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提起哈瓦那,作為一首都,並不以其現代化的成就而著稱,但作為一座歷史名城,一座旅遊城市,他的亮點就太多了,景點豐富,個性鮮明,絕不輸給世界任何一座其他城市。

一、 破舊而美麗的建築

我們去哈瓦那也未做特別的攻略,只是從網上查到了幾個地標建築,如帶有燈塔的城堡,大教堂等,當你到了哈瓦那後,情況出乎意料,這裡沒有你能看得懂的交通圖,也很難有人真的聽懂了你想去的地方,手機導航就不用提了,這裡沒有網絡,我們房東家條件算最好的,有臺電腦,夫瑞克告訴我們,只能上古巴的內部網,內容也不多,根本上不國際互聯網,你要去咖啡吧蹭wifi那就真的是想多了,我們在古巴一個多星期真的是“與世隔絕”。這樣也不妨礙我們的觀光,我們在哈瓦那老城區的三天時間裡,漫無目標,穿大街,過小巷,走到那算那,有的地方可能前後到過兩三次,但這沒關係,這裡的街道兩邊的建築獨具風格,每換一條街,或每換一個視角,你都會發現這些建築物處處流露出古典的優美,異國的情調,使你有還想繼續往前去看看的衝動。

這裡的街道佈局很整齊,東西南北切割成豆腐狀,街道較窄,小車勉強能會車,地面有磚塊鋪的,也有水泥鋪的,街的兩邊有一米左右的人行道,高出街面約三十公分,用條形麻石鋪成,下面應該是下水道,房屋多為三層結構,兩層與四層的也不少見,大門為兩扇開合,高得出奇,應該高過三米,上面還有一副採光的玻璃窗,使門更顯高大,門坎也很厚實,有木的,也有麻石的,每戶都有一個長長的陽臺,有鐵藝的,也有石料的。

儘管語言不通,但安全沒問題,這裡白天有警察執勤,晚上的密度更大,人們十分友善,會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你,這裡的人穿戴也很隨意,很休閒,一般上身男士一件T恤,女士一件背心,再加上一條短褲,一雙拖鞋就好了,路人也從容淡定,沒有其他大城市那種行色匆匆的景象,一些載客的三輪摩托,馬車等車主為了招攬生意,隔很遠就會和你打招呼:“China、China”。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頭的警察)

古巴儘管物質匱乏,但這裡的學生穿戴整潔,活潑大方,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古巴很早就實行了義務教育制度,他的識字率在世界上都是靠前的,他們是古巴的未來,真希望這些可愛的孩子儘早擺脫貧困,過上富足的生活。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頭的學生)

由於古巴為了發展經濟,容許一部分私營經濟發展,街頭可以看到一些私人的鋪面,賣些簡單的日用品,旅遊紀念品,也可以看到少許流動的商販,賣些瓜果蔬菜。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頭的商販)

古巴也許對外開放不久,向外學的東西可能還不到位,一天逛街有點餓了,來到一家餐飲店,別的食品不熟悉,怕不合口味,就點了一個漢堡,他們說只有雞肉的,我點了點頭,他們開始忙乎起來,很殷勤的端了上來,天呀!原來他們說的漢堡是這樣,雞肉不是包麵粉炸的,炸薯條是被油煎幹了的紅薯條,麵包用煮的紅豆替代,蔬菜是三片西紅柿,我真不知道是吃還是不吃,還說了聲謝謝,謝天謝地,如果我要是叫了披薩,那會做成什麼樣子!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雞肉漢堡)

我們誤打誤撞,在一條小街上碰到了“五分錢酒吧”店,這是一很有名的景點,當年這家店是一家咖啡館,因為大文豪海明威經常到此來喝咖啡,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此,這家咖啡店的名氣也水漲船高,高到全世界都能看到他,凡到哈瓦那來的遊客,基本上都要到此來打卡報到,我喜歡釣魚,自然對《老人與海》情有獨鍾,看過兩遍,此咖啡店現在是一個酒吧,裡面的客人滿滿的,外面還有人在等,我們語言又不通,如果真五分錢能喝到酒,我寧願再等等,但不知遊戲規則,怕被套路,只好進去看了一下熱鬧,感受一下氣氛,櫃檯前擠了一圈人,玻璃杯裡兌成各種顏色的酒精飲料,反正看不懂,出來在外面拍個照,也想沾點大師文氣,又沒帶筆,不然在外牆上寫個到此一遊也還不錯,在這裡是容許的,外牆上留名是這個酒吧的一大特色。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五分錢酒吧)

我們也逛了當地的一些商店,遠渡重洋而來,總想帶點紀念品回去,這裡還沒有成規模的大型超市,不過我們對此並不在意,更喜歡到小店去淘寶,我們在一家店了看中了一對紅珊瑚耳環,品相還可以,標價67美金,有一對球形的,直徑在兩公分以上,上面有條裂縫,我們想借此還點價,叫來了經理,說出理由,被經理拒絕,原來這是一家國營店,不能討價還價,買不買隨你,我們最後拿了一對原生態的做個紀念。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紅珊瑚耳環)

