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提起哈瓦那,作为一首都,并不以其现代化的成就而著称,但作为一座历史名城,一座旅游城市,他的亮点就太多了,景点丰富,个性鲜明,绝不输给世界任何一座其他城市。

一、 破旧而美丽的建筑

我们去哈瓦那也未做特别的攻略,只是从网上查到了几个地标建筑,如带有灯塔的城堡,大教堂等,当你到了哈瓦那后,情况出乎意料,这里没有你能看得懂的交通图,也很难有人真的听懂了你想去的地方,手机导航就不用提了,这里没有网络,我们房东家条件算最好的,有台电脑,夫瑞克告诉我们,只能上古巴的内部网,内容也不多,根本上不国际互联网,你要去咖啡吧蹭wifi那就真的是想多了,我们在古巴一个多星期真的是“与世隔绝”。这样也不妨碍我们的观光,我们在哈瓦那老城区的三天时间里,漫无目标,穿大街,过小巷,走到那算那,有的地方可能前后到过两三次,但这没关系,这里的街道两边的建筑独具风格,每换一条街,或每换一个视角,你都会发现这些建筑物处处流露出古典的优美,异国的情调,使你有还想继续往前去看看的冲动。

这里的街道布局很整齐,东西南北切割成豆腐状,街道较窄,小车勉强能会车,地面有砖块铺的,也有水泥铺的,街的两边有一米左右的人行道,高出街面约三十公分,用条形麻石铺成,下面应该是下水道,房屋多为三层结构,两层与四层的也不少见,大门为两扇开合,高得出奇,应该高过三米,上面还有一副采光的玻璃窗,使门更显高大,门坎也很厚实,有木的,也有麻石的,每户都有一个长长的阳台,有铁艺的,也有石料的。

尽管语言不通,但安全没问题,这里白天有警察执勤,晚上的密度更大,人们十分友善,会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你,这里的人穿戴也很随意,很休闲,一般上身男士一件T恤,女士一件背心,再加上一条短裤,一双拖鞋就好了,路人也从容淡定,没有其他大城市那种行色匆匆的景象,一些载客的三轮摩托,马车等车主为了招揽生意,隔很远就会和你打招呼:“China、China”。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头的警察)

古巴尽管物质匮乏,但这里的学生穿戴整洁,活泼大方,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古巴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他的识字率在世界上都是靠前的,他们是古巴的未来,真希望这些可爱的孩子尽早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头的学生)

由于古巴为了发展经济,容许一部分私营经济发展,街头可以看到一些私人的铺面,卖些简单的日用品,旅游纪念品,也可以看到少许流动的商贩,卖些瓜果蔬菜。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头的商贩)

古巴也许对外开放不久,向外学的东西可能还不到位,一天逛街有点饿了,来到一家餐饮店,别的食品不熟悉,怕不合口味,就点了一个汉堡,他们说只有鸡肉的,我点了点头,他们开始忙乎起来,很殷勤的端了上来,天呀!原来他们说的汉堡是这样,鸡肉不是包面粉炸的,炸薯条是被油煎干了的红薯条,面包用煮的红豆替代,蔬菜是三片西红柿,我真不知道是吃还是不吃,还说了声谢谢,谢天谢地,如果我要是叫了披萨,那会做成什么样子!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鸡肉汉堡)

我们误打误撞,在一条小街上碰到了“五分钱酒吧”店,这是一很有名的景点,当年这家店是一家咖啡馆,因为大文豪海明威经常到此来喝咖啡,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这家咖啡店的名气也水涨船高,高到全世界都能看到他,凡到哈瓦那来的游客,基本上都要到此来打卡报到,我喜欢钓鱼,自然对《老人与海》情有独钟,看过两遍,此咖啡店现在是一个酒吧,里面的客人满满的,外面还有人在等,我们语言又不通,如果真五分钱能喝到酒,我宁愿再等等,但不知游戏规则,怕被套路,只好进去看了一下热闹,感受一下气氛,柜台前挤了一圈人,玻璃杯里兑成各种颜色的酒精饮料,反正看不懂,出来在外面拍个照,也想沾点大师文气,又没带笔,不然在外墙上写个到此一游也还不错,在这里是容许的,外墙上留名是这个酒吧的一大特色。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五分钱酒吧)

