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為什麼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老子家裡有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張良和蕭何在中國歷史上都可謂是智慧的代表,為什麼在韓信沒有加入漢軍陣營之前一直打不過項羽那?我認為這是戰術和戰略的區別,大家聽我解析。

項羽戰術無敵

張良是韓國貴族子弟,韓國滅亡後張良一直奔走企圖復國,但是他沒有指揮軍隊的本事也沒那個本錢,只能效仿燕趙之事進行刺殺,博浪沙誤中副車說明張良只適合政治。

蕭何一縣縣吏出身,本身更沒有什麼帶兵作戰的本事,他更適合後勤。

反觀項羽那?

項羽楚國名門子弟,祖父項燕是楚國大將軍,李信帶20萬秦軍攻楚被其大敗。後來王翦老將軍舉秦全國60萬兵力圍攻楚國,項燕這才落敗自殺。項羽可以說是家學淵源深厚。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兩萬楚軍破秦國30萬大軍。由此可見項羽並非什麼無腦之人,戰術使用可以說是爐火純青。

借用王思聰的話:“我項羽打仗不管你猛將多不多,反正都沒我厲害。”


韓信戰略無雙

項羽可為將,那麼韓信就是帥了。

我感覺啊,如果把韓信和項羽放正面打一次,韓信不一定能贏!在楚漢戰爭前中期好像沒有明確記載韓信和項羽正面剛過。

劉邦和項羽在鴻溝對峙時,韓信提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

項羽還在磨刀霍霍準備宰了劉邦的時候,韓信就已經在實施對項羽的戰略包圍了。

漢五年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但是霸王還是霸王,韓信首次攻打項羽就以失敗告終,最終韓信使用車輪戰將項羽打敗。

困獸猶鬥,別說西楚霸王了。韓信再也不想和項羽打仗了,於是就讓士兵們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楚君軍心渙散,項羽也無心抵抗,最終兵敗自殺。

項羽在戰術上可以說是當世無敵,因為當世所有的勢力都是手下敗將。但戰略上項羽就低了不止一籌,從“先入關者為王”項羽竟然跑去幫別人,讓劉邦撿漏。再到鴻溝對戰非要弄死劉邦,可以看出來項羽戰略上不行。

爭奪天下不在乎一城得失,項羽不如韓信。


日月當空歷史文化傳播


項羽的失敗,並不是敗在某個手下,而是整體上的失敗。倘若一對一交鋒,韓信未必能贏過項羽。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整體是失敗呢?其實項羽並沒打得什麼敗仗,除了最後一戰。只要他在,楚軍就節節得勝。項羽並不是輸在軍事指揮才能上,而是輸在政治上(比如殺了義帝),輸在外交上(比如英布被策反),輸在後勤上(沒有蕭何這樣的大總管),輸在板凳深度上(麾下將領能力偏差)等等。

在軍事能力上說,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韓信對劉邦的評價,是能帶十萬兵,超過十萬兵,就指揮不來了。你看劉邦出關中時,糾集五十幾萬大軍進攻項羽,被項羽的三萬人打得落花流水,這就是證明。

很多人有一種誤解,認為項羽只是作戰勇猛,謀略水平不高。其實不然,項羽是罕見的軍事天才,在戰術層面上,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他打仗並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技巧與智慧。比如說鉅鹿之戰,並不是一渡過河,一破釜沉舟,靠蠻力拼贏的,不是的。項羽是先攻擊秦軍最薄弱的環節,即運糧通道,據《史記》的說法,“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在秦軍出現斷糧後,他才背水一戰,大破秦軍。可以說,項羽在戰術上的功夫是爐火純青的。

蕭何固然是厲害角色,但他擅長是後勤工作,在漢軍傷亡慘重時,他能源源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幫助劉邦度過難關。但若說在打仗,他是外行啦,靠他怎麼跟項羽在戰場上鬥呢?再說張良。張良也是厲害角色,他是懂得點兵法,幫助劉邦對付些阿貓阿狗的角色是可以的,對付項羽這樣的狠角色,就不夠用了。張良的厲害,主要是在政治才能上,比如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

