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常遇春” 是怎麼死的?如何躲過了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

古時的戰場,如今已成人聲鼎沸的城鎮;曾經震天的嘶吼,都已被陣陣勁風帶走,不留迴響;那時遍地的鮮血,成山的屍骨,怕是已被歷史踏平,沒有痕跡。而當年將軍手中那精光閃耀、令厲鬼膽寒的神兵,也已隨將軍的魂魄而逝,永遠長眠黃泉。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奉朱元璋之命,常遇春率九萬軍隊出征開平,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元順帝收拾掉一—如果殺不了他,起碼也要把他趕走,趕得越遠越好。

“常遇春” 是怎麼死的?如何躲過了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

朱元璋算是徹底盯上了元順帝,其實這個無能的皇帝對朱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而且從元順帝的逃跑行徑也能看出,這皇帝實在是沒有什麼文韜武略,根本不可能組織任何有效的抵抗—對朱元璋來說,元順帝根本不值一提。可這樣一個無能之人也不能放過——哪怕再無能,他頭上也頂著元朝皇帝的名號,這個名號存在一天,他朱元璋就一天不得安生,總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他派了手下猛將常遇春去攻打元順帝——實在是有點殺雞用牛刀,不過也可以窺見朱元璋想一舉滅掉元順帝的迫切心情。常遇春對這次的任務更是信心滿滿,勢在必得。只不過,朱元璋沒有想到,常遇春本人更沒有想到,這次看似簡單的出征,竟會成為常遇春在戰場上最後的絕唱。

常遇春帶著他手下的九萬精兵,浩浩蕩蕩開赴開平。他相信自己將鑄就戰功,卻沒料到這就是自己的句點。

常遇春作戰,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快。除了速戰速決,他基本上沒有什麼別的戰術,單憑速度,常遇春也有把陣地戰打成突襲戰的本事。而他百戰百勝的秘訣,也是因為快;還沒等敵人做好部署,常遇春就帶著士兵殺到;就算做好部署,常遇春也會帶兵殺過來激戰一番,然後馬上撤退,敵人根本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一切軍事計劃在常遇春的速度面前都形同虛設,他對速度的酷愛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所謂兵貴神速,常遇春算是這句話的最好解釋。

他這次的副將李文忠也是一個以作戰迅速著稱的將領,這兩個人湊到一起,只能說,元軍的運氣太不好了。

“常遇春” 是怎麼死的?如何躲過了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

常遇春這次的戰鬥與前幾次相仿,實在無從敘述:他實在太快了,快到來不及讓人記錄下作戰過程。“取開平,道三河,經鹿兒嶺,過惠州,敗故元將江文清兵於錦川,得士馬以千計。次全寧,故元丞相也速復以兵迎戰,又敗之。也速遁去。進攻大興州,文忠謂遇春曰:‘元兵必走,乃分兵千餘為八屯,伏其歸路,虜果夜遁,遇伏,大破之,擒其丞相脫火赤。遂率兵道新開嶺,進攻開平。元主先已北奔,追北數百里,俘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斬之。

凡得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薊北悉平。”(《明實錄》)只消百餘字,就足夠記錄常遇春指揮的四次戰役,只因在這過程中,常幾乎遇不到任何有效的反抗——當然,他也絕不會給敵人任何反抗的機會。

李文忠不僅像常遇春一樣善於速攻,還是一個具有謀略的將領。進攻大興時,他已經看出元軍不會做任何抵抗,但似乎也不會平靜地投降,因此,他們只有逃跑這一條路可走。但如果只是收穫一座空城,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因此他向常遇春建議,將千餘士兵分為八組,埋伏在元軍逃跑的必經之路上,打他個措手不及。元軍到了夜裡果然棄城逃跑,卻不料中了埋伏,大敗。元朝丞相脫火赤亦被伏。

等到常遇春率軍抵達開平,藏在此地的元順帝早就帶著老婆孩子跑了。這個元順帝,逃跑的本事還是屬於上乘的。一個曾經養尊處優的天子,居然也能把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過下去,不得不說,對生的渴望能激發出人的無限潛能。

