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黃馬褂有什麼作用?

事事動心


記得在看《雍正王朝》年羹堯被皇帝貶為守城士兵的時候,他來到縣令的堂上準備接受自己的工作,而此時的縣令卻想危難於年羹堯要他跪下,要知道年羹堯可是曾經的撫遠大將軍,那些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見到他都的跪下,現在要讓去跪一個縣令,他怎麼能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亮出了裡面的一件黃色衣服,此時的縣令一看到這件衣服嚇的那是立馬的跪在年羹堯,拼命的磕頭認錯啊。而這件黃色衣服就是俗稱的“黃馬褂”,黃馬褂可以說是大家對清朝影響最深刻的一件衣服,在影視劇中只要穿上這件衣服,任何的官員都得跪拜,這就是所謂的“見衣如見皇帝”。那麼在真正的滿清歷史上,黃馬褂的作用真的有這麼大嗎?當然不是。

清朝的黃馬褂分為“職任馬褂”和“賞穿黃馬褂”。

清朝的黃馬褂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作而成,也就是黃馬褂的顏色是跟皇帝專用的顏色是一樣的,但是黃馬褂是沒有花紋和彩袖的。不過單憑這個人可以穿上皇帝專用的顏色,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地位肯定是非比尋常的。

首先“職任馬褂”就是皇帝的近侍所穿的工作服。《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也就是說職任馬褂其實就是皇帝的侍衛們的工作服罷了,畢竟作為離皇帝身邊最近的臣子,肯定就需要用東西來襯托他們的與眾不同,而用黃馬褂來作為他們身份的象徵不是恰到好處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黃馬褂,如果你一旦沒有呆在這個崗位上是不能再穿的,也就是說這些侍衛只能在紫禁城,亦或者在皇帝的身邊時才能穿,一旦離開了紫禁城,或者說皇帝沒有在身邊,那麼就絕對不能再穿黃馬褂了。其實說的簡單點就是說黃馬褂就是你的工作服,離開了這個崗位下班回家,亦或者是休假你就得脫掉這件工作服了,你就不能再穿了。

再者“賞穿黃馬褂”又分為行圍褂子和武功褂子。其中行圍褂子是滿清時期打獵校射時所賜,在咸豐之前清朝每位皇帝都會到木蘭圍獵場打獵20天,這個時候如果臣子們射到鹿的,亦或者是蒙古人向皇帝獻獵物的,皇帝一般情況下都會賞賜他們一件黃馬褂。同時在打獵期間皇帝還會組織射箭比賽,滿人射中五箭的,亦或是漢人射中三箭的,同時他們的官職都在四品以上的,那麼皇帝一般情況下也會賜予他們黃馬褂。但是在打獵中獲得黃馬褂的人,只允許是在跟隨皇帝打獵的時候才可以穿,否則按謀反處置。

武功褂子,就是皇帝賞賜給那些對於王朝有巨大功勞又十分寵愛的臣子們的黃馬褂,但這些功勞巨大的臣子已經賞無可賞的時候,就可以用黃馬褂、花翎等特殊的東西來獎勵功臣,而這類才真正算是有特權的黃馬褂。得到這類黃馬褂的臣子們,他可以在任何認為是隆重場合的時候穿上這件衣服,更是可以說是見官大三級。但是這種黃馬褂在道光之前都從未出現過,直到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的時候,武功褂子才大量出現,在當時只要參與到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的那些將領基本上都會被賜予這類黃馬褂。不過到了清末武功褂子並開始氾濫,可以說誰讓慈禧開心,他就能得到黃馬褂,比如在當時為慈禧開火車的司機就得到這麼一件武功褂子。同時“職任馬褂”和“賞穿黃馬褂”的黃馬褂並不是完全的一致,除了在權力上有差距,在樣式上也不一樣,比如職任馬褂和行圍褂子的紐扣是黑色的,而武功褂子的紐扣卻是與衣服一樣的明黃色的。

總的來說黃馬褂的作用無非就是兩點,一是彰顯身份,能夠得到黃馬褂的也就是你的地位已經很高了,畢竟能用皇帝專用的顏色,這無疑就說明他的身份啦。二是皇帝拉攏人心所用,畢竟皇帝能把自己御用的東西賞賜給你,這足以說明你有多受寵,那麼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寵愛,你還能不誓死效忠皇帝嗎?


