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火星情報局

《十萬個為什麼之遨遊宇宙》

系列內容由“科學維他命”獨家原創,用語言、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帶你認識地球,瞭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幾分鐘有趣有料的知識,幫你成為科學小達人。

M

火星情報局

關鍵詞1:火星探測器

關鍵詞2:為什麼要造火星車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登上火星路途艱難,要想知道更多“情報”就需要探測器親臨火星進行考察。

自從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開了先河之後,人類已發射火星探測器好幾十個探測器或與之有關的探測器,其中有的只是從火星近旁一掠而過,例如美國在60年代發射的“水手4號”是直接環繞火星轉了一圈;“水手9號”環繞軌道轉了一圈成為了火星的人造衛星;有的直接著陸到火星表面,例如1976年“海盜1號“和“海盜2號”這兩架探測器各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軌道器發回了圖像,著陸器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降落,傳回了圖像以及對土壤和大氣的分析結果。


火星情報局

但是這些探測器並不能在火星表面自由活動,探測範圍有限,於是人們又製造了火星車,火星車可以在火星上自動行駛,大大拓展了科學考察範圍。

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自動行駛,對地質結構、隕石坑和環境等進行探索,尋找更多有價值的“情報”。派一輛火星車在火星上那些龐大的峽谷中前進幾千米,它也許能從厚達數十米的火星地層中採集樣品。那裡一系列岩層記錄著火星的地質史上,它們是瞭解火星曆史演變過程的重要線索。迄今為止,已有4輛火星車登上火星:1997年發射了可以自由運動的“索傑納號”火星車,他們在一片古老的漫灘上降落,併發回了圖像以及對土壤的樣本的分析結果。

2004年“機遇號”開始對火星進行探測,它有6個大輪,每個輪子都有自己的馬達,它是一個太陽能的動力車。2018年5月底“機遇號”遇到了強烈的沙塵暴,沙塵把太陽都遮擋住了,沒有太陽能的“機遇號”信號由此中斷。


火星情報局


2019年2月13日失聯多時的“機遇號”探測器被宣佈任務圓滿結束。在這15年中“機遇號”發現了第一顆隕石,更是人類探測器在另一個星球首次發現鐵隕石;在含黏土岩石中發現了非酸性水存在的證據,火星科學家推斷,這裡曾經存在過液態水,也是古微生物最適合生存的地方,很可能也是火星生命的搖籃。

“機遇號”挺過了火星上無數次的沙塵暴,能生存下來已經是萬幸。到目前為止它是帶回來“情報”最多的,總共傳回21萬張照片,給人們留下寶貴的財富。激勵著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創造出像“機遇號”一樣的堅強火星車。

火星情報局


每隔兩年多火星運行到距離地球最近,我國的探測器將會在下個契機2020年發射 ,這樣儘可能縮短到達火星的日程,節約時間,也節省燃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