我们也逛了当地的一些商店,远渡重洋而来,总想带点纪念品回去,这里还没有成规模的大型超市,不过我们对此并不在意,更喜欢到小店去淘宝,我们在一家店了看中了一对红珊瑚耳环,品相还可以,标价67美金,有一对球形的,直径在两公分以上,上面有条裂缝,我们想借此还点价,叫来了经理,说出理由,被经理拒绝,原来这是一家国营店,不能讨价还价,买不买随你,我们最后拿了一对原生态的做个纪念。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红珊瑚耳环)

购物古巴不是天堂,但从城市建筑来说,哈瓦那其实就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是一座开放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航行最先登上了巴哈马群岛,仅半个月后就登上了古巴,从此古巴就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由于古巴地理位置独特,特别是哈瓦那海港的天然优势,成了拉美与欧美贸易的集散地和转运地,殖民者的财富在这里集聚了500年,同时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在这里也沉淀了500年,哈瓦那的建筑印证了西方的一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的美丽也不会因其暂时的破旧而失去光彩。尽管各种原因,古巴的经济不尽人意,六七十年来很少有财力维护当年殖民地时期的古老建筑,很多建筑的墙面已斑驳生苔,不少建筑的门窗损害或缺失,更有甚者岌岌可危,但好在没有实施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工作,没有出现人为的破坏,二战基本没古巴的什么事,也免于了炮火摧残,整座古老的城池保存还算完整,能从这些破旧而美丽的建筑上想象出这座城市当年的辉煌。目前老城区能够称得上文物级别的建筑就有900余幢,他们渴求维护,真是百废待兴,希望不久的将来古巴能够重振经济,拯救文物,再现辉煌。

我作为一个普通游客,不懂建筑艺术,不能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只是走马观花,还能记起几个地标性建筑:

1、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是哈瓦那最有标志意义的建筑物。初建于1925年,设计参照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花了3年多时,于1929落成。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国会大夏)

国会大夏前广场宽阔整洁,有绿树草坪,当时正在装修,外墙用围栏即安全网隔离,谢绝参观,国会大夏才开始修整,可见后面的其他建筑的修复任重道远,例如就在大夏边的一栋民宅,看上去维护的需求是多么的迫切。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墙面斑驳的建筑)

2、哈瓦那大教堂

哈瓦那大教堂建于1748 -1777年,有两个不对称钟楼,正面有大量精致、复杂的雕刻装饰,教堂内部有不少艺术品,包括油画和雕塑。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大教堂)

教堂前面有一个广场,游客多会在广场游览、休息,喝杯咖啡和留影。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大教堂广场)

西班牙航海探险家哥伦布,是他发现了新大陆,也是他最先来到古巴,给美洲的土居民带来了几乎灭绝的灾难,由于他一生以发现美洲为荣,遗嘱希望死后葬于美国,由于美国当时还没有与其身份般配的大教堂,几经周折,于1795年西班牙人才将他的遗体存放在哈瓦那大教堂,这时离哥伦布去世以近300年,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在北美的战争开始,遗体才被迁回西班牙,也就是说,哥伦布的遗体在哈瓦那大教堂存放了约100年,也许是命运使然,哥伦布生死都与古巴联系在一起。

3、普拉多大道

普拉多大道建于1772年,开通后立刻成为哈瓦那城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1920年代,重新设计改建,为大道沿线增加了铜狮子塑像和大理石长凳等,这些都一直保留下来,直到今天。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普拉多大道

普拉多大道也是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分界线,大道的西边是新城区,新修建了不少高楼大夏,而东边是老城区,老城区的建筑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古巴人民,或者是世界建筑史的幸事。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示意图-普拉多大道成了新老城区的分界线)