澳古說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在描寫清朝的古裝劇中看過這樣一件寶貝,只要是誰家得到了這東西,那他家除了皇帝以外就沒啥害怕的人了,就算是壞事做盡了也沒人敢懲辦他們。這件衣服是用一塊黃色的布料製作而成,沒錯,這就是清朝時候獨有的黃馬褂。

既然黃馬褂的用途這麼大,那它的價值自然是不菲,估計也沒人願意把這麼個好東西賣出去。說起黃馬褂的價值,我們就不得不來了解一下黃馬褂中最值錢的一件。這件黃馬褂光看它的主人就能值不少錢,這人正是清庭重臣李鴻章,對歷史有著瞭解的朋友們都應該知道此人,他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深遠影響。

在這裡我們只談他和黃馬褂的事,甲午海戰之後,獲勝的日本國與我國進行談判,李鴻章正是作為談判代表頭頭前往日本商談。日本人要求賠償他們三億兩白銀,日本人侵略我們還要求我們賠錢,這個理完全說不通,可誰讓我們打敗了呢?作為代表的李鴻章當然想把賠款數額降到最低,可是沒有強硬的國家撐著,談判始終處於不利地位。

一日,李鴻章在大街上被一個日本人開槍打中臉部,鮮血直接留到了衣服上,此時他穿的正好是件黃馬褂,因此黃馬褂被血染紅了一大片。所幸李鴻章經過搶救抱住了性命。

在之後的談判中,日本人因為打傷我國談判團長理虧,再加上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脅迫日本只好將賠款數額定為兩億。康復後的李鴻章看些染著鮮血的黃馬褂說那一槍挨的挺值。因此這件黃馬褂被人們認為價值一個億白銀。

上面我們瞭解了這件最貴的黃馬褂,接下來帶大家瞭解一下黃馬褂的作用。一說起黃馬褂的作用,大家腦子裡想的應該都是免死免罪之類的吧,此文帶大家認識一下黃馬褂的真實作用。黃馬褂主要有四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自己的作用。

第一種是我們在影視劇中最常見的類型,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皇帝出遊時,都會跟著一大批的護衛和官吏,這些人都會穿著黃馬褂跟在皇帝旁邊,這種黃馬褂的用途很簡單,也沒有啥特殊用途,就是穿著顯示皇家的威嚴,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皇帝的人,他們在哪一般皇帝就在那,但是當他們下班後就不能再穿,必須脫下來收好,就相當於是一件工作服。

第二種是皇帝去打獵的時候隨從們穿的黃馬褂,其作用也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讓人看些就覺得神聖。在打獵之後,皇帝會獎賞收穫最多的屬下,賞賜的東西也離不開黃馬褂,這時候的黃馬褂就比侍衛們穿的貴重多了,能得到一件是非常榮幸的。

第三種是用來獎勵功臣的,清朝邊境問題不斷,因此戰亂也沒有停歇過,許許多多將士都會被送上戰場,這也是他們立功的好機會。對於那些有功勞的臣子,皇帝也會賞他們意見黃馬褂,這件馬褂就更有價值了,因為可以在任何的重要場合穿著,隨時都是人群中的焦點,在宣揚皇威的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高貴。

第四種是專門給那些使臣們穿的,他們要代表清政府處理事物,除了巡查國內,有時候還要負責和外國人打交道,所以穿著黃馬褂顯示皇威就更有必要了。被賞賜了這種黃馬褂的人還要穿著褂子騎著大馬,在北京城裡轉上一圈,讓所有人都能看到,這份榮耀可不簡單,是多少人一生追求的。

那麼黃馬褂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何只在清朝出現?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黃馬褂是清朝才出現的,並且在當時十分盛行,那麼這種褂子是怎麼出現的呢?馬褂是滿族人為了適應打獵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他們的官服裡也有馬褂,所以人人都可以穿馬褂。

而黃色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顏色,就算王公貴族要用也只能用不那麼黃的,絕對不能比皇帝的還耀眼。滿清打進中原以後這種褂子也就傳進來了,慢慢的,黃色的馬褂就成了皇家的專屬,一般人不得使用。


無筆


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何為黃馬褂?