在西漢開國名將裡,幾乎都曾是項羽的手下敗將,包括才華橫溢的彭越。只要項羽不在,他就打得很順手,項羽一來,他就丟盔棄甲了。在劉邦與項羽第一次大交鋒時,劉邦五十幾萬大軍慘敗於項羽三萬大軍之手,這次會戰時,韓信有沒有參加呢,史書沒有明確寫。如果韓信也參戰了,那他也曾是項羽的手下敗將。

在最後圍殲項羽的一戰中,韓信十面埋伏,固然表現出色,但也不能獨領其功。因為劉邦的主力以及彭越的主力,都參戰了,在兵力上是絕對的優勢。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的功勞,掃除項羽的羽翼,平定魏、趙、代、齊等地,在戰略上形成對項羽的環形包圍圈。最後,韓信與劉邦得以東西夾擊,把項羽給包餃子了。因此,如果說韓信打敗了項羽,是在戰略層面上打敗了項羽。倘若兩人各帶一支勢均力敵的部隊,在戰場上交鋒,我覺得韓信不一定能打敗西楚霸王。


君山話史


張良和蕭何都是劉邦帳下厲害的人才,但厲害歸厲害,這倆人終究不是帶兵打仗的料!

蕭何是負責劉邦集團大後方的,“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這方面,蕭何已經做到完美,也多虧了蕭何,劉邦前期對陣項羽就算怎麼失敗也還能豎起大旗接著幹!

張良是個謀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給劉邦出謀劃策還行,但是讓張良去指揮千軍,基本不行。要麼是沒人服,要麼就是身體吃不消。

劉邦之所以一直打不過項羽,除了項羽個人能力突出之外,就是因為他身邊缺少了一個懂兵法、善謀略的將才、軍事家。

曾經看到過關於劉邦指揮軍隊能力的說法——劉邦個人的指揮能力,帶個十萬的兵馬還行,指揮超過十萬以上基本就涼了。

暫且不去確認這個說法是否屬實,我們就從彭城之戰,劉邦的56萬大軍活生生被項羽親自帶領的精兵3萬給滅了,就可以得出結論:劉邦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項羽真不是在一個級別上的,差別還不是一般的大!

項羽何許人也?毫不誇張地說項羽是一位百年一遇的天才,他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世間罕見。但最後憑什麼一個韓信的加入就使得劉邦集團扭轉了整個局面,最後得天下的是劉邦呢?

項羽的失敗,並不是敗給了某個人物,如果只是一個韓信正面面對項羽毫無勝算。項羽的失敗,即是敗給了自己,也是敗在了整體的政治環境局勢上。

首先就是殺害義帝楚懷王引得天下諸侯的不滿,讓自己處於孤立無緣的境地。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黑點一直延續到垓下之戰。

其次就是彭城之戰後,項羽並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劉邦,而是放虎歸山,讓劉邦有能夠捲土重來的機會。可以說這是項羽決策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和遺憾,毛澤東主席對項羽的這一個錯誤就如此說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最後就是整體的政治環境了。楚漢爭霸,各路諸侯都是誰有優勢就投向誰,項羽就個人軍事指揮能力毫無問題,但是政治上的博弈也是他的缺點。以項羽的性格,對於那些來投靠他的諸侯他不會去迎合,對於那些背叛自己的部下他也是抱著一種隨意的態度。

以至於項羽烏江自刎的起因,眾說紛紜。你們可以說是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也可以說是項羽累了,厭倦了政治的博弈,也可以認為項羽只想留一世英名不忍苟活等等,無論如何,項羽的失敗,終究是敗給了天下大勢。

一曲肝腸斷,天下何處覓知音?也許這就才是西楚霸王項羽!


