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張幼儀離婚後的生活:痛失幼子、被二哥奚落,徐志摩信中如此描述

提起徐志摩,無人不知他的詩和感情生活,提起他的感情生活,無人不知才女林徽因和名媛陸小曼。而另一個人,彷彿空氣一樣存在於他的生命中的女人,卻總是被人遺忘,那就是張幼儀。世人眼中的詩人徐志摩多情、痴情、深情,但他的深情一面卻只給了心愛的女人,而對原配張幼儀,徐志摩只有

薄情、絕情、無情,如旁觀的劊子手,冷冷將她剖析。這位偉大的詩人的一生如同一面雙面鏡,一面照著愛人,一面照著棄妻;一面照著自己的深情,一面照著自己的絕情。

張幼儀離婚後的生活:痛失幼子、被二哥奚落,徐志摩信中如此描述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只能看做兩人人生中一段短暫的交集,于徐志摩無關痛癢,於張幼儀傷痛綿長。

婚姻起落

張幼儀生在宦官世家,父親很有權勢,從小接受新式教育,相貌敦厚端莊,沒有新式的名媛小姐風韻,顯得篤實堅韌。15歲那年,張幼儀的哥哥為他介紹了一個江南頗有名氣的富家子弟——徐志摩。張家從政,徐家經商,這樁婚事對兩家來可謂珠聯璧合,因而雙方父母都很滿意,不久兩人就舉行了婚禮。

徐志摩生性浪漫自由,反叛傳統,看了一眼張幼儀的照片就嘲諷她土氣,覺得這樣一個女人配不上自己,內心十分嫌棄,但礙於家裡安排,還是跟她結婚了。這也給這樁婚姻埋下了巨大隱患。

張幼儀離婚後的生活:痛失幼子、被二哥奚落,徐志摩信中如此描述

1918年,18歲的張幼儀生下第一個兒子,徐志摩出國留學,她留在家裡照顧公婆,兩人兩地生活,聚少離多。1920年,徐志摩轉去英國後,家裡安排張幼儀過去照顧他。據張幼儀回憶,徐志摩對此頗不耐煩。在莎仕頓,張幼儀細心照顧徐志摩起居,不久便懷上了第二個孩子,但她的不幸也降臨了——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林徽因多才貌美,徐志摩對她一見鍾情,張幼儀成了他戀愛的累贅,為了跟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不顧張幼儀有孕在身,向她提出了離婚。

徐志摩突然發難,連肚子裡的孩子和家鄉的父母顏面都不顧,傳統的張幼儀如遇晴天霹靂。當時國人思想傳統,休妻是件羞恥的事,張幼儀當然不想同意,但徐志摩態度堅決,甚至建議她打掉腹中的孩子,張幼儀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徐志摩全然不顧她的心情,甩下她便走了。

張幼儀被出軌又被休妻,心中既悲憤又委屈,但她還沒來得及頹唐就馬上意識到了一個嚴峻的問題——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徐志摩走了她便失去了經濟支持,她在英國陪讀跟保姆沒什麼兩樣,不會英語、沒有收入、沒有親友在身邊又有了身孕……

她意識到自己維持不了生活,必須想辦法解決溫飽。擺在她面前的有兩個選擇——回公婆家,或者回父母家。但荒唐的離婚鬧劇讓她無法向雙方老人開口,於是她選擇了第三條路——求助於哥哥。

張幼儀到底是隱忍的,給德國的二哥寫信時只說了離婚之事,沒有多言徐志摩的不是,結果二哥竟回信道:“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張幼儀本想得二哥寬慰幾句,卻換來他一通奚落,彷彿是自己有辱門楣,委屈得大哭一場。但她很快收起情緒,隻身去了德國。英國到德國的路漫長,一個語言不通又懷了孕的女人隻身出行,途中艱難自然不必說,但她硬憑著一口氣硬是找到了落腳處。

隔年,張幼儀在德國生下了一個兒子,徐志摩也終於帶著一群人追上門來,逼著她當場簽字離婚,只因為若不趕緊離婚林徽因就要回國去了。張幼儀看著丈夫,心灰意冷,平靜地簽了協議,成了民國時第一個辦理離婚協議的人。

協議簽好後徐志摩如釋重負,對張幼儀的態度立時從仇敵變成了陌路人,還去看了剛出生的孩子。據張幼儀回憶,徐志摩格外認真赤誠地隔著玻璃窗看那個自己一心想打掉的孩子,然後也認認真真丟下了他們,追著林徽因回國了。

