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和《水滸傳》中的描寫是一樣的嗎?

lvningwei


您好,史文今很高興回答您問題,提到《水滸傳》可謂家喻戶曉。以宋朝末路,英雄好漢聚義為主線。上應天意,下順民情,中間一心為國。而宋江就是這部書的書膽。整部《水滸傳》描寫的主要就是宋江的思想活動。可以說梁山所有人的命運完全取決於宋江的思想。

宋江,又叫黑宋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為人仗義疏財,孝順,義氣,愛幫助人,同時文采,武功也不錯,只因錯救了閻婆惜而惹上了官司。但為了老父親沒有跑,而是服法認罪。後來發配江州,被黃文炳百般折磨,終於下定決心反抗朝廷,上梁山落草。到梁山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因為當初救了晁蓋等人。

也正是這時宋江才真正放下以往的幻想,同時撿起了另一個妄想,那就是,要想當官,就得殺人放火被招安。打定主意以後宋江開始實施自己的大計劃。首先拉攏軍師吳用,然後孤立,架空晁蓋。並把軍權和人心都牢牢的控制起來。也是天隨人願,晁蓋發現情況不對以後,想扭轉不利的局面,於是親自出徵攻打曾頭市沒想到被史文恭一箭射死。這時宋江無所顧忌,直接把聚義堂改成忠義堂,《水滸傳》也正是從這時起才真正進入第二部分“招安”。

宋江先是打下曾頭市殺死史文恭為晁蓋報仇,隨後又打退朝廷數次圍剿,又先後收服了,呼延灼,關勝等幾元上將,又相繼兩勝童貫,三勝高俅,為梁山樹立了軍威,也為招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被招安以後徵遼國,剷除了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但最後還是被蔡京,高俅等奸臣害死。以上只是文學作品的宋江,可能會豐富多彩,也主要是文學需要和迎合讀者感受。其實真正的宋江並沒有這麼大的陣勢。

大宋朝在我國曆史裡,佔地面積相對比較小,軍事也不是很強,所以太祖趙匡胤實行的政策是先安內,後仰外,所以對本朝的百姓相對比較嚴苛,尤其到了宋朝末年,因為邊關戰事吃緊,四面八方又不消停,所以老百姓苦不堪言,真實的宋江也就是這時候才組織一小股散兵遊勇,規模並不大,只有三十六名頭領,也有說是三十六人的。具體也不得而知,因為相關記載有的出自元朝,有可能是為了抹黑宋朝也未可知。您想,就這麼幾個人能成多大氣候,但也有一定的威望,宋徽宗也很欣賞宋江等人,所以就派邊防將軍張叔夜前去招安。一開始宋江不同意,後來張叔夜出奇兵把宋江等人打敗,宋江一看大勢已去,所以同意招安。

這就是小說宋江和所謂真實的宋江兩者的區別。當然在下所說也只是片面的個人觀點,具體還要朋友們考量。謝謝!


史文今


宋江是被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給捧紅的。

原本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江湖大哥宋江,被冠上了“山東及時雨,人稱宋公明”的大號,實際上就是個五短身材、膽大包天的黑臉漢子。

在北宋徽宗年間,隱匿在水泊梁山一帶,打家劫舍,襲擾四方。

由於官府各自為政,圍剿不力,使宋江和他的36位兄弟,縱橫于山東、河南、江淮一帶。

宋江和他的兄弟們各個都是騎馬高手,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響馬”。他們來無影去無蹤,再加上人數少,目標小,好逃跑,好隱藏。

最後宋江名聲越來越大,甚至傳到了京城宋徽宗哪裡。這位皇帝爺最初還是想用先祖招撫流民的方式,對宋江進行招安。可誰知宋江卻比《水滸傳》裡那位忠義郎宋江有骨氣多了,直接把前來招安的官員給懟了回去,“招安,招安,招他娘個鳥安”。

於是又他帶著眾兄弟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去了。|


最終宋江在舉事二年多後,被濟州知府張叔夜率領官軍剿滅,宋江不知所終。

元末明初,施耐庵先生,帶著他的家人和弟子羅貫中,從原籍蘇州遷往興化白朐場後,便埋頭與《水滸》的資料蒐集和創作之中。

興化地處長江北岸,是據南處北的水路要衝之地。施耐庵在此結識了許多農民魚夫,車卒走販,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了許多江湖俠義之士的故事,大大豐富了《水滸傳》的素材。

因此施老先生決心為低層階級創作一部白話小說,頌揚民間正氣,鞭撻哪些人模狗樣的官僚階層,掃除奸佞,忠心報國。

於是便有了宋江這個“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大哥橫空出世,有了一個替天行道的宋公明。


方城闕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真實歷史中的宋江和《水滸傳》裡的宋江比起來那真的猶如“螢火比之皓月,江河比之汪洋”,這麼說吧。

