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每天送膠東一個多大明湖水

■項目點擊 保駕護航膠東半島經濟發展

歷時兩度春秋,跨越三市七縣,綿延百餘公里,惠澤兩千萬人口……黃水東調工程進一步優化膠東半島地區水資源配置。

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自東營市境內的曹店、麻灣引黃口取水,經廣南水庫、加壓泵站入輸水管道至濰北第二平原水庫。二期工程由濰北第二平原水庫輸水至引黃濟青宋莊分水閘,以下利用引黃濟青工程和膠東調水工程相機向青島、煙臺、威海三市供水;同時一併建設濟青濟峽連通工程向峽山水庫及濰坊南部供水,並結合青島市供水體系建設,將輸水管道東延至青島境內,與青島供水管網相接,真正實現向濰坊南部和青島、煙臺、威海地區輸水。(□記者 方壘 整理)

□ 本報記者 方壘

本報通訊員 肖光

11月26日,在位於濰坊濱海區的黃水東調工程濰北第二平原水庫加壓泵站,泵站機組馬力全開,以每秒12立方米的速度不間斷作業,正將黃河水通過管道調往昌邑市宋莊分水閘,注入引黃濟青乾渠,實現向煙臺、威海輸水。這項惠及兩千萬人口的工程,也在這一天迎來了二期工程通水驗收,為工程竣工驗收奠定基礎。

“如果沒有黃水東調的水,今年威海的生產生活將受到嚴重影響。”威海市水利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劉建國告訴記者,由於缺少有效降雨,今年汛後威海用水嚴重告急,目前市區用水幾乎全部來自於黃水東調。截至11月25日,已調水1466萬立方米。

近年來,我省沿海地區降水量大幅減少,青島、煙臺、濰坊、威海4市城鄉供水持續告急,調引客水能力的嚴重不足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統籌解決膠東4市供水緊張局面,我省決定實施黃水東調。工程由水發集團黃水東調工程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是省內首例由企業獨立運行操作、政府性工程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

“工程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之多,工程規模難度之大,工期之短,在山東水利史上均屬空前。”水發集團黃水東調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蘆永強介紹,工程全線總投資65.03億元,新建入庫泵站1座,引黃泵站1座,加壓泵站、入沉沙池泵站各2座,新建地下輸水管道100餘公里,設計流量15立方米每秒,每天的供水量可達129萬立方米,年供水量3.15億立方米,相當於每天把一個多大明湖的水送到膠東地區。

不同於我省其他調水工程,黃水東調採取全線管道輸水。管道工程需要穿越小清河蓄水區、濰日高速、白浪河蓄水區、榮烏高速、S222省道、利民河、濰北農場等,

還要在引黃濟青乾渠左岸與夾溝河交叉佈置、交錯前行,在引黃濟青穿濰河倒虹下游170米穿越濰河,作業條件之難,施工技術之複雜,國內罕見。其中,“白浪河頂管工程”更是一舉創造了山東省水利工程建設史上頂進鋼管口徑最大、一次性頂進距離最長、技術要求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等多項紀錄。“面對種種複雜不可控因素,白浪河頂管曾經創造過一天27米的頂進速度,如此大口徑頂管速度在全國屬於頂尖水平,受到了上海頂管專家的一致讚賞。”黃水東調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申勇說。

“雖然困難重重,但軍令如山。”申勇告訴記者,為確保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此項重大工程,各參建單位充分挖掘潛力,採取10天計劃、掛圖作戰等方法,確保目標節點的順利實施。一期工程自2017年3月份開工,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達到通水條件,二期工程歷經8個月,達到了科學工期的最快速度。

今年7月1日,黃水東調二期工程正式開泵調試通水;8月26日,黃水東調工程正式啟動應急調水。根據省水利廳調水安排,此次應急調水計劃於2019年底之前向青島、煙臺、威海調水超過1億立方米,平均每日調水100萬立方米以上。截至11月26日18時,已輸水至膠東地區9334萬立方米,對保障膠東地區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安全,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發揮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