4、国家美术博物馆

到一座城市旅游,去看一下博物馆性价比应该是最高的,我们去了哈瓦那国家艺术博物馆,该馆建于1959年,分古巴馆和欧洲馆,展品有从17世纪到现在的古巴艺术和欧洲艺术,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绘画,版画和雕塑,博物馆入口处独特的大理石雕塑也是艺术展品的一员。美术馆的藏品慢慢遗忘,但有一件小事却总是记忆犹新,美术馆本身没问题,只是洗手间的设施有点不解,用完后没有水洗手,洗手盆边放了一瓶大可乐瓶装的水,用来洗手,如此简单,博物馆如此,足见古巴的公共卫生设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古巴人也许对艺术有一种天生爱好,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画廊,他们尽管并不富裕,还是在执着地握紧手中的画笔,大家都没多余的钱,他们也知道不会有人来买他们的作品,在大街上的围墙上,或楼房的墙壁上,随时都能看到大面积的涂鸦,也能见到街头艺人,他们在默默地画着,期待有一天他们的成果被市场接受。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街头艺人-正在作画)

5、莫罗城堡

莫罗城堡建于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防止海盗袭击和威胁,城堡是毁后重建的,保留了17世纪的原风格。只是灯塔变化较大,几次重建中,最后在19世纪中期用一块由坚固的石头建造的新灯塔取代了原样,今天,灯塔仍然闪耀,堡垒向游客开放,他是哈瓦那的标志性景点。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莫罗城堡)

其实,我们经常看的有关海盗的小说和电影,例如《金银岛》、《加勒比海盗》等,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致力发展南美的殖民地,在南美运载了大量的黄金、烟草等物资回国,这也引来了成群的海盗铤而走险,这个城堡当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对付海盗的。

6、卡斯蒂略城堡

卡斯蒂略城堡建于1589年至1610年间,为期21年,位于哈瓦那港口的西部边缘,与莫罗城堡遥相呼应,战略地位突出,在战时能阻止敌方船只进入港口,马克西莫·戈麦斯将军的骑马雕像。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卡斯蒂略)城堡

其实,哈瓦那著名的景点还很多,他地方不大,多数步行都能到达,并且景点也很集中,多数免门票,即使收费也不贵,有机会的话,还是值得一游的。

二、多情的海滨大道

大凡临海或临江建起来的城市,都会有一条临水的大道,可以观光和防洪,只是名称的不同罢了,哈瓦那就有这么一条“海滨大道”,见前面的示意图,他在哈瓦那城的北边沿圣拉萨罗湾直至哈瓦那港的西岸,这里是一个看海与看港的好地方,还没有见过哪个城市居住区离海这样近,整个城市沿海而建,步行几分到一刻之内,就能来到这里看日落余晖,谈情说爱,钓鱼摸虾,我们每天晚饭后都会去那里走一走,古巴天气炎热,可到了黄昏,阵阵海风徐徐而来,顿感清凉惬意,海滨大道上靠岸边有一道子堤,应是防海浪而用,可成了天然的石凳,旁晚后会有年轻的男男女女陆续而来,并肩而坐,打发美好的时光。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黄昏后的海滨大道)

记得一天夫瑞克匆匆下楼,他妈说他在谈爱,我问为什么不请女孩上来,我们也想看看他的对象,他妈解释说,这里谈爱一般不在家里,多数到女孩家的门坎上,难怪哈瓦那的门坎做得又高又厚,原来还有给年轻人幽会,给老年人歇脚的功能,那么海滨大道更像一张永远坐不满的长凳,供年轻人幽会交流。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夜色中的海滨大道)

海滨大道外面就是海滩,也是一个天然的钓场,有很多人在沿线垂钓,我们在堤上一边享受着海风,一边看人们钓鱼。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在海边钓鱼)

他们能利用各种简易的钓具上鱼,有的就是直接将线绕在矿泉水瓶上,有的用竹竿自制等,最多的当然是海竿和手竿,渔获还很可观,不一会就能看到他们上鱼,大小品种各不相同,真的为他们有所收获而高兴。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在海边钓鱼)