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

亦作“黃馬袿”。 清 代的一種官服。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 乾清門 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他還是花翎、黃馬褂、‘碩勇巴圖魯’、記名總兵呢。” 王闓運 《皇贈侍郎賜祭葬光祿大夫貴州布政司使王君墓誌銘》:“寇平,加號達衝阿,賞黃馬袿。” 沙汀 《淘金記》十:“‘就只等那個穿黃馬褂的了。’ 季熨斗 再三挽留著他。”亦省稱“ 黃袿 ”。 清 黃遵憲 《馮將軍歌》:“ 江 南十載戰功高,黃袿色映花翎飄。”

黃馬褂有什麼作用?

首先有這樣一群人經常穿黃馬褂,那就是皇帝身邊的侍衛們。按照清朝的規定,侍衛們都是要穿黃馬褂的,這是為了顯示皇家的尊嚴。但是請注意,這相當於工作服。只有做皇宮侍衛期間,才能穿黃馬褂。一旦侍衛們離開了工作崗位,就必須交回黃馬褂。所以,在這些人身上,黃馬褂沒有什麼作用。除了侍衛以外,一些級別很高的太監也有黃馬褂。不過和侍衛們一樣,也是離開工作崗位離開交還。

除了皇帝身邊的侍衛和太監,還有一些人擁有黃馬褂,這些人一般都戰功赫赫,或者對清朝有過很大的功勞。黃馬褂的作用有點類似於勳章,賞賜給那些有功之臣。而且有的官員可以幾次得到黃馬褂,例如乾隆朝的寵臣和?,據說和?有20多件黃馬褂。可見乾隆皇帝對和?

總的 來說,黃馬褂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其實即便是皇帝賞賜黃馬褂,也有不同的待遇。賞賜黃馬褂分為賞黃馬褂和賞穿黃馬褂,如果僅僅是賞黃馬褂,那就意味著,這個官員所說有黃馬褂,但只能天天放在家裡,根本沒有資格穿。最多是每年朝會那天,才能穿上一次。一般來說,這樣的官員很多。家裡有黃馬褂,但是不敢隨便穿。一旦被人告發,這就是大逆不道的罪過。

還有一種就是賞穿黃馬褂,這樣的人不多,通常都是朝中的大神級人物。因為他們有資格平時就穿黃馬褂,例如李鴻章、曾國藩等等。尤其是李鴻章,蟒袍、三眼花翎、紫禁城騎馬、黃馬褂等裝備,李鴻章全都有。縱觀整個清朝,能有這麼多榮耀的人並不多。就連當年的和?,雖說有不少的黃馬褂,可是沒有三眼花翎。


青梅煮酒人


大家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皇帝一高興了,就賞賜黃馬褂給大臣。而得到黃馬褂的大臣就彷彿得到了天大的恩寵,感激得五體投地,高呼萬歲。還有,身穿黃馬褂的人見到上級也不拜,別人反而還要給他下跪,就彷彿見到皇上一樣,而且一般人也動不了他。可能很多人都疑惑這個黃馬褂到底有什麼作用,威力竟然這麼大。

首先,我們要從封建等級制度講起。在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皇帝的龍袍也是黃色。當然這個傳統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從隋唐時期才開始的。在這之前,皇帝的衣服顏色並不固定,各個朝代不同,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紅,秦朝尚黑。到唐高宗時期,黃色才開始正式成為皇家專用顏色。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黃色徹底成為了封建皇權的象徵,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不能擅自使用黃色。

