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安是淮揚菜最主要的發源地,淮安菜是淮揚菜主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將“追求本味,清鮮平和”的淮安菜詠入詩中,嵌入詞中,帶入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而淮安平民百姓在做菜、吃菜中,則歸納總結出一條條深入淺出、一語中的、意味十足的淮安菜歇後語。這些精彩絕倫的百姓語言,豐富多彩,來自生活,源自生活,地氣味濃厚,口口相傳,既是淮安菜美食文化,又是淮安民間口頭文學。

現將我讀書看報、吃飯閒聊、走街穿巷,聽來看到記錄在讀書筆記上的有關淮安菜歇後語撮到一起,讓大家在品嚐淮安菜美食時,賞讀細品這些淮安菜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一、 燴皮肚——頭菜

外地人來淮安吃過淮安菜後,說淮安人真會吃,竟把豬肉皮做成燴皮肚,當作淮安菜“頭菜”上宴席,是標準的“吃貨”。

皮肚是鮮豬皮颳去肥肉曬乾後油炸而來。淮安區下關等村鎮有專炸肉皮的店家,平常百姓人家也會把平時吃肉時剁下的肉皮,掛在屋簷下涼幹,過年過節時炸肉皮(也有叫放皮肚)。

炸肉皮時要用菜仔油,油入鍋燒熱,將一條條切好的肉皮下鍋,改小火加熱,當油鍋裡的肉皮出現一個個皮泡時,把肉皮從鍋中撈出,晾一晾,再次下油鍋炸,直到肉皮都充分膨發就撈起。剛出鍋的肉皮色澤金黃、脆簿多泡,混合著肉皮香、菜油香的味道。燴肉皮前,要把肉皮掰成小塊,放到溫水盆中浸泡後,再改刀成條狀或菱形狀。入鍋同黑木耳、鵪鶉蛋、竹筍、白菜頭等一起,摻入葷湯燒燴成“頭菜”。燴好的肉皮,綿潤爽口,口感有點像魚肚,因此人們就稱這道菜為“燴皮肚。”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二、天妃宮蒲菜——嫩筍

蒲菜是蒲草的根芯。天妃宮是淮城西南隅月湖中的一座道觀。明清時期,淮安漕運發達,通過海運到淮安的漕船順利抵達後,船人都要叩謝天妃。於是人們將當時月湖中的靈慈宮改為天妃宮。淮安蒲菜盛產於月湖、勺湖、蕭湖和新城、舊城的一些湖塘河中,而產於月湖中的蒲菜為最好,潔白無暇,嫩如竹筍。好多年前,月湖中的蒲藕田人為將他們所產的蒲菜區別於其它蒲菜,就將月湖中產的蒲菜,起了個“天妃宮蒲菜”名字。具有悠久歷史的淮安特有傳統名菜——蒲菜,配上天妃,又稱馬祖、天后且得到眾人供奉天神的名字,是那麼自然,那麼樸實,又那麼具有文化底蘊,是傳統與歷史的結合,名菜與神話的牽手,珠聯合壁,相得益彰。

民間還有俗語說:蒲兒菜,豆腐湯;看著清,喝著爽;吃不厭,還健康。蒲兒菜水中生,年年砍蒲千萬束,蒲田人家衣食足。蒲菜製作可素可葷,可冷可熱。比較有名的有清蒸蒲菜、雞湯燴蒲菜、蒲菜襯肉圓、蒲菜襯肉等。

現在世道上有用“天妃宮蒲菜——嫰筍”來說那些剛入職場,說話做事不靠譜的年青人。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三、文樓湯包——咬不得

文樓是淮安河下一酒樓的名字,它位於河下湖嘴大街,此樓創立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興辦初期,以賣小吃為主,後店主在酵面串湯包的技巧上,製成水調麵湯包。湯包餡以雞丁、肉皮、肉丁、蟹黃、蝦米等20多種原料配製而成,加溫成液再冷卻凝固,納入包中再籠蒸。出籠後將湯包手抓入碟內,加以香醋、姜米、香菜佐食。每年中秋節前後,蟹肉肥黃多,前來文樓品嚐者絡繹不絕。

