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陳春花:守正創新是世界長壽公司的生存祕訣

陳春花:守正創新是世界長壽公司的生存秘訣

導讀:創新是現代社會永恆的話題,人們常說「不創新,慢慢死」,因為創新是企業不竭生命動力的來源;人們又說「急創新,快點死」,可見企業創新必須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則。

在世界現有的機構群體中,商業公司是新生兒。它在人類文明中滿打滿算只有500年的歷史,這在浩瀚的人類文明長河中可算短暫。

然而它們作為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卻有著巨大的成功。它們是支撐世界上迅猛增長的人口的主要因素,使得文明生活的延續成為可能。在將來的歷史中,商業公司將更為舉足輕重。

但是,資料表明,商業公司有著極高的夭折率。

一個跨國公司的平均壽命是40到50年。1970年躋身美國《財富》「全球五百強」之列的跨國公司到1982年就有1/3銷聲匿跡——不是被兼併就是四分五裂。

美國1900年1月1日,《華爾街日報》報道了當時美國的十二大公司,到20世紀末就只有通用電氣一家存在,而到了今天,通用電氣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如果再廣泛些,研究表明,在日本和歐洲,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平均壽命只有12.5年,美國的公司也與此類似。

人類學會了生存,可以平均活到70歲或更長,但很少有公司能有這麼長的壽命和繁榮期。

01 生命力頑強的長壽公司有何共同特徵?

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長壽公司,它們能夠成功地生存下來,都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長壽公司對自己周圍的環境都非常敏感

它們與周圍的世界都是非常和諧的。雖然戰爭、大蕭條、技術與政治的變遷在它們的周圍顯得變幻莫測,它們總是善於調整自己,永遠能因時制宜。它們可以對周圍的環境隨時作出及時的反應。

2.長壽的公司有凝聚力,員工有較強的認同感

無論它們如何分化,僱員們(有時甚至包括供應商)都認為自己是整體的一部分。公司的管理人員把自己看作是公司代代相傳的鏈條中的一環,除非在危機時刻,管理者首要關心的還是組織整體的健康發展。

3.長壽公司是寬容的

有時這可被理解為「分權」。這些公司對於邊緣化的行為總是寬宏大量的:公司本身是有凝聚力的,而在公司邊緣上的擦邊行為、大膽的嘗試,以及一些古怪的想法對於公司多思考一些可行性是有好處的。

4.長壽的公司在財政上是比較保守的

它們知道在資本中保持一定節餘的重要性。由於手中有錢,它們就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尋求競爭對手不可能奢望的選擇,而且不必討好第三方出資。

以上這些特點沒有一條是指明這些長壽企業在做什麼,經營什麼業務,事實上,絕大部分的長壽公司在漫長的發展史上都出現了主營業務的轉變,那麼它們的長壽、它們的生命力的來源就在於不斷地創新——不斷變換以適應環境和保持了不斷創新的能力——凝聚力、寬容和謹慎使用自己的錢。

陳春花:守正創新是世界長壽公司的生存秘訣

02 企業構建可持續文化的基本原則

傳統管理文化下的兩大精神支柱:懼怕失敗和追求完美實際阻礙了人們的探索新道路、嘗試新生事物的勇氣,也阻礙了人們根據環境的變遷和外部社會的日趨複雜而去革新的創造熱情。而可持續的文化所要做的,就是喚起企業決策領導人,喚起每個企業員工的開拓新道路的勇氣和意願。

企業可以看作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根據組織行為學的觀點,「人」的行為受到價值觀念、知覺、態度、個性、心理等的影響。相應的,可認為企業的行為也是由這些因素所決定。企業要創新,就必須具有創新的觀念更新。

可持續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發展。可持續文化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是,這是個辯證發展的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所以這應該是一個企業應該確立的最基本觀念。對外界的變化十分敏感,是有生命力的公司的最大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一,整體性和共生性原則。