而馬褂原本是滿族的特色民族服飾,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幾種形式,無論是騎馬打仗還是日常生活都比較方便。在最初,馬褂只是八旗兵的常穿衣服,滿清入關後,才開始逐漸盛行。

清朝對於黃馬褂的穿著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只有四類人才可以穿黃馬褂。如果其他人穿了的話,輕則被逮捕入獄,重則是要被砍頭的。

一、皇帝身邊的近臣侍衛

據清代《嘯亭續錄》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這一類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御前大臣、御前侍衛,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他們可以穿黃馬褂。當然,他們的黃馬褂也不是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穿,只有在工作崗位上的時候才能穿。而且,要是不幹了,這個黃馬褂也要交還於宮中。所以這類黃馬褂也叫“行職褂子”。

二、陪同皇帝一起去圍獵的人

清朝有不少皇帝喜歡圍獵。比如,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幾乎每年都會進行“木蘭圍獵”,而“木蘭圍獵”不僅僅是打獵這麼簡單,它就相當於現在的軍事演習。皇帝每次去圍獵的時候都會帶著一大批人,包括朝中大臣,皇族子弟,侍衛隨從等等。圍獵結束後就會賞賜黃馬褂給表現出色的人,後來就逐漸演變為一種“禮服”,圍獵時都穿黃馬褂。

所以這類馬褂也叫“行圍褂子”,顧名思義,這種馬褂是在圍獵時才能穿的。也就是有資格陪同皇帝去圍獵的人才能獲得這種馬褂。

三、對朝廷有功之臣

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凡是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人,皇帝都會賜予“巴圖魯”(滿語意為英雄、勇士)的稱號,或者是被封爵位。這些賞賜無一例外都是表現皇帝恩賜,展示親密的手段,到了後來黃馬褂也逐漸具備了這種功能。這類黃馬褂也叫“武功褂子”。

像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凡是在平亂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都能被賜予黃馬褂。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功褂子”的賞賜門檻越來越低,有時候皇帝開心就賞你一件。

四、朝廷特派的欽差大臣、特使

當大臣被委派重要任務時,為了提醒他對朝廷盡心盡力、忠誠擔當,皇帝也會賜給他黃馬褂。這類黃馬褂叫做“特賜褂子”。 當大臣獲得這種特賜黃馬褂之後,必須要騎著馬繞著紫禁城走一圈,以此來彰顯皇恩浩蕩。

比如,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人簽署馬關條約時,他就身穿著一件黃馬褂。後來,李鴻章被日本極右翼青年小山豐太郎襲擊,子彈打中臉部,鮮血也滴到了黃馬褂上。李鴻章下令保存血衣,作為與日本談判的籌碼。最終,日本在多方壓力下將賠款減少了白銀一億兩。

另外,第三類和第四類這兩種高級褂子,皇帝在進行賞賜的時候,往往會說“准予穿”或者“常服之”。常服之就是說經常可以穿,但事實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賞賜的人也只會在重要的慶典中才敢穿出來,畢竟這是皇帝御賜的衣服。


李小新吖


黃馬褂是清朝時期一種尊貴的服飾,是當時皇權的特殊象徵,除了規定可以穿黃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視劇中,黃馬褂常常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給他的幹孫子穿上了黃馬褂,那麼就算是八府巡按也不能打他。

  而在歷史上,黃馬褂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不過歷史上的黃馬褂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厲害,黃馬褂既不能當免死金牌,也不會有見黃馬褂如見皇帝的效果。清朝的黃馬褂只是眾多榮譽中的一種,清朝最有含金量的榮譽是鐵帽子王,其次就是巴圖魯,鐵帽子王世襲而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巴圖魯則是可以作為免死金牌使用,比如鰲拜就因為是巴圖魯,所以被康熙免除了死罪。