相傳,乾隆帝南巡途經河下,從御碼頭登岸,聞小樓盛名,輕裝簡從,親臨小樓,見小樓門前有: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詩。品味之餘,登上樓更見賓客,正以文賭為樂。乾隆帝自感文功武略,獨步天下,便和一端盤子姑娘堵聯。乾隆帝為顯大度,讓端盤子姑娘先出上聯,姑娘上好茶後,轉身走時擱下: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東西。乾隆帝和隨臣們苦思良久,對不上下聯,遂賜小樓名“文樓”。數百年來,竟無人對出端盤子姑娘出的下聯,以致上聯一直孤零零的豎在文樓院中,引來飯客們的猜想。

文樓湯包,包內是湯,吃時嘴咬開包皮,湯汁流出燙嘴。因而吃時不能用嘴直接去咬。吃客們逐漸總結出:先澆漿,再開窗,後吸湯,一掃光。輕輕地提,慢慢地移,先開窗再吸湯,加上佐料一掃光等順口溜。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四、欽工肉圓——嫩的很

欽工是淮安區北鄉的一個重鎮。百年之前鎮上有個名廚陳友奎創制了彈性十足、既圓又光、細嫩鮮美的肉圓(淮安百姓俗稱坨子 )。因此肉圓產自欽工,食過的人們乾脆就叫“欽工肉圓”,流傳至今。欽工肉圓選用豬後腿精肉,剔去筋膜雜料,用刀背或鐵棍拍打成糊狀(也有人說欽工肉圓是擂出來的),再以刀刃稍斬細膩,拌肉糊時滲入適量肥肉丁、細鹽、蛋清、豆粉、生薑、蔥等後,或油炸肉圓、或清湯肉圓。

民間還有:欽工肉圖——有多遠滾多遠。欽工肉圓嫩又香,把它扔過屋脊樑,掉在地上跳幾跳,檢起還是圓又光等俗語。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五、平橋豆腐——不冒熱氣

平橋是1700多公里長的京杭大運河線上的一個名鎮,也是明清漕運時期的一個重要節點,它位於淮安區南里運河東堤。相傳平橋豆腐出名和乾隆帝品嚐有關,1742年,乾隆帝下江南途經古鎮平橋,在當時的“平橋大營”碼頭上岸小憩,本地財主林百萬為討好皇上,特請平橋鎮上名廚胡師傅精心燴制此地豆腐款待皇上,乾隆品嚐後讚不絕口,稱道“平橋豆腐競如此鮮美可口,可稱上天下第一鮮矣。”從此,平橋豆腐美名不脛而走,相傳至今。

平橋豆腐的燴制方法為:先將精細豆腐在冷水鍋裡煮10分鐘左右,取出稍微壓去水份,再切成花生仁大小的碎丁,浸放在清水中。燴制時將雞湯或肉湯放入鍋中,加適量豬油及蔥姜(鯽魚腦、蟹黃等更好)煮沸,接著將豆腐丁和適量熟肉丁、蝦米等一起投進湯內。燒開後,用豆粉勾湯,加少許味精、麻油、胡椒粉之類調味品,即可食用。因燴豆腐是濃雞湯(肉湯),油溫又很高就不冒熱氣,很燙,不瞭解的食客,容易把嘴燙著。因而還有平橋豆腐——慢著吃、平橋豆腐——吹著吃的歇後語。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六、朱橋燴甲魚——盡吃王八肉