整體性意味著以全面的方法解釋現象,也就是說,要考察一個時期同時出現的各種因素,以及在一定時期激發了人和一些團體的生機勃勃的創新活動的各種力量的組合。

外界的環境不斷變化,從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子時代,到現在的知識時代、數字化時代,企業賴以維持其生存的最主要條件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自然資源到資本,再由資本到人力資源,企業要能夠深刻理解世界的變化,掌握外界環境中的主要矛盾,以此不斷修正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行動方法。

共生性意味著一個企業的發展必須依靠該社會固有的倫理道德、思想觀念所產生和保證的合作與協調。

東方儒家文化強調的「天人合一」「順勢而為」就是與這一原則相對應的文化背景。「天」指這個社會,「人」指企業自身。這裡所強調的是企業應當與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諧存在。企業應適應外界的變化,面對現實,不要生活在過去或幻想之中。這裡強調了東方儒家文化的理性主義,這意味著理性地適應世界,而西方的基督文化卻主張理性地把握世界。

這裡要做一個分析。儒家文化認為,企業「人」具有雙重性,環境或者說世界也具有雙重性,「適應」意味著一方面調整自身,一方面積極尋找雙方的共同點,而「掌握」意味著企業「人」積極去尋找外界環境或世界中適合自身的部分來適應自己,而這個要求相對來說要困難得多,在某些時候甚至是不現實的。

陳春花:守正創新是世界長壽公司的生存秘訣

原則二,多極性和節律原則。

可持續文化應當重視人的感知能力的影響。這裡有一個極性原理,人的理解具有多極性。在人類的眼中,世界是一個有許多對立面的多極世界。我們很難把一個整體想象為多個對立面,想象成一個多極性的集合體。一般地,人們無法理解這一切。在世界多極化的背後還是有一個整體存在,其中的各個極點只展現出局部景象,使人們只看到它的局部。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觀點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多極性原理並不是說世界本身是多極的,而是指我們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是多極的。正是這種多極的理解使得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也呈多極化。真實的世界並非如此,只是我們多極化的理解會欺騙我們,使我們產生多極化的幻覺。

極性的經歷可稱作節律。一旦節律遭到破壞,生命就會消失。這是由極性原理中得出的一個重要的結論。譬如人的呼的動作或吸的動作受阻,人體就會死亡。節律是生命的最基本樣式,生命就是節律和運動。如果只想保留一個整體中的一個極點而捨棄另一個,那就是扼殺生命。一個人只想吸氣而不想呼氣,一個人只想吃進而不想排出,一個人只想拿進而不想拿出,企業只想成功而不想失敗,企業只想經歷好的而不願體驗壞的,那麼這個人或企業一定無法長久生存。

原則三,適度或平衡原則。

創新的含義包括兩種,一種是漸變式的變革,一種是跳躍式的革命。採取哪一種方式都是隨需要而採用,但要注意的是保持適度和平衡。這一原則就要求變革方法要針對改變程度的大小以及自身的現狀而制訂的、以更好地達到預期的變革目標。

即使不存在對變革的抵制,也需要時間來完成變革。不論組織的哪一層級,都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制度,排除故障,如果強行加速,推行變革,反而「欲速則不達」,使企業成員產生一種壓迫感,從而造成習慣的工作關係的變異,產生以前所沒有過的抵制。正所謂「過尤不及」。

「可持續文化」的另一思維在於,企業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源自穩定和平衡,創新的目的也是求得穩定和平衡。不求進取、不求創新導致企業落後被淘汰,但過度的創新也會毀滅一個企業,而不是使它獲得永生。

原則四,系統思考。

近代數百年來的人類文明基本上是西方現代文化為主流的社會,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現代化的社會。其背後是由西方的形而上學思考為基礎和支持的。其思維的工具和方式,就在於理性的計算能力和控制慾求。就如同當代典型的論文,充滿量化的數字和圖表,其是一種分解思維。

但這種思維的最大弊病就在於它使人們容易忽略此問題所處的系統中各種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互動的關係以及此問題之外的環境的影響,從而不利於尋找事情的真相。

「道可道,非常道,名雖名,非常名」。無論企業或個人,其思考應具有系統性,適應這個世界——外部環境的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方法隨環境變化而變化。(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