  黃馬褂在清朝的主要作用有兩點,一是皇帝身邊的人穿著來給皇帝造聲勢,另外就是是拉攏人心的一種榮譽性服飾。黃馬褂並不是只有朝廷重臣才可以穿,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皇帝身邊的侍衛大臣都是穿著黃馬褂,皇帝打獵的時候身邊的侍衛大臣也都是穿著黃馬褂,當然黃馬褂本身也有區別,這些人能夠有資格穿黃馬褂只是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需要穿上黃馬褂來給皇帝造聲勢,含金量比起來被賜予黃馬褂的大臣要低的多。

  而在皇帝狩獵的時候,如果射中的野獸比較多,也會被賜予賠獵的資格能夠穿上黃馬褂,不過狩獵結束後黃馬褂就不能穿了,只能作為紀念品收藏。

  侍衛的黃馬褂類似於現在的工作服,不過這種工作服只能在上班的時候穿,如果離職不幹了那麼就不能穿了。

  除了這種造聲勢的黃馬褂,還有一種賞賜給朝廷重臣和有功人士的黃馬褂,也就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的授予是有一定的榮譽性的,所以地位也比較高。

  不過黃馬褂的地位高並不是因為黃馬褂能給穿戴者帶來多高的地位加分,而是因為穿戴者本身就是朝廷重臣,黃馬褂也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在《大內群英》中,失去了權利的年羹堯,雖然穿著黃馬褂,但是依然還是受到下級官吏的欺壓,從這件事也能看出,黃馬褂本身不具備價值,一旦皇帝的寵信消失,黃馬褂也只是一件衣服罷了。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大部分湘軍和淮軍的主要將領都被賞賜了黃馬褂,這種榮譽也因為使用過多而不再像之前那麼尊貴。

  李鴻章在清朝末年出訪的時候就喜歡穿著黃馬褂,國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誤認為李鴻章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當時的一些國外媒體甚至稱李鴻章是清朝總統,這個說法也讓李鴻章再也不敢炫耀自己的黃馬褂了。

  這時候的黃馬褂也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尊貴了,大臣們只要稍微讓太后高興一下就可能被賞賜黃馬褂,甚至連給慈禧太后開火車的司機都因為幾句話討得了慈禧太后的歡心,然後被賜予了黃馬褂。

  綜上所訴,黃馬褂只是一個榮譽象徵,在皇權至上的清朝,皇帝的寵信才是真正的"黃馬褂"。


自科號


清朝的黃馬褂,到底是哪些人才有資格穿呢?

這應該是大家很感興趣的問題。事實上,黃馬褂是一種工作服裝,是一些特點的人為執行任務時才能穿的。

在清代,黃馬褂是一種行服。

什麼是行服?就是騎馬外出時穿的衣服。

古代的服裝,按照自身的用途分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行服、喪服六類。黃馬褂屬於行服類。

原來,每當清朝皇帝外出時,身邊會有一些內大臣、侍衛作扈從。這些人就必須穿由行袍、行褂組成的行服,其中的行褂就是黃馬褂。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後扈前引大臣……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由此可見,黃馬褂是一種職務上的工作服。因此,如果不再當侍衛了,或者皇帝沒有外出,也就不會穿黃馬褂了。

請看上面這張圖,這就是侍衛們身著黃馬褂的場景。

當然,清朝除了侍衛外還有一些人能穿黃馬褂。

例如,清朝皇帝巡幸熱河時,會讓一些大臣參與圍獵,這些大臣就會被皇帝“賞穿黃馬褂”。不過,雖然是賞穿,但也只能在隨圍時穿,平時可不能隨便穿。

再比如,如果是有功之臣,也會被賞賜黃馬褂。像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大臣,因為征討金川有功,所以特賜黃馬褂。