淮安老百姓俗稱甲魚為王八。朱橋也是一個老鎮,在淮安區南鄉,是個水產品極為豐富的地方,湖蕩溝河塘中甲魚特多,當地人吃甲魚也吃出經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鎮上朱記飯館老闆將甲魚煮熟,把甲魚肉和骨頭拆開,再將甲魚肉切成方丁,與生薑、蔥花入熱鍋油中爆炒片刻,滴入幾滴香醋和醬油,然後倒入雞湯。湯沸時,以豆粉調和均勻,盛入碗中加上攤好的雞蛋皮、胡椒粉等佐料,便可食用。沒有一塊骨頭,盡是甲魚肉,就有了盡吃王八肉的歇後語。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七、鼓樓茶饊——脆著呢

淮安人俗稱鎮淮樓為鼓樓,因為歷史上鎮淮樓上有報時的大鼓,城內外百姓起居生活都聽鎮淮樓上敲的鼓點。茶饊是淮安很有歷史和名氣的麵點,清代年間尤以鼓樓岳家麻油茶饊最負盛名。

茶饊是用小麥精白麵、芝麻、細鹽或棉白糖為料,配以麻油泡炸成茶饊。成品茶饊色澤鮮黃、細若金絲,且口感酥脆、香美。淮安茶饊曾在清宣統二年(1910年)獲南洋勸業會銅質獎章;民國19年(1930年)獲國際巴拿馬博覽會三等獎。

民間還有:坐月子不吃饊子——虧了的歇後語。茶饊有舒筋活血、滋補強體等功能。過去淮安城鄉百姓送月子禮都帶有大饊子,做月子人水煮大饊子,再加上個荷包蛋,是很補產後身子的。坐月子不吃饊子,產婦就覺得身子虧了。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八、軟脰長魚——兩頭搭

淮安盛產鱔魚(俗稱長魚),且肉質肥嫩,炒長魚、燒長魚段是淮安百姓家中最為常見的做法,而最有名的是河下宴樂飯店烹製的長魚席,全席共有108樣之多。軟脰長魚則是其中一個炒菜。

軟脰長魚選用的是活長魚,先將水燒開,滴入許些香醋,將選好的長魚倒到沸水中煮上十來分舯後撈出,放到冷水中浸泡,劃骨取肉。軟脰長魚都是用長魚脊背,因而軟嫩細長,烏光閃亮。下鍋炒時鍋熱放入豬油,投入蒜米炸油,起香時倒入長魚脊肉,加料酒、醋、青椒、紅椒等佐料,起鍋裝盤即可食用。吃時則要用湯匙脰住,故曰:“軟脰。”軟脰長魚最大特點,是筷子挾起時兩頭搭到一起,因而就有:軟脰長魚——兩頭搭。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九、青龍橋下餃子——看人兌湯

青龍橋是淮城院東街、文渠支流上的一座石橋。橋邊有一棟三層古色古香的小樓,小樓主人姓李,開著麵食館,全天候供應陽春麵、燒餅、燒賣、包子、油餅和餃子等。尤其是他家水餃最為有吃頭,從早到晚包水餃、下水餃師傅是手不停、腳不住。水餃在他家有蒸餃、兌湯餃、不兌湯餃等吃法。兌湯餃又分清湯、肉湯、雞湯兌湯。下餃子師傅收籌牌時順看下吃客,常來的他記得喜歡吃什麼湯兌的餃子,對不熟悉的便問上一聲。因而時間久了,就有青龍橋下餃子一一看人兌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因人而異。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十、下關豬頭肉——熟臉子

下關古鎮位於淮城東北角,鎮上人世代以屠宰為生,自古就是淮安城、淮陰城副食品供應地,並有“美食名鎮”之稱。下關皮肚、下關五香乾、下關五香牛肉、下關老滷豬頭肉等都非常有名氣。尤其是下關老滷豬頭肉至今還被吃客們百吃不厭,有句順口溜說:要吃豬頭肉,必到下關購。

下關烹製的豬頭肉從外觀上看起來色澤鮮明、晶瑩剔透,讓人垂涎欲滴;聞起來肉香濃郁、香味撲鼻,讓人情不自禁;吃起來綿鹹香軟、酥爛適口,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綿長。

