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昇華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思想過程。毛澤東提出的“第二次結合”精闢地闡明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根本問題,提供了思想依循和理論指導。新時期,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意蘊,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過程。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變化和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的使命要求,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科學精神結合問題作出新的闡釋,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思想過程。七秩歲月,砥礪前行。從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上,探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更能彰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及其時代意蘊。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昇華

“第二次結合”開啟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由一系列科學原理構成,這些科學原理是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構件,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石,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同它的科學精神是不可分開的,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另一方面“必須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堅持下去”。這兩個“必須”,是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精神,以及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精神的深刻闡述。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實踐過程和思想過程。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他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石。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過程中,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在中國社會變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的運用,堅持“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成就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性的大變革和開天闢地的大事業,成就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中國的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推進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1952年9月,毛澤東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問題;1953年 12月,毛澤東在審閱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寫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時,對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作了完整表述,提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實踐經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過渡理論既有堅持又有發展,把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走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渡新道路。

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際,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的全新實踐,中國共產黨沒有照搬蘇聯模式,而是堅持不懈地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年3—4月間,面對蘇共二十大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可能出現的變局,毛澤東倡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強調“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第二次結合”,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發展。“第二次結合”精闢地闡明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根本問題,深刻地展現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思想依循和理論指導。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昇華

鄧小平在十二大上致開幕詞

新時期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新探索

新時期伊始,鄧小平深刻總結1956年以來20餘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借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要毫不動搖地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對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既要堅持,又要發展,而且只有在發展中才能真正地堅持。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凸顯了對“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意蘊,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過程。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標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思想內涵,凸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形態的主題和實質,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的堅持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秉持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體現於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全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接續推進的內在邏輯。

1998年12月,在改革開放20週年之際,江澤民強調:“必須始終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勇於開拓前進。”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實踐的進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毫無意義。一個“中心”和三個“著眼於”,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使“第二次結合”思想遵循獲得了適合時代發展、煥發時代精神的新的內涵。

馬克思在創立新的哲學世界觀時提出,哲學作為“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要“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使之“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21世紀之初,江澤民提出“四個如何認識”問題,即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鬥爭帶來的影響的問題,事關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的根本問題。對“四個如何認識”的回答,體現的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華”和“文化的活的靈魂”,體現了新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化。

2008年12月,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胡錦濤提出: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表明,我們要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正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中,科學發展觀得以形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

進入新世紀,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戰略問題深度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過程。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中,胡錦濤把“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放在首位,提出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四個方面的概括,昇華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新境界。

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和處理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

社會主要矛盾是毛澤東在《矛盾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述中科學論述的思想。這一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成果。新中國70年,社會主要矛盾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且行且進;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貫穿於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而煥發的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

1956年,黨的八大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社會主要矛盾作了闡釋,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集中力量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是“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一主要矛盾凸顯了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歷史主題和根本任務。在之後的20年間,儘管有不同的干擾,但這一主要矛盾依然發揮著主導作用,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持續發展,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使中國真正地“站起來”了。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新的實際,提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強調“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集中體現了這一主題轉換的內在要求和基本規定。在“三步走”戰略中,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到“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的進路,緊扣這一時期社會主要矛盾,使中國站上了“富起來”的臺階,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新判斷。理解和處理好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就要把人民利益擺在最高位置,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要不斷提高人民在物質、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各方面的需要;就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踐中,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發展,全面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起來”的發展要求和實踐進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既有時間維度上的繼起性,又有空間維度上的並存性。“強起來”總是以“站起來”為基礎,無論從其深度和廣度上來看,“強起來”始終要堅持並不斷夯實“站起來”的堅實基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從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的根基上,越來越堅強和堅挺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強起來”總是以“富起來”為條件,無論就其現實與未來來看,“強起來”始終要堅持拓寬“富起來”的現實條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佈局。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的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昇華

2018年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向世人宣示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的思想昇華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面對新時代的新變化和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共產黨宣言》的時代意義時提出,重要的是“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把《共產黨宣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運用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去,不斷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同實踐性和時代性結合起來,滲透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不斷開闢通向真理的道路。在不斷髮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中,始終堅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頑強奮鬥。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也是從“大歷史”觀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必然結論。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馬克思主義形成於對資本主義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過程的科學把握之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要堅守這種“大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縱覽1516年托馬斯·莫爾《烏托邦》發表以來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歷史”,勾勒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歷史過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近百年的“大歷史”,提出不忘初心,不斷前進,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這一“大歷史”昭彰的是:“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是“第二次結合”思想遵循和理論指導的新的闡釋;這一新闡釋中的思想昇華就在於“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在於把“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運用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從“第二次結合”到“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生動地刻畫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的思想過程和本質特徵,揭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價值和時代意蘊。

作者:顧海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前線》雜誌2019年10期,原標題《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昇華》

版式:鄺巖

監製:李愛玲

圖片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