三顧歷史


張良和蕭何是厲害 但並不是軍事才能厲害 ,張良是謀士 出謀劃策總管戰略大方向 蕭何是負責後勤補給 徵稅 納糧 招兵買馬 所以真正領兵打仗指揮百萬大軍還得靠韓信

話說韓信在沒有投靠劉邦前 劉邦一直被項羽吊打 劉邦率先攻入關中 佔據秦宮 項羽知道後勃然大怒 準備討伐劉邦,事前擺下鴻門宴考驗考驗劉邦,劉邦在鴻門宴大話不敢說 生怕項羽一氣之下砍了自己腦袋 幸好劉邦提前收買了項伯 給自己逃跑提供機會

之後項羽把劉邦發配到巴蜀不毛之地並派兵監視 希望劉邦在此自生自滅 ,如果沒有韓信也許劉邦集團會老死在巴蜀,直至韓信出馬才帶領劉邦集團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再次入主關中 從此開啟了楚漢之爭


那張良跟蕭何是不是很沒用呢?非也 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下

張良曾有領兵打仗,但指揮能力欠缺

張良最初投奔劉邦時 劉邦非常高興自己終於有了位像樣的統帥,張良也帶兵打了幾仗 但張良謀略過多 指揮能力極差 軍令反反覆覆 經樊噲跟劉邦彙報 劉邦才摸清了張良真實水平 張良只適合跟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 運籌帷幄 但領兵打仗 攻城略地 這也證明了劉邦能識人用人眼光的獨到

蕭何最初是沛縣縣令 就是一個管政治的 沒有任何軍事才能

劉邦從沛縣起兵以來 蕭何就跟著劉邦 每當劉邦打下一個地方 蕭何就負責管理當地 徵稅 納糧 招兵買馬 讓劉邦集團有了無窮無盡的 糧食和兵力 前期劉邦被項羽打的抱頭鼠竄 但劉邦集團就是沒有覆滅,這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蕭何的功勞 因為即使彭城之戰 劉邦50大軍被項羽5萬大軍全殲 劉邦利用替身 自己獨自一人駕馬車狂奔幾百公里回到大本營 搶走韓信10萬人馬 ,然後蕭何又給了韓信10萬新兵蛋子 讓劉邦恢復元氣

因此可以說只要有蕭何在 劉邦就是打不死的小強 因為有人有糧 即使經常吃敗仗也承受的起

但是劉邦集團在韓信未加入之前戰鬥力是很差的 ,雖然有謀士張良 有強大後勤團隊蕭何 但奈何沒有可以和項羽匹敵的軍事統帥 ,憑劉邦的軍事才能就算10倍於項羽的兵力他也打不贏項羽 彭城之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56萬漢軍竟然敵不過5萬楚軍 而且還被反殺

韓信是罕見的軍事人才 劉邦得之如虎添翼

打仗本質無非離不開三樣東西 後勤 謀略 和指揮 韓信沒加入之前 劉邦集團有一流的後勤和一流的智囊團隊 但是指揮確實三流的 所以項羽從來沒有正視過劉邦 韓信的加入無疑給劉邦集團帶了個超一流指揮 有強大後勤 韓信帶兵再也無後顧之憂 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攻城略地 因為兵源不是問題 滅趙 滅代 滅燕 滅齊 韓信打起來跟玩似的 最後終於消滅項羽奠定大漢統一

劉邦稱帝后曾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三人的職能分工及各自貢獻 ,同時也說明了劉邦能識人用人發現各自優點 這樣的團隊無疑是開國創業團隊中最強大的


月影青霜


張良、蕭何與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也許眾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疑慮,為何在韓信加入之前,確是僵持不下,而在韓信加入後,才扭轉局面呢?

項羽的實力毋庸置疑,能僵持不下已是艱難

在劉邦的手下有著眾多運籌帷幄之人,而若論勇將,卻只有樊噲一位,可以說劉邦的軍隊基本上只是用腦子在打仗。

而反觀項羽,在楚漢相爭初期,手下兵強馬壯,垓下一戰後,在項羽手下士兵的心目中他就是戰神,士氣高漲,堅不可摧,且項羽本人勇猛無雙,又有亞父范增輔佐,想戰勝此時的他們難如登天!