真實的宋江在歷史上就是一個不入流的流寇組織,連在《宋史》裡單獨的介紹都沒有,人家方臘還是好歹單獨給介紹了一番,而這個宋江只是在其他列傳裡穿插零零散散的提及。

此外真實的宋江既沒有上梁山,也沒有聚集幾萬兵馬對抗宋朝,甚至只要他願意就能把宋朝顛覆。但實際上,真實的宋江在歷史上只聚集了36個人,手底下估計還是有幾百個嘍囉。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

宋江雖然人不多,但是作戰異常勇猛,攻城略地是把好手,不過由於人數太少,終究難以成為氣候。基本上都是採取游擊戰術和宋朝軍隊周旋,靈活的機動性讓宋軍一時之間難以剿滅他們。

而且當時又恰逢方臘起義,比起宋江來,方臘起義的規模則要大得多,他聚集了六七萬人在東南一帶,取得“六州五十二縣”的戰績,令宋廷大震。

所以宋軍也就採取了邊打邊撫的戰術,一邊圍剿宋江,一邊試圖招安他。宋江剛開始並沒有立刻就同意招安,最後是因為被包圍起來打不過了才接受招安。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加直學士,徙濟南府——《宋史·張叔夜列傳》

這個直學士是什麼呢?

就有點類似圖書館管理員,當時宋朝就給宋江安排的是這麼一個崗位,而且還是那種沒有編制的,這個直學士沒有品秩,就跟今天的臨時工差不多。

畢竟這個宋江始終是綠林出身,講究政治清白,這是咱們官場素來的傳統,宋江出身不好,也就只能認命了。

不過他可能沒有預料到幾百年後會有一個叫施耐庵的人會把他寫的這麼大咖,其實這主要就是因為他接受了宋朝的招安,讓施耐庵有了改編的空間。

畢竟這個方臘就是一個反動派,古代統治者肯定不允許有人去歌頌這些早飯起義的人,施耐庵挑來選去最後才相中了宋江。


圍爐談史


在水滸傳中,水泊梁山可謂熱鬧至極,光有名有姓的將領就有108人。這些人大碗吃肉,大秤分金,這小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然而,在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卻遠遠沒有這麼大的規模。宋江一夥共有36個人,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受到朝廷的重視,沒有和什麼高太尉,童貫,十節度,更沒有接受朝廷的招安。

最終,宋江等人是被張叔夜剿滅的,宋江自己也是被這位張大人生擒活拿的。宋江起義史上和小說中有三處明顯的不同。

其中之一就是他們的活動範圍

真實的宋江起義,並不像小說中說的那樣,他們佔據在水泊梁山,以此為根據地嘯聚山林。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宋江等人屬於流寇性質,根本就沒有什麼根據地。

他們主要是在河朔一帶活動,所謂河朔就是黃河以北地區,這個地方屬於平原地形,在農業社會平原地區,往往經濟比較發達。

所以宋江他們36個人在這裡搶的盆滿缽滿,橫行十幾個郡縣,當地的軍隊由於常年沒有戰爭,早已經不是當年宋朝初年河北精銳的樣子了。他們根本不敢和宋江這樣的積年老匪對戰。再者,宋江這一夥來無影去無蹤,行蹤飄忽不定,這也在客觀上增加了官軍徵繳的難度。

第二個不同就是宋江的人沒有接受過招安

在小說中,宋江等人接受了宋宋徽宗招安,成為了宋帝國的鷹犬,最終和方臘拼了個你死我活。在歷史上,宋江等人可沒有這麼好命。


曾經有一個地方關叫做侯蒙,他向皇帝上書說宋江這些人能夠橫行河朔,肯定有自己的本領,不如將這夥強盜招安,去攻打另一夥強盜方臘,至於皇帝有沒有同意?歷史上沒有記載。

不過我們推測,皇帝很有可能接受了這個建議,因為這位侯大人被皇帝安排去亳州做了知州,到那裡就近接觸宋江,負責招降宋江等人的事情。只可惜,這位侯大人還沒有實施這一策略,就已經見了上帝。

所以宋江這夥人究其一生都沒有受到過朝廷的召喚,接受朝廷的招降成為朝廷的人。


第三,宋江等人被張叔夜擊敗,退出歷史舞臺

小說中宋江率領水滸英雄大戰方臘,打的兩敗俱傷。然而,在歷史上,宋江是在海州被打敗,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宋江搶劫團伙流竄到了海州,準備發展自己的打劫大業。

而在這個時候,海州知州換成了張叔夜,這是一個狠人。通過一場伏擊戰,放火燒掉了宋江等人用來裝載劫掠物資的大船,瓦解了宋江團伙的士氣,最終擊敗了宋江,並把宋江活捉。

從此宋江等人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直到若干年之後,一本水滸傳橫空出世,才讓這一小規模的起義為世人所熟知。


歷史評說


差的太多,所謂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我路過那,根本沒多大地方,而且也沒有108將那麼一說,都是孝順杜撰的,歷史上只有36位首領,兵力只有一萬,並且我們熟悉的武松,林沖等,根本就不是梁山上的人。而且這一萬多人,也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因為北宋末年起義軍太多,這只是其中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