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談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歌劇是集詩歌、歌唱、舞臺美術、舞蹈、音樂、器樂於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最早起源於古希臘的劇場音樂。19 世紀20 年代傳入我國,我國將其和傳統的歌舞、戲曲、戲劇、民族歌曲等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是我國第一部民族歌劇,歌劇中的喜兒形象經久不衰, 一直深入人心。《北風吹》《紅頭繩》等曲調至今還在舞臺上演繹。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吸收了中國以及世界歌劇的創作技巧,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分析民族歌劇《白毛女》音樂設計的思路以及特點具有現實意義。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談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一、歌劇《白毛女》介紹

(一)內容簡介

《白毛女》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一部歌劇。內容主要取材於當時陝西和甘肅一代的白毛仙姑故事,故事講述了地主黃世仁逼死佃戶楊白勞並要侮辱其女兒喜兒,喜兒為了躲避楊白勞的迫害, 逃入深山成為白毛女,直至八路軍的到來,喜兒才得以重見天日。深刻揭示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形象地反映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解放戰爭是農民翻身做主的必經之路。

(二)藝術形式

《白毛女》是集詩、歌、舞於一體的民族新歌劇。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白毛女》採用了傳統戲曲的分場結構,場景變換比較多;第二,《白毛女》歌劇的語言兼用中國戲曲的唱、獨白;第三,《白毛女》的音樂充分吸收了北方民歌和傳統戲曲音樂元素,並在原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 汲取了西方歌劇的音樂表現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味; 第四,《白毛女》歌劇的表演形式,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方式,注重舞蹈身段以及對白韻律,因此臺詞優美自然, 接近生活。《白毛女》是我國里程碑式的歌劇作品,是中國民族歌劇成熟的標誌,為後續民族歌劇的發展奠基了堅實的基礎。它與隨後湧現出來的以《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

《紅珊瑚》《江姐》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民族歌劇作品,創造了我國民族歌劇的輝煌。其中,《小二黑結婚》主要取材於現代作家趙樹理的短篇小說,其音樂素材採用了山西民歌和陝西梆子戲;《洪湖赤衛隊》的音樂來源於湖北民歌和花鼓戲;《江姐》的音樂素材來自於川劇,這些歌劇雖不是戲曲, 但在戲曲的基礎上發展了起來。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談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二、地方戲曲在歌劇《白毛女》中的應用

(一)秧歌在歌劇《白毛女》音樂設計中的應用

秧歌也叫社火,是一種採用鑼鼓等器樂伴奏,將歌唱與舞蹈等融為一體的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它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不同地區的秧歌表演形式也不同。根據不同場合,秧歌分為過街秧歌、大場秧歌和小場秧歌。過街秧歌指秧歌隊在街上行走時伴隨音樂做出的一些舞蹈和隊形變化;大場秧歌則是在表演開始和結束時進行的集體表演;小場秧歌則是在大場秧歌開場以後,表演的一些具有情節的歌舞。抗日戰爭時期,秧歌成為敵後宣傳的“鼓風機”,文藝工作者對秧歌進行發展,編制了新的秧歌劇,並湧現了以《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周子山》等一批優秀的秧歌劇作品,這為後來《白毛女》歌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秧歌劇在創作時將戲曲、話劇和秧歌相結合, 表演對話方面加入了話劇的特長,在唱歌方面充分吸收了民間小調、民謠以及陝北民歌。《白毛女》在進行音樂創作時, 大量引用了民謠和地方戲曲。秧歌劇的題材大多來源於革命戰爭時期,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這也被《白毛女》主創團隊借鑑。

(二)地方戲曲在《白毛女》音樂設計中的應用

《白毛女》這部歌劇的成功,和它的音樂作品息息相關。《北風吹》《雪花飄》等小調至今讓人耳熟能詳,這 就是音樂的魅力。《白毛女》的音樂大量吸收地方戲曲, 同時對地方戲曲進行加工創作,降低了戲曲對歌劇的限制。 另外,在創作時,大量運用了河北梆子中的中國打擊樂器, 這種樂器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棒木構成, 起源於明末清初,屬中國戲曲四大腔聲。歌劇《白毛女》 的第三幕第三場,喜兒遭遇變故,但還有活下去的強烈信念, 這一段“我要活,我要活……”就是對河北梆子的改編創 作,其中充分運用了河北梆子的淒涼、悲壯、哀怨,展現 了喜兒內心的悲憤與淒涼。隨後喜兒想要逃出黃家,為了凸顯喜兒這個人物的反抗精神,這段唱詞的音調運用了梆 子的滾板、倒板和散板等形式,豐富了人物情感,展現了 人物內心世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歌劇《白毛女》引用地方戲曲素材時,在角色音樂主題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戲曲題材,擴大了戲劇張力。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談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三、民歌在歌劇《白毛女》中的運用

音樂在歌劇中具有烘托氣氛、渲染主題、昇華情感的作用,很多歌劇創作的音樂作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歌劇《白毛女》在創作的時候,充分吸收各地民歌,對其進行改編,讓民歌戲劇化,並將各種地方戲劇音樂進行融合,博採眾長,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

《白毛女》歌劇中根據不同的人物身份,創作了符合人物熱點的音樂作品。比如楊白勞作為備受地主壓迫的貧苦農民,用深沉低昂的山西秧歌《撿麥根》表現出楊白勞憨厚、樸實的性格。《十里風雪》的節奏低緩、沉重,烘托了楊白勞在大雪天挨餓受凍的氛圍。在創作時,作曲家必須根據情節的發展,創作符合人物情緒變化的旋律或歌曲,從而反映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精神狀態,並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談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白毛女》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創作完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創作之初,主創團隊聯繫到戲曲在陝西人民群眾中頗受歡迎,因此主要以秦腔的音樂形式和表現方法為歌劇譜曲,但是在排練的時候,發現完全照搬秦腔的方式,兩者無法進行有效的融合,秦腔內容和歌劇主體也無法有效的銜接,戲曲完全掩蓋了歌劇的藝術形式。這就需要在吸收各種音樂素材時,對素材進行加工再創造,才能更好地完成《白毛女》。因此,當時的主創團隊將民歌、戲曲、戲劇等各種音樂元素融入作品中。由於戲曲音樂在表現喜兒這個人物時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主創團隊當時決定將民歌融合到歌劇表演中。他們從最開始的白毛仙姑故事想到一首河北民歌小調

《小白菜》,它以優美的音樂旋律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一個天真的農村幼女失去親孃後孤苦無依的心情。將這首小調用來體現喜兒的遭遇可謂天衣無縫。同時,以河北民歌《青陽傳》輕快活潑的曲調為素材創作的《北風吹》又將貧苦農家女等父親回家的期盼之情和她紮上紅頭繩後的雀躍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談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白毛女》這部歌劇在創作過程中,融入地方戲曲和地方民歌,並通過音樂塑造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經典人物,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的展開。將傳統的戲曲和地方民歌進行創作,能夠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縮小歌劇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從而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