心,好強無力,便難免產生一種自卑情結。可又不甘心自卑,於是只有自誇當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對於這種情況,別人是愛莫能助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自己隨時警惕。

現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軍的運動員有一句口頭禪:從零開始。意思是,不管冠軍或金牌多麼燦爛輝煌,一旦到手,即成過去,從現在起又要從零開始了。

我覺得,從零開始是唯一正確的想法。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五忌:自我封閉


能活到老年,是一種幸福,但也是一種災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說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難處,所以說是災難。

老年人最常見的現象或者災難是自我封閉。封閉,有行動上的封閉,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閉,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異。老年人有事理廣達者,有事理欠通達者。前者比較能認清宇宙萬物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瞭解到事物的改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千萬不要要求事物永恆不變。後者則相反,他們要求事物永恆不變;即使變,也是越變越壞,上面講到的九斤老太就屬於此類人。這一類人,即使仍然活躍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們卻把自己嚴密地封閉起來了。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自我封閉的形式。

我在高中讀書時,有一位教經學的老師,是前清的秀才或舉人。五經和四書背得滾瓜爛熟,據說還能倒背如流。他教我們《書經》和《詩經》,從來不帶課本,業務是非常熟練的。

可學生並不喜歡他。因為他張口閉口:“我們大清國怎樣怎樣。”學生就給他起了一個諢名“大清國”,他真實的姓名反隱而不彰了。我們認為他是老頑固,他認為我們是新叛逆。我們中間不是代溝,而是萬丈深淵,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

我認為,老年人不管有什麼形式的自我封閉現象,都是對個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勸普天下老年人力矯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類”吧,他們身上的活力總會感染老年人的。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六忌:老想到死


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們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評論。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別是耄耋之年,離那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來越近了,此時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今人如此,古人何獨不然!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騷人、墨客大都關心生死問題。根據我個人的思考,各個時代是頗不相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似乎更為關注。粗略地劃分一下,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對死十分恐懼,而且十分坦蕩地說了出來。這一派可以江淹為代表。他的《恨賦》一開頭就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最後幾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成、向秀和王戎“常集於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最後四句詩成了我的座右銘。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關鍵是:想到以後,自己抱什麼態度。惶惶不可終日,甚至飲恨吞聲,最要不得,這樣必將成陶淵明所說的“促齡具”。最正確的態度是順其自然,泰然處之。

魯迅不到50歲,就寫了有關死的文章。王國維則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結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處之,有我的特殊原因。“十年浩劫”中,我已走到過死亡的邊緣上,一個千鈞一髮的偶然性救了我。從那以後,多活一天,我都認為是多賺的。因此就比較能對死從容對待了。

我在這裡誠摯奉勸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達事情的人,偶爾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季羨林:老了,別太多話倚老賣老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