最後的最後,那就是宮廷行樂圖。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穿黃馬褂的事。


HuiNanHistory


黃馬褂,是好東西,關鍵是無論你怎麼有錢,你買不來黃馬褂。即使你再有錢,看見黃馬褂,就像是皇帝親臨,要行跪拜禮。


清朝,黃馬褂是皇上用來獎勵達有功之臣的,比如賞給在戰爭中立下悍馬功勞的武將等,黃馬褂是榮譽,就像現在的勳章。


在古代黃色代表著尊貴,皇家之人才可以使用黃色。黃馬褂是黃色的,所以珍貴。當然,御前侍衛可以穿,但卸任了是必須歸還的。



仔細比較一下,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這兩者相比,前者比後者要尊貴不少,前者的扭襻是黃色的,後者的事黑色的。但這兩種黃馬褂在電視劇裡面往往分不清混在一起。

在很多影視劇裡邊有些罪臣即將被判處死刑,這時候家人匆匆而來,手裡拿著黃馬褂,於是皆大歡喜,死罪免了。與翡翠瑪瑙相比,沒法比,但是在用處上,真是威力巨大啊!


被賞賜黃馬褂者者可以籠絡人心叫人心生敬畏,從而為朝廷更加賣命。皇上有時候也看心情,願意賞賜誰就賞賜誰,和珅是乾隆的寵臣,能說會道,這東西不缺。慈禧太后有一天心情舒暢了,順手就甩給一商賈一件黃馬褂,看著替她開火車的司機順眼,也賜了一件。


但是,黃馬褂也不是萬能的,如果犯了錯誤也是要被收回的。這種懲罰看似很輕實際是很嚴厲的,相當於沒收了他們的特權。



黃馬褂不能抵罪,這一點和丹書鐵券不同,丹書鐵券才具有抵罪的功效,很多人把二者混為一談,是受了電視劇的誤導。 當然和珅也是一個特例,他同時也握有丹書鐵券,因為他的罪孽深重,甚至在抄家的時候還發現了龍椅和龍袍,他的這種謀反大罪,不管他擁有什麼特權,都是不可能被免除死刑的。


常穿黃馬褂通常是大神級的人物,數量非常少,他們平時就可以穿著,比如說李鴻章和曾國藩。一般人即使擁有黃馬褂,也很低調,就只能是放在家裡看著,如果一旦穿著外出被人舉報,就是大逆不道的罪過。



《康熙皇帝》中,年羹堯犯罪後,被一貶再貶,在看城門時,著黃馬褂,坐地上,一副非常落魄的樣子。此時,原因是不言而喻,就是希望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是受過皇帝的恩仇的,是立了大功之人。更希望皇上能夠看在自己曾經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份上,放自己一馬。


對黃馬褂不尊敬,那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黃馬褂是珍貴的,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寶貝。如果誰有了黃馬褂,那別人就是羨慕嫉妒恨啊!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黃馬褂已經很普遍了,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

但是,對一般的老百姓來說,即使僥倖擁有一件黃馬褂也是不敢張揚的,甚至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處理不當,那是要殺頭的,甚至是會被誅九族的。


怎麼樣,通過歷史漫談君的講解,您瞭解了嗎?對我們來說,這件寶貝,只是心動一下就可以了,千萬別太當回事。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看過清宮戲的很多人,瞭解黃馬褂大多是“見黃馬褂,如見聖上,行跪拜之禮”,“黃馬褂免死”等作用,如此皇家特權聖物,歷史上真有嗎?它的作用真的如此巨大?且聽我慢慢道來。



黃馬褂應該分開理解,我們分為“黃”和“馬褂”來講。

“黃”在唐高祖李淵時期被正式確定為皇家專用顏色,李淵登基稱帝,沿用隋朝制度,有意效仿堯帝,推行戰國“終始五德說”,規定黃顏色只有大唐皇家獨用,臣和民禁止使用。而且這一制度被後來歷朝歷代沿用。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出自王懋《野客叢書·禁用黃》

我們再來說說馬褂,清朝服飾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行服就是行軍打仗的一種服飾,馬褂是行服的代表。清滿人遊牧民族,善騎射,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而一般的常服大袍根本不能方便人們騎馬,而“長與坐齊,袖長及肘”的馬褂方便騎射,被清滿人入關後帶入中原大地,扮演重要服飾角色。



皇家的“黃”和滿清行軍“行服”馬褂共同組成了黃馬褂,那它的作用是什麼呢?

