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零開始,到“倒數第二個銅板”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零開始,到“倒數第二個銅板”

人到老年,求一世之名,特別是對李嘉誠這樣的驕子來說,如何評價他的一生功過,身後名是什麼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不過現在的氣氛對他談不上友好,特別是他的兩次公開發言之後。

當然,也許超人看開了,畢竟他早已經說過: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商人的本分就是賺錢,商人的追求就是利潤,商人的信仰就是金錢。

所以,我們不應該用“道德模範”去評價李嘉誠,這是非常“空洞”的,只有閃閃發光的金幣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零開始,到“倒數第二個銅板”

對於錢這個東西,李嘉誠可能是這個星球上理解最深刻的人之一。

如果把超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個“從零開始”的遊戲,那麼李嘉誠無疑是打了個通關,贏在了最後。

生於亂世,寄人籬下,從父親過世之後,李嘉誠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他在店裡跑堂,察言觀色,走街串巷去跑業務,見識世態人情,然後租箇舊廠房創業,應付各方面的困難和壓力,可謂每一個銅板都是來之不易。

所以哪怕成了華人首富之後,從身上無意掉個銅板他都會很在意,非要找回來不可。

做工廠和貿易讓李嘉誠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由做廠房接觸到的房地產生意讓李嘉誠認識到了更有效率的賺錢邏輯,特別是在勾兌上金融以後。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零開始,到“倒數第二個銅板”

論賺錢能力,李嘉誠的財技之高超,讓眾人歎服,同城的李兆基雖然有爭鋒之心,但終究不如李嘉誠棋高一著。

連當年的“世紀悍匪”張子強與李嘉誠過招後,都對李嘉誠心悅誠服,雖然他當初幾乎掏空了李嘉誠的存款(10億多),但李嘉誠後來的財富增長是指數級的,而強梁之輩終究是身首異處。

也許他們永遠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賺錢能比搶錢還快,李嘉誠曾建議張子強買他公司的股票,保他三代吃穿不愁,張子強只是呵呵——搶了你的錢再還給你,他沒有那麼笨。

結果不久豪賭虧輸,張子強還是要打電話給李嘉誠尋求投資建議,這就是人和人思維的差距,聰明的腦袋是優勢,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搶錢是不犯法的,被搶的人甚至是誰搶了他們的錢都不知道。

港劇《創世紀》裡有句臺詞, “香港十棟樓,有九棟是騙回來的,看你是做騙人的那個還是被騙的那個”,咳,這真的是個問題啊。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零開始,到“倒數第二個銅板”

從百佳超市到屈臣氏,從和訊黃埔到電信盈科,從碼頭到工地,從樓房到水電,一座城簡直就是一個人的城。

如果這是一場遊戲,那麼李嘉誠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建立起了“經濟王國”,一座城的經濟循環已經形成了規則,無論如何最終的受益方或者說被輸血的是李家,這是冰冷的客觀事實,也是捐幾次善款所不能抹殺的。在這個“遊戲世界”中,李嘉誠已經高坐雲端,俯視眾生,所有人都在為其打工。

當然,李家也只是頂尖的豪門之一,其他豪門的力量也遜色不了多少。但這個城市已經再也出現不了開工廠就能發家的首富故事了。這是它的不幸,卻是我們之幸,因為由此才知道資本遊戲的演化下去會多麼可怕。

“天天早上9點鐘坐車上班,每個月都是賺那一萬幾千,省吃儉用玩股票,妄想一朝發財,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大贏家是誰,再有一個小時就開市了,看有多少人在幫我賺錢”。

實際上,不止一個明眼人在批評李嘉誠的做法,比如宗慶後就毫不留情:李嘉誠的行為就是壟斷,對天然氣、水、電力、港口、零售業等多個行業的全面壟斷,極大的損害了香港人民的利益。

李光耀也有個著名的評判:李嘉誠可有製造一件營銷世界的商品?沒有。他投資地產、收購港口、超級市場、電訊公司,全靠和壟斷結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過是順市而行,什麼行業當紅便進入該市場。

甚至連李嘉誠的小兒子也說自己的偶像是李光耀。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從零開始,到“倒數第二個銅板”

一個商人低買高賣無可厚非,但一個企業家不能志在於此,關鍵還是要看對社會的創造、貢獻和價值。

同樣是首富,比爾蓋茨就廣受尊重,為什麼?相比賣房子,蓋茨的事業對社會的進步有推動作用。

毋庸置疑,李嘉誠是遊戲的大贏家,業已富可敵國,但不得不說,他距受人尊重還很遙遠。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是做人留一線,但“倒數第二個銅板”該不該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