張幼儀離婚後的生活:痛失幼子、被二哥奚落,徐志摩信中如此描述

張幼儀曾這樣形容她之於徐志摩: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

給情人信中的前妻

張幼儀經歷了這場婚變,心境大不相同。二哥信中得話還歷歷在目,她知道自己再這樣平庸下去連家人都看不起自己,更何況外人,於是她立志要在德國深造。未嫁給徐志摩之前,張幼儀也曾是學校裡的佼佼者,幾年的婚姻像一塊阻路巨石,阻住了她視野和將來,但也讓她成長起來。

離婚後張幼儀留在柏林,一邊照顧兒子一邊潛心學習,學業大有所成,但小兒子卻不滿三歲就夭折了。張幼儀悲痛不已,給徐志摩發了消息。1925年3月26日,張幼儀與徐志摩三年後在喪禮上再見,一切已物是人非。

當時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為愛拋棄妻子的浪漫大詩人也沒有多堅貞,轉而與尚未離婚的陸小曼你儂我儂,而張幼儀已脫胎換骨,從15歲那年只知道幫他照顧父母的無知少女變成了獨立堅強的女人,不僅有自己的圈子黑背景,思維上也非常前衛,這令徐志摩大開眼界。

張幼儀離婚後的生活:痛失幼子、被二哥奚落,徐志摩信中如此描述

徐志摩與陸小曼

當時徐志摩與陸小曼之間尚未公開,在德國停留期間頻頻給陸小曼寫信,信中這樣形容張幼儀:

“她今天掛著兩行眼淚等我,好不悽慘。

剛送C女士回去,可憐的母親,三歲的小孩子只剩了一撮冷灰,一週前死的……”

對喪子時張幼儀的表現,徐志摩也覺得還不如家裡的保姆悲傷。徐志摩視而不見張幼儀堅決不打胎,拖著孕身獨自從英國到德國的艱辛,也無視孩子病重時張幼儀的日夜守護,堅定認為張幼儀冷漠。

徐志摩對可憐的前妻和死去的兒子不能說不殘酷,彷彿個全然無關的陌生人、旁觀者、議論緋聞的街頭鄰居,而不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絲毫沒有血脈相連的悲痛和苦楚。但他可客觀地認可了張幼儀,再沒有用什麼“土氣”之類的言辭評價她,而形容她是“有膽識的女子”,“獨立”、“進步”、“什麼讀不怕”,他甚至斷言:“張幼儀將來會丟幾個炸彈,驚醒中國的鼠膽社會,你們看著吧!”極盡一個旁觀者的看戲心理。

與此同時,他卻捧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安撫陸小曼,極盡溫柔,連書信結尾都要附言道:“小曼,對你不起,收到這樣一封悲慘乏味的信,但是我知道你一定生氣我補這句話,因為你是最柔情不過的,我落淚的地方你也免不了落淚,我悶氣時你也不免悶氣,是不是?”

徐志摩堪稱典型的小資、頂級的唯心主義,所愛女子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繁華中的繁華,奢靡文藝中的奢靡文藝。他對情人極度溫柔,彷彿多吹一口氣都怕傷了她,極盡自己所能去保護她;而對前妻則極盡冷漠,生死不問。他認為自己愛的人一定溫柔善良,完美無缺,生動可愛;而不愛的人則醜陋庸俗、涼薄無情,死氣沉沉。

深情與涼薄的後事

張幼儀誠如徐志摩所言,成了為了不起的女性,回國後不僅做了大學教師,還出任了一家銀行的副總裁和服裝公司的經理,在商政兩界都發展得如魚得水,是當時社會少有的事業型女性代表。“薄情”的張幼儀一直幫徐志摩照顧父母,獨自撫育兒子成家立業,直到1954年才再婚,晚年在美國家人跟前度過。而為感情折騰了半生的徐志摩34歲便空難去世了,遺骸安葬在早年夭折的幼子墓旁。

張幼儀離婚後的生活:痛失幼子、被二哥奚落,徐志摩信中如此描述

晚年張幼儀

如果徐志摩的感情是地面上枝繁葉茂的樹幹,看似浮華、流光映影、招搖過市,張幼儀的感情就是深植於地下的老根,不露於面,但遒勁篤厚、紮實可靠。世人都以為徐志摩是才情卓著的情痴,其實他一生所求的感情都是虛浮的,所貪戀都是表象之美。相較之下張幼儀通透的多,看穿了金玉其外的本質,迴歸了自己的生活,全心全意成就了自己,避開了令人目亂睛迷卻結局潦倒的種種緋情,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