一,被當做“軍功章”嘉賞。

清皇帝出身滿族,騎射在其民族扮演重要技能角色,清軍入主關內,要犒賞有功之人,籠絡人心,所以賜黃馬褂,表明皇恩浩蕩,象徵軍功。重要場合出席,穿上黃馬褂乃是無比榮耀。



清前中期,政局還算穩定,朝堂還算祥和,黃馬褂不易被御賜,雍正時候的年羹堯,平定西北,功高滿清,才被皇帝作為獎勵,御賜黃馬褂,表記功勞,來激勵臣子為國分憂。清晚期,慈禧積極享樂主義,朝腐成風,貪汙腐敗,外強侵略,被御賜黃馬褂就多了起來,像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人人都有,最可笑的是當年慈禧賞賜了皇宮內火車司機一件黃馬褂,這樣兒戲,難怪晚清無能。

二,代表皇室威嚴立場。

皇帝御前侍衛,朝中重臣都穿黃馬褂,它是一種皇家權利的尊嚴體現,代表著皇帝的信任,同時也作為這類人的工作服,代表著皇帝的最親近圈子。清朝常有欽差大臣黃馬褂加身,也是直接體現皇帝的授意執行之意。



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鴻章身穿黃馬褂,赴日本《馬關條約》談判,可以看出黃馬褂作為皇權的體現,不料期間被人行刺,血染黃馬褂,李鴻章不忘吩咐隨員要好好保存馬褂,可以看出黃馬褂代表著皇家的尊嚴,最後一聲“此血可以報國已”,為人所涕零。



總之,黃馬褂在清代是以一種皇室特殊榮耀作為體現的,它的作用象徵意義遠大於服飾本身的意義,穿上它,代表著皇家,代表著功勞。


無花臺


黃馬褂有什麼用,要看穿馬褂的人是誰。

馬褂本來是清朝服飾的一種,清朝官員的服飾分為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這四種。


馬褂屬於行服的一種,是滿族為了騎馬出行,射箭打仗方便而設計的。衣服長度短,到大腿根,袖子長度短僅到肘部。


黃馬褂所以被神話,主要是和顏色有關,因為黃色,尤其是明黃色,在清朝一代,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可以穿用,其他的臣子百姓是不能使用的。


在清朝,黃馬褂根據穿著的人,場合,和功用,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作為皇權象徵,在工作的時候穿用,這一類叫“行職褂子”。(下圖是乾隆狩獵圖,可以看到侍衛都穿著黃馬褂)

這一類,最典型的就是以下這幾類人:各內大臣,領侍衛大臣,皇家侍衛,這些人在上班的時候,和皇帝出行的時候,穿著明黃色的馬褂,目的是彰顯皇帝身份的尊貴與其他人不同。這類行職褂子沒有圖案,而且只能履職的時候穿,一旦下班,或者卸任,就不能再穿。


第二類,被稱為“行圍褂子”。清朝皇帝尚武,有春圍秋狩的習慣,比如每年大規模的去木蘭圍場狩獵,隨皇帝去打獵,射箭,表現優異,向皇帝獻上獵物的人,皇帝賞穿黃馬褂。這種行圍褂子的穿著也有嚴格的規定,就是隻有在隨皇帝狩獵的時候才能穿,其他的時候是不能穿的,穿了會受到懲罰。


