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怎麼吃才健康?醫生口中的“清淡飲食”到底是什麼?

怎麼吃才健康?醫生口中的“清淡飲食”到底是什麼?

腸胃不好?手術過後?大病初癒?你問醫生吃飯要注意什麼,大家總會聽到四個字“清淡飲食”。到底什麼樣才是清淡飲食呢?是不是滴油不沾,不吃肉、蛋、奶,只吃清菜就算清淡飲食了?其實人們對清淡飲食存在著不少的誤區,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如何才是真正的清淡飲食。

一、什麼是清淡飲食?

“清淡飲食”是建立在食物多樣化的基礎上,合理搭配營養,將動物性食物、食用油和鹽限制在合理範圍內,避免過多地使用辛辣調味品。清淡飲食的一個標準是:少油、少糖、少鹽、忌重口味,以及正確的烹飪方式。從營養學角度上說,清淡飲食最能體現食物的原汁原味,也是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營養成分的一種飲食方式,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大有脾益。因此,清淡飲食≠不吃肉≠只吃青菜,只是建議不吃過於油膩、甜膩,以及味道過重的食物,若是用大量食用油炒,即使是青菜也不算清淡的飲食。

二、 為什麼要清淡飲食?

清淡飲食是相對於“肥甘厚味”而言,所謂肥甘厚味,就是中醫所說的膏粱厚味,一般是指非常油膩、甜膩的精細食物或者味道濃厚的食物。這類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肥胖等不良影響;而且過食油膩食物,還會減弱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影響對營養的正常吸收。

清淡飲食的特點是儘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味道清淡平和,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科學的清淡飲食方式有助於保持健康,適用於絕大多數人,尤其適合老人、小孩及口味清淡的人群,特別是高血脂、肥胖、胃腸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三、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清淡飲食?

清淡飲食的標準是:少油、少糖、少鹽、忌重口味,以及正確的烹飪方式。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清淡飲食?營養專家總結了以下五個原則。

1、選擇正確的烹飪方式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單從烹飪方式上講就有:炒、爆、熘、炸、烹、煎、燒、燜、煨、焗、扒、燴、烤、燻、氽、燉、熬、煮、蒸、涮等等。雖說不同的烹煮方式可以令到美食更加多樣化,但是諸如炸、煎、烤、燻等烹飪方式製作出來的食物往往是不健康的,存在多油、多鹽、口味重等不符合清淡飲食的方面。為了做到清淡飲食,我們最好還是選擇清蒸、白煮、涼拌等烹飪方式,這些烹飪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營養,從而減輕脾胃負擔,利於身體健康。

2、均衡膳食

膳食必須符合個體生長髮育和生理狀況等特點,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含量適當,全面滿足身體需要,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促進生長髮育和健康,這種膳食稱為“均衡膳食”。我們知道食物可分兩類,一類是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魚、禽、蛋、奶及其奶製品;另一類是植物性食物,包括穀類、薯類、蔬菜、水果、豆類及其製品,食糖類和菌藻類。 不同種類食物的營養素不同:動物性食物、豆類含優質蛋白質;蔬菜、水果含維生素、礦物鹽及微量元素;穀類、薯類和糖類含碳水化合物;食用油含脂肪;肝、奶、蛋含維生素A;肝、瘦肉和動物血含鐵。美國農業部指南建議每天所需穀類、麵包、蔬菜、水果的量大大增加,而奶製品及肉類的需求量則大為減少。

3、少油、少鹽、少糖

建議每人每天烹調油攝入量不超過25克或30克;成人每日攝入鹽量應不超過6克;成年人和兒童每天的糖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過25克。

少油少鹽少糖,並不是說要做到滴油、粒鹽不沾、分糖不食,而是儘量控制其攝入量。用油少量多種,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精煉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可以經常換著吃。日常炒菜時,可以在菜餚快出鍋時再加鹽,既保證味道又減少食鹽用量;除鹽之外,味精、雞精等增鮮產品,以及醬油、豆醬等所有鹹味調味品也都含有大量鈉,應少吃;做飯過程中添加了味精、醬油等調味品,就儘量不用放鹽了。少喝甜的飲料,少吃甜的食物,少攝入糖分,特別是儘量少喝含糖飲料,因為這樣會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身體就攝入超過50克的糖了。

為了做到少油少鹽少糖,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多樣的調味品,例如常見的醋、檸檬汁、番茄汁等等,而且在烹煮時也能利用一些特殊香味的食物做搭配,例如香菜、香菇、芹菜等等。

4、忌重口味

重口味大致分為辛辣類,以及油膩類。過食辛辣類,會刺激消化系統,傷害脾胃。過食油膩類,則會增加脾胃消化負擔,增加過多脂肪,而這些過於厚膩的東西如果沒有辦法及時排解出去,輕者讓人肥胖,重者會引發三高、脂肪肝等疾病。

5、儘量少外出就餐

很多餐館為了吸引顧客,經常靠多油多鹽增加香味,“麻辣鮮香”往往意味著更多的油和鹽,研究顯示,在餐館就餐通常要比在家烹飪多攝入近一半的油和鹽。其實自己煮的東西才是最健康的,因此,我們應儘量減少外出就餐或點外賣!如果在外就餐或點外賣,應主動要求少放鹽或儘量選擇低鹽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