張良、蕭何盡力而為,贏得了一個較為良好的開局

雖說項羽有亞父范增輔佐,但心高氣傲的他顯然更相信自己的實力,大權在手,卻不肯分權與手下將領。贏了,眾人可以保持沉默,可一旦輸了,那便是一股龐大的怨氣!蕭何在漢初三傑中更多是一個大管家的身份,憑藉著他出色的謀劃能力,將大漢治理的井井有條,良好的後勤保障也不斷地為前方戰場提供有生力量,論對大漢是否盡心盡力,蕭何問心無愧。

有人說張良與韓信的差距是什麼?這就好比設計者與實幹家的差距,在張良的計劃中總是不斷的設計圈套,引誘項羽上鉤,試圖以絕對的智慧碾壓項羽,可惜項羽雖與張良相比沒有多少腦子,但無奈西楚霸王名號響亮,沒有三四百人哪敢在他面前撒野,在不斷的嘗試中,張良也許已經找到了對付項羽的辦法,但歷史的安排總是很有趣,張良的任務已經完成,下面將由韓信收尾。

腦子很重要,拳頭也得硬

韓信很清楚項羽的弱點在哪裡,自從亞父范增離開以後,項羽日漸獨權,但無奈他水平有限,腦容量太低卻又“勤奮好學”,導致破綻百出,難以克敵。想對付項羽其實很簡單,關鍵只在一條——捨棄!項羽一生有過無數的對手,每一個對手,包括張良在內,主要戰術都是先擒項羽,再清楚軍。可惜項羽太過於可怕,別說擒住他,就連近身都難,若想克敵,只有捨棄。

項羽雖逆天,但楚軍終究只有一個項羽,若能先清楚軍,縱使項羽再牛,又能怎樣?漢軍的實力雖不能與楚軍硬抗,但憑藉著韓信的戰術,自保不成問題,先打你個措手不及,等你回過神來,準備搏殺時,逃之夭夭,走為上計。這樣項羽的力量不斷被削弱,直至被圍垓下,臨近死期。

孤身一人的項羽尚且殺了近千人,如若楚軍不清,在項羽的率領下,正面交鋒誰人能敵,也許想打敗項羽有很多種辦法,但是韓信選擇了最優異的一條——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我是小墨,一名熱愛歷史的初中生,關注我,看小墨解讀歷史,解讀人心!


小墨史觀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為什麼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依據史書的記載,我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

一.術業有專攻,張良蕭何不會打仗而韓信是打仗的高手

劉邦留下的一句話就說明了他得天下的原因:“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安撫人心,管理軍需使得供應充足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劉邦得天下最為重要的三個人,張良蕭何和韓信,這裡就清晰說明了這三個人的分工和專業。

蕭何追隨劉邦最早,但特長是做後勤和思想工作,張良是軍師負責出謀劃策,這兩項當然很重要,但是項羽是領著幾萬人能破釜沉舟的猛將,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一力降十會就是這個道理。任憑計謀再好後勤搞得再好,在軍事上沒有能和項羽相提並論的人,就擋不住他帶領的軍隊。

二.局勢和實力的變化,項羽前期實力遠勝劉邦

這裡有個誤區,其實劉邦在出漢中之前並沒有和項羽打過(當然也打不過),直到重新佔據關中後,劉邦親自帶人和項羽主力打了一架,韓信攻齊並不在身邊,然後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而在這之前,劉邦和項羽動手的勇氣都沒有,原因就是實力相差太大了。


拿劉邦赴鴻門宴的時候來說,劉邦一路撿便宜又得了咸陽的民心後才堪堪“屯兵十萬於灞上”,項羽呢是帶著打了硬仗並且勝仗的20萬大軍遙遙相對,同時其他各路諸侯這時對項羽那是又敬又怕,這時候別說張良蕭何,韓信在也要心裡犯嘀咕。

等到劉邦出漢中,佔據關中地區,韓信帶著兵進攻齊國,項羽犯了致命的錯誤低估了韓信實力,讓龍且帶著20萬大軍去救齊國,結果悉數被坑殺,這時候漢軍和楚軍實力已經發生了逆轉,所以韓信真正和項羽交戰,就是帶著大優勢來的。

三.張良蕭何和韓信,並不是單獨作用,他們三人共同輔助劉邦打敗了項羽

自古亂世出英雄,加上韓信生平太過傳奇,總會掩蓋掉其他人的光芒。從古至今最重要打仗靠什麼?糧草!蕭何和張良在內運籌帷幄,韓信在外指揮作戰,其實是一個整體,如果沒有蕭何張良,韓信在前線也過得沒有那麼舒服。

和漢軍對比明顯的就是項羽,項羽是英雄,英雄的性格就註定項羽是要孤軍奮戰的。雖然手下有龍且和鍾離昧等大將,但在運籌帷幄和後勤補給就遠不如韓信。最後項羽的垓下之戰,不就是彈盡糧絕才失敗的嗎?所以實際上不是韓信或者劉邦打敗項羽,而是漢軍這個團隊打贏了項羽。

點擊頭像關注零零壹,專注新奇角度說歷史,每天更新歷史趣聞故事!