以上倆類,都是在履職的時候穿著,體現的其實都是皇帝的聲威。文官的這類“褂子”用黑色鈕釦,武職的用黃色鈕釦。

第三類,就是影視作品中“渲染”的那種黃馬褂,官員因為建立特殊的功勳而“賞穿”的黃馬褂,這一類被稱為“武功褂子”。這一類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這裡需要注意的有倆點:1-這類通常是賞穿,意思是給你穿的資格,但是褂子得自己做,皇帝不直接發褂子。2-這一類褂子主要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徵,沒有實際的作用。3-就是可以賞穿,也可以收回,黃馬褂不是“終身榮譽”,比如李鴻章就因為辦事不利被光緒“拔去三眼花翎,褫(CHI)去黃馬褂”。4-清朝早期,這類的賞賜非有重大軍功者不能得,所以含金量比較高,到了慈禧時就比較不那麼值錢了,比如商人胡雪巖得過這種黃馬褂,據說有一個專門為慈禧開小火車的司機,也被慈禧賞穿黃馬褂。


綜上,黃馬褂主要是體現身份的尊貴,和皇帝的遠近,賞穿黃馬褂,也主要是一種榮譽和身份的象徵--顯示出皇帝的重視和拉攏,實際的作用其實沒有什麼。


暖歷史


首先從“黃馬褂”是什麼服飾回答:

在有關清史的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皇帝賞賜大臣“黃馬褂”,那黃馬褂到底是什麼服飾,是胡服還是華服?

其實黃馬褂只是對清代這種皇家御用服飾的叫法,這種形制的馬褂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的“半袖”或“半臂”,如《三國志-楊阜傳》曾記載:阜常見明帝著帽披縹綾半袖,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此後各朝代都有類似服飾,明代時叫對襟衣,歷經演化而來的就是今天所知道的馬褂,明代洪武年間還曾禁止普通人穿對襟衣,曾有禁令: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士許服,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由此可見,對襟衣是比較方便騎馬的一種服飾,而建州女真在明朝時還只是關外的部落,借鑑漢民族服飾並修改成更適合騎馬的“馬褂”應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在清代很多學者就已經有此說法,如清代人趙翼在《陔餘叢考》裡就講: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疑即古半臂之制。所以馬褂這一形制的服飾來源於華服,而且由來已久,並不是清代獨有的一種服飾,只是在清代馬褂這一服飾的地位被提升了。

知道了馬褂的來源,再說清代皇帝為何愛賞賜黃馬褂,其實也就是為什麼馬褂在清代會被提升如此高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女真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女真族是遊牧民族,騎馬是常態,通過與關內漢族的經濟文化交往,他的經濟、服飾、文化會受到影響,將來源於古半袖的對襟衣修改,變成適合騎馬打仗的馬褂,也是必然。清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不忘記自己本民族的特性,保留了很多滿族的傳統,具體到服飾上就是馬褂,再賦予上皇家專用的黃色,地位當然是空前的提高了。所以清代皇帝經常賞賜大臣黃馬褂!

最後說說黃馬褂的作用,瞭解作用先說黃馬褂有幾類,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不同的類型之間作用也是有差異的,如下:

⒈行職褂子,此類型更像是特別時期的一種 工作服,一般是皇帝身邊的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及侍衛,護軍統領等穿著,一旦卸任就不能穿了,它的作用無非是昭示皇家的氣派威嚴及榮耀。

⒉行圍褂子,清代皇帝一般每年都要去木蘭圍場狩獵,期間表現突出者一般會賞賜黃馬褂,但只能狩獵行圍時穿,平時在家裡供奉起來。作用就是一種皇帝對你的獎賞。

⒊武功褂子,一般都是有戰功的人才會有機會得到,大多是清晚期,特別是平定太平天國以後,賞賜的比較多。此類型就是一般理解的賞穿黃馬褂,在重要場合可以穿著,但大臣一般為了顯示對皇帝賞賜黃馬褂的尊重,都會複製一件,把賞賜的供奉起來。

⒋特使賜予,一般來說都是賜予對外交涉的大臣穿著,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的那件捱了日本人一槍的黃馬褂(事情大家都瞭解,不細說了)。

綜上所述,黃馬褂的作用對臣子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對皇帝來說,不過是體現皇家威嚴,籠絡人心,維護統治的一件服飾和一種手段罷了!這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及條件下產生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