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廣州起義路:曾是廣州中軸線,記錄了廣州變革解放之路

廣州起義路:曾是廣州中軸線,記錄了廣州變革解放之路

廣州起義路(簡稱起義路)位於北京街西部,南北走向,北連中山五路,南至海珠廣場,其中惠福東路至高第街一段,約300米,與大南路、高第街相交。

清代的時候,巡撫衙門在今人民公園,撫衙前(今中山五路一帶)是一片廣場,廣場的南側砌有一座照壁,民間一種說法,說照壁的作用是防止遊魂野鬼進入撫衙,因為鬼只會走直路,不會拐彎。但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可信,就是陽宅很忌氣直衝廳堂或臥室,所以要建照壁擋一擋。

在照壁的南面形成了一條小巷,稱為照壁巷,分南北向和東西向四段。1919年,廣東政府大興土木,開闢維新路,把照壁巷拆去,成了今天起義路與中山五路丁字路口南側的路面。

民國時惠愛路與維新路交匯處

廣州起義路:曾是廣州中軸線,記錄了廣州變革解放之路

不同時代不同路名

大德路東端段南側內街原有一條天橋巷,巷中有一條橋,橫跨於玉帶濠上,又稱天橋,所以巷也叫天橋巷。後來修築維新路時,整條天橋巷都被拆平了,變成維新路的路面了。

在太平沙洲西側水道的東岸和北岸有沙基通津,北至糖欄角,建於晚清。可見當時這裡還是一片沙灘地,漸淤積成陸,形成街巷,所以叫沙基(六二三路以前也叫沙基)。直到民國前期,沙基通津的南側還是寬闊的太平沙洲西側水道,可通往珠江。1919年闢建維新路,把沙基通津拆去了,連同其南側已乾涸的水道,一起被擴建為維新南路的南段,即今起義路的南段。1933年建成海珠橋,這段維新路的南段成為南橋橋引。

開闢維新路時,因為起點是巡撫衙門,中間要穿過按察使司署等清朝官衙,為紀念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鹹與維新,故命名為維新路;1948年改稱中正路。1950年複稱維新路。1966年更名為廣州起義路,以紀念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廣州發動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

路名的更替,似乎包含了某種歷史的警示,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維新改良是行不通的,還得靠“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就是這樣一路寫下來的嗎?週而復始,循環不已,在大亂與大治之間,“螺旋式上升”。這一部沉甸甸的史冊,真是“每開一卷,刀攪肺腸;每讀一篇,血滴文字”,不得不為中國人的命運而嘆息。

天時地利人和,能玉成人之所願

廣州起義路:曾是廣州中軸線,記錄了廣州變革解放之路

求通不求直

20世紀30年代,廣州市政府規劃城市中軸線時,維新路是作為中軸線的主要馬路,按模範馬路的標準去建設的。路面寬闊,兩旁不建騎樓,而是種植路樹,與惠福路構成十字型的綠化帶。但從地圖上看,這條中軸線,從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至起義路廣州社會主義學院一段,都是筆直順暢的,但接著突然變得歪歪扭扭,斗折蛇行了。

原來,在清代末年科舉廢除之前,是廣東的書院空前繁榮時期,從1875年至1905年這31年間,陸續開辦了51所書院,速度相當驚人。廣州領風氣之先,在起義路與北京路之間,形成了一個密集的書院群。四鄉八鎮的學子,在這裡苦讀六經三史,諸子百家,晨興夜寐,書聲朗朗。教育路的美名,淵源有自,並非謬採虛聲。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原址,有梁氏宗祠(梁千乘侯祠)和黃氏的千頃堂。《白雲粵秀二山合志》說:“即以合族祠而論,梁則祖千乘,黃則祖千頃”。千乘和千頃都在起義路上。

由千頃堂建成的千頃書院,名氣雖不算很大,並不在廣州最有名的七大書院——粵秀、應元、學海堂、廣雅、越華、羊城和菊坡精舍之列,但黃、梁二氏皆廣東望族。修築維新路時,本來是要穿過樑、黃兩家宗祠(書院),廣東名流梁士詒(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啟超(曾任北洋政府司法、財政總長)和將軍府將軍黃志恆,分別致函當時的廣東軍政府,要求保護千頃書院,結果,馬路開到千頃書院,便繞了一個彎,使這條中軸線變得和丈八蛇矛一般了。而梁氏宗祠(即青雲書院),卻被拆毀割讓包括西齋昌後堂三大座在內將近一半的面積。

當年廣州的馬路,大都“只求通不求直”,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廣州人的性格,重實用而輕觀瞻,城市佈局,卻因此變得雜亂,不能不說是一種難以彌補的缺陷。

廣州起義路:曾是廣州中軸線,記錄了廣州變革解放之路

注:本文素材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