可元順帝忘記了一點一—常遇春是誰,他可是明朝第一先鋒,怎麼可能任憑快要到手的獵物就這麼從他的眼皮底下安然逃脫呢?抓不住你,也不能讓你好過。

常遇春一氣向北追了數百里,俘獲了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人,並把他們統統殺掉。可憐的元順帝,被常遇春向北撐了數百里不說,本來還想回大都享福的他,這下不僅沒回成,反而被趕到了荒無人煙的草原深處。這個皇帝,著實倒黴。

誰讓他遇見的是嗜好趕盡殺絕的常遇春呢,元順帝還能留著一條命,就已經萬幸了。這一仗,常遇春斬獲頗多。俘虜將士萬人,繳獲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其餘的寶物更是不計其數。元順帝帶到開平的那些家當,都被常遇春搬了回來。常遇春總共才帶了九萬人出征,這一下,幾乎人人身上都有戰利品,人人身後都跟著俘虜,實在是風光無限。

只可惜,這凱旋豪情卻在柳河川戛然而止。

常遇春班師途徑柳河川時,不幸暴病而死,時年四十歲。這不知名的病魔,竟然輕而易舉地奪去了常遇春的生命。生死麵前,人人平等——可嘆,人人終於平等;可悲,人人只能平等。

一代名將,就此魂飛魄散。他還沒來得及完成剿滅北元的使命,還沒來得及參與治理這一片他辛苦打下的江山,還沒來得及享受戰爭結束後的天倫之樂,還沒來得及將他的一身武藝傳於後人……常遇春當然不甘,可不甘又如何,在命運面前,縱使驍勇有如常遇春,也一樣無可奈何一—他縱有驚人的速度,卻仍跑不過命運的車輪。就這樣,命運伸出手,帶走了這個驍勇善戰的奇男子,也帶走了他所有的榮耀。

柳河川,柳河川,地名中有個“柳”字——難道當真要他在此停留,再也不走嗎?

噩耗傳回京城,朱元璋聞之大慟:開國之初就折去一員猛將,對朱元璋來說,這是莫大的損失。況且這個人曾幫自己打下了半壁江山,曾於危難之際解救了自己,勞苦功高。此時的朱元璋,其悲痛應該是真實的,畢竟,這是與他並肩作戰多年的戰友,他們之間,是有感當常遇春的喪隊到達龍江時,朱元璋親自拜祭,並且讓禮部的官員制定喪葬的規制。後來,朱元璋決定按照宋太宗給韓王趙普的喪葬儀式來辦。趙普何人?就是那個當年協助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的人,就是後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就是那個一直在幕後出謀劃策、影響了宋朝幾百年的韓王。在朱元璋心中,常遇春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他治理天下所倚重的人。

朱元璋給予常遇春無上榮耀追封開平王,益忠武,這是武將的最高諡號了,並且讓他配享太廟。太廟是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歷朝歷代,只有寥寥幾人能夠獲此殊榮,而常遇春,當之無愧。

然無論加在身上的榮耀有多少,斯人已逝,這些於他來說都已沒有任何意義。常遇春是幸運的,他倒在了一生為之痴狂的戰場上,將自己的血肉化為無盡的屏障,保護著這片他深深眷戀的熱土;常遇春是幸運的,他躲過了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躲過了冤死刀下的命運,也躲過了兔死狗烹的悲涼。他在其生命綻放得最絢爛的時候離去,將這一刻永遠定格。誰也拿不走屬於他的榮耀,誰也代替不了他大明第一先鋒的位置一一他,常遇春,留給後人的是一抹所向披靡的背影和無堅不摧的氣概。

常遇春,一個偉岸決絕的奇男子,一個縱橫天下的大將軍,他在元末明初的世事變幻中,猶如一柄利劍直直挺立在大明的疆域上,定住了風雲,定住了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