歷史密探零零壹


《史記 高祖本紀》中,劉邦有一段論自己成敗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很厲害,卻一直打不過項羽。

張良主要是負責籌劃謀略,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蕭何主要是負責在後方安定國家,安撫百姓,給前方軍隊輸送錢糧。韓信才是率領百萬大軍,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場戰鬥的勝利關鍵。

兩軍交戰,若是沒有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軍領導,就算他的後勤工作做的再好,恐怕也沒有勝利的希望吧。

做好後勤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戰場之上,最重要的還是軍隊的戰鬥力,沒有戰鬥力的軍隊如何能打勝仗。

戰鬥力的強弱主要有將領的領導能力決定。韓信就是一個軍事奇才。在他的帶領下,贏下許多著名的戰役。歷史上也有許多關於他的典故,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有背水一戰等。這些都表明韓信是一個有能力的將領。

在韓信加入之前,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主要就是沒有一個會打仗的將軍。雖然,後勤和謀略都很厲害,卻仍然贏不了。在韓信加入之後,劉邦的團隊才算是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三人各盡其才,這才扭轉戰局。



灌灌灌灌灌灌


我們都知道,劉邦把張良、蕭何和韓信稱之為漢初三傑,正是他們三個幫助劉邦打下的江山,讓劉邦當上的皇帝。

他們三個各自有各自擅長的東西,韓信是三個人中唯一的武將。

張良出謀劃策還可以,讓他開疆拓土,帶領將士去打仗,那就不行了。大家若是瞭解張良的肯定知道,他曾經謀殺過秦始皇。

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不但沒有把秦始皇殺了,甚至連秦始皇都沒見到,自己更是打草驚蛇,被秦始皇通緝了,他不得不隱姓埋名過隱士的生活。

直到秦末亂世,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後,他也出山了,先是跟隨項梁,然後遇到劉邦。在劉邦的旗下當了一個謀士。

劉邦得到了張良的輔佐,這是他建立大漢的開始。

蕭何也是一個文官出身,打仗什麼的他不懂,他唯一懂得是如何治理國家。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是好,劉邦的整個大後方都是蕭何在治理。

蕭何還負責給劉邦前線運送糧食,補充兵員,可以說是劉邦的後勤部長。他這個部長當的也是相當的不容易,因為劉邦和項羽打仗,經常吃敗仗。

打了敗仗就會死很多人,兵力就要不斷的得到補充,否則,這個仗就是輸了,但是,蕭何總是在關鍵的時候,能找到士兵。真的是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漢馬功勞。

但是,劉邦光有張良和蕭何,還不足以奪取天下。

因為天下,不是靠動動腦子,補充補充兵力,就可以得到了。他必須有大將開疆拓土,在戰場上殺伐決斷,才可以真正的打敗敵人,而韓信就是這樣的典型的將領。

韓信是軍事天才,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是可以做到的,正如他騙過了秦末名將章邯,帶領劉邦衝出了漢中,利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奪去了關中。

