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癲狂的皇軍

看過抗日劇的人們都經常聽到劇中的日軍自稱“皇軍”,而這“皇軍”又是怎麼來的呢?其實“皇軍”的稱謂是近代日本歷史產物,而非自古以來就有的。出版於明治二十年(1887年)的《聖德太子傳圖會》一書,在描述神武天皇率軍東征時,軍隊行之孔舍衙與叛軍發生大戰,“長髓彥軍勢浩大,矢如雨下,皇軍攀巖而上,攻擊山頂”。在這本書中附圖中,也有《皇軍孔舍衙之戰圖》和《皇軍過化熊之地圖》等帶有“皇軍”一詞的繪圖。

但是,明治早期這些歷史書中的“皇軍”指的是古史中的日本軍隊,與後來我們聽到的“皇軍”並非完全一樣。甲午戰爭爆發不久,日本人出了一本《神祇感應皇軍必勝篇》,用以鼓舞日軍士氣。在書中,作者以“皇軍”稱謂古代日本軍隊,但同時也暗示了天皇對軍隊的絕對宗教領袖地位。

在甲午戰爭和以後的日俄戰爭中,“皇軍”一詞頻繁出現於日本的大眾傳媒中。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朝鮮京城時,石原貞堅創作了《皇軍入京城之歌》。日軍在班師回國時,也被稱作“皇軍凱旋”。日俄戰爭時,“皇軍”一詞更是被廣為使用。如在開原附近的戰鬥中,“今我軍向北方開原地區追逐俄國殘敵,自開戰以來,我皇軍已經將敵人驅逐,並北進控制更為遼闊區域”。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

在明治時代的“皇軍”更多意味著一種濃厚神道宗教色彩和“皇國史觀”的符號象徵,還談不上是天皇私屬軍隊的意思。在明治維新、王政復古之前,日本的軍權是分散的,掌握中央政府的幕府將軍也只是能控制住自己的軍隊而已,藩閥諸侯的軍隊屬於各藩自己掌握。

尤其尷尬的是,明治政府成立伊始並無真正意義的國家軍隊。倒幕軍主要由私兵性質的各藩藩兵組成,既有堅決倒幕的西南藩兵,又有迫於形勢而倒戈的其他藩兵,還間雜有希冀追隨政府改變自身命運的農民、商人、手工業者等。

成分的複雜性、各藩之間的矛盾使得軍隊貌合神離,而隨著討伐對象——幕府的滅亡、政府及各藩財政的緊張,更加劇了軍隊解散的過程,"1868年後半年,東北諸藩平定後,薩摩藩兵歸藩鹿兒島”,其他各藩藩兵也陸續回到藩地,國家面臨著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甲午中的日軍

直到1870年11月,明治政府才頒佈了徵兵令,規定“各道府藩縣,不拘士族庶人,選身體強壯堪兵卒之任者”。然而,這一次嘗試建立義務兵役制的努力卻失敗了。1871年4月,明治政府組建中央御親兵,“御親兵由薩摩、長州、土佐三藩士兵組成,其中:薩摩步兵4大隊、炮兵2隊,長州步兵3大隊,土佐步兵2大隊、騎兵2小隊、炮兵2隊,共計1萬人”。

在各軍事要地上,設置鎮臺及鎮臺兵,鎮臺士兵由各藩健壯武士組成,“主要擔負國內治安的全部鎮臺兵力為14個聯隊,大約31000名”。另外,在各縣派駐1小隊維持地方治安的常備兵,常備兵由1萬人以上的大、中藩中選拔而成。

1871年的中央御親兵和地方鎮臺兵的組建,是明治政府軍隊國家化的開始,同時也潛藏了軍隊屬於皇室的陰性基因。1872年11月28日,明治政府頒佈全國徵兵詔書,規定陸軍分為常備、後備、國民三軍,設立步、騎、炮、工、車五兵種。規定全國人民不分貴賤,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這個詔書很有意義,它打破了以往武士階層對於軍人身份的壟斷,在法律上確定了全民皆可當兵的制度。之後,明治政府又多次修改徵兵令,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免役規定,延長了服役時間,使兵役制度更加趨於完備,從而完成了國家軍隊的初建。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日軍

19世紀70至80年代,日本逐步完成了軍隊的現代化改造。1888年5月,日軍的鎮臺制廢除,改編成作為聯隊上級編制的第一至第六師團,常備兵力約為6. 4萬人,最大動員兵力為22萬人。1891年12月14日又把保衛皇宮的近衛部隊編成近衛師團,共7個師團,這是甲午戰爭中日本陸軍的基幹力量。

在軍隊編制改革的同時,明治時代的日本軍隊也完成了軍備和軍事指揮系統的現代化,成為不容小覷的區域軍事強國。

在國家主義主導的明治改革中,軍隊的國家化被轉化為軍隊直屬於天皇,在1889年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規定了天皇是日本軍隊的最高統帥。如“天皇統率陸海軍”“天皇規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軍之兵額”、“天皇宣戰靖和及締結各項條約”、“天皇宣告戒嚴”等,將軍隊的統帥大權、人事及擴編大權、重大軍事決策大權、授予軍人榮譽大權都劃歸天皇所有。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明治天皇

然而,明治時代的軍隊直屬於天皇其實更多是形式上的,這是軍方勢力為了排斥其他政治勢力對於軍隊的插手而搞出的解釋遊戲。在實際軍政事務中,天皇並不直接掌控或參與軍隊事務,而是以“敕任”的形式委託軍部大臣來管理軍政、軍令事宜。

即便在發動甲午、日俄等對外戰爭時,天皇也不插足具體軍事指揮,而只是就軍事大局進行諮詢和建議。因此說,“皇軍”一詞是“皇國史觀”粉飾“國軍”的一種手段,它借用天皇的崇高地位和絕對的權威來增強自身的“獨特性”和榮譽感。

日本軍隊自稱皇軍,其實天皇一開始沒有兵權,後來的歷史很複雜

皇道派軍人

昭和時代日本軍隊中的極端勢力“皇道派”崛起之後,“皇軍”才真正意味著天皇私屬軍隊的意思。深受北一輝和大川周明等極端思想影響的“皇道派”軍人,諸如荒木貞夫和真崎甚三郎等,大肆宣揚“皇軍”、“皇道”、“皇國”等觀念,並主張消滅天皇身邊“奸臣”,天皇應該掌管軍部,極力擁護天皇親政並“改造”日本,據此還勾畫了以“發揚國體精華”為根本,建立“天皇政治”思想和具體國家改造的宏偉藍圖,荒木貞夫也因此得名“皇道龍王”。

儘管“皇道派”在“二二六事件”中慘敗,“遭到“統制派”清洗,但“皇軍”的觀念卻被繼承下來。軍部獨裁在“皇軍”的意識形態包裝下得到強化,名義上的政黨內閣完全成為了“皇軍”發動戰爭、宣揚“皇道”光大“皇國”的附庸”。日本也正是在這些“皇軍”的癲狂下走向了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