常言道,上帝关掉一扇门,会开启一扇窗,他们的肉食供应紧张,倒是古巴的海洋并不吝啬,提供了充足的鱼类,可以弥补食品的不足。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海滨大道边的钓鱼者)

三、满街的老爷车

哈瓦那的交通比较落后,观光有马车,近距离的就是我们俗称的“啪啪啪”摩托车,黄色,像个鸡蛋壳,再就是出租车了,出租车多为一些老爷车,一般不打表,上车前谈好价,公交车不多并很陈旧。要说起老爷车,还真是一道别处看不到的风景线,这些老爷车看上十分华丽,红的、绿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都有,十分漂亮,要是不开动,你还以为是价值不菲的豪车,但只要他的发动机一启动,远点听上去,真相低空的飞机轰鸣,要是从你身边经过,还以为坦克来了,我敢打赌,这些车的油耗每十升能跑20公里就谢天谢地了,他们多产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总计有数万辆,包括旁蒂克、普利茅斯、道奇和雪佛兰等品牌等,也有些前苏联生产的拉达, 其中一些较为“拉风”的车型用于旅游景点载客观光或婚礼等特殊场合租用,更多的则被用作出租车或供普通家用。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头的老爷车)

古巴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1959年前,古巴的汽车主要从美国进口,两国1961年断绝外交关系,次年美国又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自那时起,古巴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汽车,接下来半个世纪里,美国老爷再也无法获得配件,古巴先后进口阿根廷产的标致,捷克的斯柯达、前苏联的拉达,这些美式老爷车通过获取的别国车型的配件,通过移花接木,经过反复修理改造,沿用至今,哈瓦那城内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厂,我看过几个工厂作坊,就一些简单的车床和钻床,工作人员就如我们以前所称的“钳工”,主要技术应该就是如何修理和改装老爷车,古巴是限制私人购买汽车的,所以已有的车也就靠维修来延续生命,。

我们只是看热闹,根本叫不出名字,这里引用老爷车杂志的话说:“我们知道古巴有1957年产雪佛兰敞篷车、拥有鸥翼式车门的梅赛德斯奔驰300SL轿车以及1954年产别克‘云雀’敞篷车——都是不论车况怎样、需要花多少钱修复都值得买下来的车型” 足见古巴的老爷车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头的老爷出租车)

其实古巴有玩汽车的情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前,古巴人均拥有汽车在拉美是排在第一的,就是在美国禁运后的198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3000美元,远超拉美其他国家,直到前苏联解体,他的经济再没能复苏,所以一方面拥有个大量的汽车,另一方面受财力所限,无法更新换代,这就导致了满街都是老爷车的现状,如果没有这些老爷车,哈瓦那还真少了道旅游风景线。

四、名不副实的华人街

其实,多数国家的首都都会有一片华人生活和做生意的区域,通常称作“中国城”,“华人街”,我们也到了古巴的华人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写有“华人街”的石柱牌坊还是高高的矗立在那里,十分醒目,只是街道两边的建筑早已破败,也没有看到一家华人开的店铺,甚至没有访到一户华人人家,其实哈瓦那的华人街名存实亡。

古巴游记(二) 个性鲜明的哈瓦那

(华人街)

华人最早是1847年,作为合约劳工开始被带到古巴,参与当地甘蔗种植园的劳作,合约劳工与非洲奴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与庄园主签有八年合同,到期才有人生自由,而后者则是终身为奴。华工在古巴与非洲奴隶们一起劳作,在完成八年的合约后,大部分人因经济能力不足而不得不留在了古巴。哈瓦那的华人街,是拉丁美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唐人街之一,在19世纪后期,也有五千移民从美国来到古巴,以逃避针对美国华人的反华运动,在20世纪初的鼎盛时期,古巴华人数一度高达十几万。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进行国有化,华人的财产被没收,大量经营生意的华侨华人离开了古巴,留下的也很少能继承其财产,中国城逐渐衰败,即使目前如此破落的街道和房屋,其产权也早已不属华人,令人伤感不已。

下一篇《巴拉德罗之旅》,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