然後他又緊接著和劉邦殺出了關中,去和項羽逐鹿中原。這時候韓信和劉邦分兵兩路,來夾擊項羽。

劉邦主要是以防守為主,和項羽對峙在滎陽。

韓信則去開闢北方戰場,他要從關中一直殺到齊地,然後佔領齊地之後,就可以從項羽的後路殺過來,和劉邦一起前後夾擊項羽。

當然,韓信的任務是很重的,因為他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否則,將會是前功盡棄。

還好,韓信這一路走來,竟然是有驚無險。

他先是打敗了魏王豹,拿下了魏國,緊接著出兵代國,代國國小兵稀,更不是韓信的對手了。

拿下代國之後,韓信就要對趙國開戰了。

趙國可是一個大國,光軍隊就有二十萬,而韓信也僅僅是隻有三萬的人馬。

但是,韓信是軍事天才,他即使只有三萬人馬,也敢挑戰擁有二十萬大軍的趙國,結果這一戰,韓信用了一個背水排兵佈陣的打法,導致了趙國二十萬大軍的潰敗。

韓信勝利了,大名不脛而走。

韓信在打完趙國之後,利用自己的名聲,去說服燕國,讓燕王投降自己。燕國一看趙國都不是韓信的對手,也就投降了韓信。

至此,韓信的敵人就剩下齊國了,在和齊國大戰的時候,項羽派了大將龍且帶領二十萬大軍來聯合攻打韓信。

結果龍且因為看不起韓信,驕傲自大,最終導致兵敗身亡,齊國淪陷,這也就是說,韓信已經完成了整個戰略佈局。

之後,韓信聯合劉邦一起擊敗了項羽,項羽兵敗自刎烏江。

所以說打敗項羽的是整個劉邦集團,而韓信是靈魂性的人物。他在整個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但是,若是沒有蕭何和張良,韓信想打敗項羽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蕭何和張良的輔佐,劉邦早就被項羽打敗了,也就沒有韓信和劉邦共同戰勝項羽了。

所以是韓信張良和蕭何的整個劉邦集團,合力把項羽擊敗的,缺誰都不行。


不才講史



才華分很多種,比如劉邦自己臉皮厚,能夠忍辱負重,善於耍賴使奸,還會畫餅許願,又能團結人才,這就是當老闆的典型特質。


張良蕭何原本也是治國安邦之才,但是張良屬於謀才,多謀善斷,在軍事上卻並沒有特長。要說謀劃一件事或者制定一項戰略,乃張良之所長,但是要指揮打仗,他就百無一用是書生了。

蕭何具有管理之才,識人管事是其所長,他能夠事無鉅細的把柴米油鹽、後勤雜物管理的僅僅有條,甚至是治國理政都是其所長,但是跟張良一樣,就是不善於帶兵打仗。


毫無疑問,劉邦能夠在與項羽的對峙中屢戰屢敗而不滅,張良蕭何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沒有他二人的謀劃和管理,劉邦的軍隊在不斷的失敗中恐怕早作鳥獸散了。正是得力於此二人,劉邦才能在屢戰屢敗中不但沒有被消滅,還能夠不斷髮展壯大。

直到韓信這樣一個軍事天才被蕭何慧眼識珠拉到劉邦的隊伍時,劉邦其實已經發展壯大到萬事俱備,只差韓信了。韓信的到來,對於劉邦來說,算是久旱逢甘霖。韓信能夠到位不久就開始對項羽發起反擊,還得得力於張良蕭何的有效經營。不然即便韓信是軍事天才,恐怕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兵的軍事天才到頭也還是紙上談兵的弱書生。


謝金澎


張良是總參謀長,是劉邦政治經濟軍事等戰略思想的策劃者,極具戰略眼光,類似於諸葛亮式的人物,是劉邦集團的軍師,是靈魂人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統籌策劃,制定方針戰略!

蕭何是經濟保障部部長,劉邦所有部門的後勤保障,軍需籌備,都是蕭何來辦的!

歷來就有:大兵未動,糧草先行!

蕭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攻城掠地,衝鋒陷陣卻不是張良,蕭何的強項,特別是蕭何,張良是秦末黃石公的傳人,也熟通兵法,然而更精通的是運籌經略之學!

韓信雖是草根出身,又曾受胯下之辱!

可是韓信曾得到《太公兵法》,深通三略,六韜,精通排兵佈陣,是軍事家!

再加上韓信的隱忍,既大丈夫能屈能仲!

因此屢出奇兵,同時在項羽營中工作過,也熟知項羽軍中主要將領的脾氣性格,以及用兵方式!

所以知己知彼,採取相應策略對敵,結果處處先敵一步,牽著對方的鼻子走!

這就是劉邦有了韓信後,戰勝項羽的原因吧!

不是張良,蕭何不行,而是有了韓信,劉邦如虎添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