現在雖然下關鎮拆了,但下關豬頭肉依然紅紅火火,每到傍晚上燈時,一個個滷菜攤車便出現在淮城街頭巷尾,滷菜攤上最多的是豬頭肉。大小飯館、平民百姓他稱上半斤八兩,你買上十塊二十塊錢,豬頭肉一會兒就賣光。席桌上冷盤必有豬頭肉,就成了吃客們的熟臉子了。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十一、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俗語說:白菜豆腐保平安。平常百姓家不僅常吃豆腐,酒樓烹製的大席上也常用豆腐做菜餚。小蔥拌豆腐就是常被用來做冷盤,先將豆腐在冷水鍋裡放上鹽煮上幾分鐘(也有說焯一下),用清水沖涼,整塊放到菜盤中,倒上麻油、撒上小蔥。豆腐白嫰,小蔥青翠,吃起來爽口。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十二、鹹菜燒豆腐——有鹽在先

淮安城鄉百姓到冬天都要醃白菜(俗稱鹹菜)。過日子人家常在冬春兩季用醃好的鹹菜燒豆腐,燒時就不用再放鹽,就有鹹菜燒豆腐——有鹽在先這句歇後語了。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十三、板閘燒野兔——香出半個關

板閘在原淮安城和原淮陰城夾當中,是漕運時期淮安關所在地。相傳這裡野兔特別多,進入寒冬臘月以後,獵人捕野兔,扒去兔皮,賣給飯館酒樓、平民百姓,燒前放在冷水裡浸泡去腥後,剁塊熱水焯涼水衝淨,下熱油鍋和生薑片、大蔥拌炒出香,倒水燒八成熟,投入當地產黃和蘿蔔紅燒。燒出來肉香味鮮,香出半個關。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十四、到淮不吃餃(餛飩)——等於白跑

淮安有個百年老店——震豐圓飯店,在鎮淮樓西約二百米處。該店創立的淮餃(又稱餛飩)非常有名氣,每日引來大批食客排隊等候,就為吃上一碗淮餃。

震豐圓餛飩餡是用厚刀背將精豬肉剁成肉醬,加入適量的蔥、蒜、姜、雞蛋和水攪拌後,剔去筋筋絆絆,再加以麻油、味精、白糖、竹筍等配料,繼續摻水攪拌,直到形成粘狀的肉糊為止,且必須現攉現用。這種肉餡包成的餛飩,具有“香、鮮、嫩”的特點。淮餃(餛飩)分“湯餃”、“熗餃”、“火餃”、“炒米餛飩”吃法。湯餃下鍋煮熟後,盛到以醬抽、豬油、胡椒為佐料的豬皮骨湯內,吃到口中皮薄餡鮮,爽口味香。加上粆米就成粆米湯餃,又有了炒米香酥的味美。熗餃是在煮熟後則用重麻油、胡椒調拌,不放湯汁,香噴噴、油光光,吃時細加咀嚼,餘味不絕。火餃是用熱油速炸成,餃黃味香,皮脆餡嫩。無論那種吃法都非常好吃,別具風味。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十五、魚上桌——沒菜了(或菜齊了)

在淮安無論是在大酒樓,還是在街邊小飯店,或是在家辦酒席,吃喝到末了總會見服務人員端上一盤魚,並喊“魚上桌了”,其意思是告訴吃客沒菜了或菜齊了。

厲害了! 淮安美食歇後語!

在淮安民間還有:賣湯圓跌跟頭——滾蛋。賣豆腐跌跟頭——傾家蕩產。蘿蔔乾子下酒——乾兒脆。吃山芋——窮髮火等等淮安飲食歇後語。細品淮安菜,賞讀這些來自民間的歇後語,就知道淮安歷史文化有多深厚。

作者簡介:徐懷庚,淮安織布廠退休工人,退伍軍人,中共黨員,曾在巜人民日報》、巜工人日報》、巜淮安日報》、《淮海晚報》等多家報刊發表評論、通訊、散文上百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