購物古巴不是天堂,但從城市建築來說,哈瓦那其實就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是一座開放的建築藝術博物館。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航行最先登上了巴哈馬群島,僅半個月後就登上了古巴,從此古巴就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由於古巴地理位置獨特,特別是哈瓦那海港的天然優勢,成了拉美與歐美貿易的集散地和轉運地,殖民者的財富在這裡集聚了500年,同時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築在這裡也沉澱了500年,哈瓦那的建築印證了西方的一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的美麗也不會因其暫時的破舊而失去光彩。儘管各種原因,古巴的經濟不盡人意,六七十年來很少有財力維護當年殖民地時期的古老建築,很多建築的牆面已斑駁生苔,不少建築的門窗損害或缺失,更有甚者岌岌可危,但好在沒有實施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工作,沒有出現人為的破壞,二戰基本沒古巴的什麼事,也免於了炮火摧殘,整座古老的城池保存還算完整,能從這些破舊而美麗的建築上想象出這座城市當年的輝煌。目前老城區能夠稱得上文物級別的建築就有900餘幢,他們渴求維護,真是百廢待興,希望不久的將來古巴能夠重振經濟,拯救文物,再現輝煌。

我作為一個普通遊客,不懂建築藝術,不能用專業的術語來描述,只是走馬觀花,還能記起幾個地標性建築:

1、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是哈瓦那最有標誌意義的建築物。初建於1925年,設計參照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花了3年多時,於1929落成。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國會大夏)

國會大夏前廣場寬闊整潔,有綠樹草坪,當時正在裝修,外牆用圍欄即安全網隔離,謝絕參觀,國會大夏才開始修整,可見後面的其他建築的修復任重道遠,例如就在大夏邊的一棟民宅,看上去維護的需求是多麼的迫切。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牆面斑駁的建築)

2、哈瓦那大教堂

哈瓦那大教堂建於1748 -1777年,有兩個不對稱鐘樓,正面有大量精緻、複雜的雕刻裝飾,教堂內部有不少藝術品,包括油畫和雕塑。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大教堂)

教堂前面有一個廣場,遊客多會在廣場遊覽、休息,喝杯咖啡和留影。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大教堂廣場)

西班牙航海探險家哥倫布,是他發現了新大陸,也是他最先來到古巴,給美洲的土居民帶來了幾乎滅絕的災難,由於他一生以發現美洲為榮,遺囑希望死後葬於美國,由於美國當時還沒有與其身份般配的大教堂,幾經周折,於1795年西班牙人才將他的遺體存放在哈瓦那大教堂,這時離哥倫布去世以近300年,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在北美的戰爭開始,遺體才被遷回西班牙,也就是說,哥倫布的遺體在哈瓦那大教堂存放了約100年,也許是命運使然,哥倫布生死都與古巴聯繫在一起。

3、普拉多大道

普拉多大道建於1772年,開通後立刻成為哈瓦那城裡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1920年代,重新設計改建,為大道沿線增加了銅獅子塑像和大理石長凳等,這些都一直保留下來,直到今天。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普拉多大道

普拉多大道也是老城區與新城區的分界線,大道的西邊是新城區,新修建了不少高樓大夏,而東邊是老城區,老城區的建築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這也是古巴人民,或者是世界建築史的幸事。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示意圖-普拉多大道成了新老城區的分界線)

4、國家美術博物館

到一座城市旅遊,去看一下博物館性價比應該是最高的,我們去了哈瓦那國家藝術博物館,該館建於1959年,分古巴館和歐洲館,展品有從17世紀到現在的古巴藝術和歐洲藝術,在這裡,您可以欣賞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繪畫,版畫和雕塑,博物館入口處獨特的大理石雕塑也是藝術展品的一員。美術館的藏品慢慢遺忘,但有一件小事卻總是記憶猶新,美術館本身沒問題,只是洗手間的設施有點不解,用完後沒有水洗手,洗手盆邊放了一瓶大可樂瓶裝的水,用來洗手,如此簡單,博物館如此,足見古巴的公共衛生設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古巴人也許對藝術有一種天生愛好,我們看到了很多的畫廊,他們儘管並不富裕,還是在執著地握緊手中的畫筆,大家都沒多餘的錢,他們也知道不會有人來買他們的作品,在大街上的圍牆上,或樓房的牆壁上,隨時都能看到大面積的塗鴉,也能見到街頭藝人,他們在默默地畫著,期待有一天他們的成果被市場接受。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街頭藝人-正在作畫)

5、莫羅城堡

莫羅城堡建於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以防止海盜襲擊和威脅,城堡是毀後重建的,保留了17世紀的原風格。只是燈塔變化較大,幾次重建中,最後在19世紀中期用一塊由堅固的石頭建造的新燈塔取代了原樣,今天,燈塔仍然閃耀,堡壘向遊客開放,他是哈瓦那的標誌性景點。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莫羅城堡)

其實,我們經常看的有關海盜的小說和電影,例如《金銀島》、《加勒比海盜》等,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致力發展南美的殖民地,在南美運載了大量的黃金、菸草等物資回國,這也引來了成群的海盜鋌而走險,這個城堡當時主要功能就是用來對付海盜的。

6、卡斯蒂略城堡

卡斯蒂略城堡建於1589年至1610年間,為期21年,位於哈瓦那港口的西部邊緣,與莫羅城堡遙相呼應,戰略地位突出,在戰時能阻止敵方船隻進入港口,馬克西莫·戈麥斯將軍的騎馬雕像。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卡斯蒂略)城堡

其實,哈瓦那著名的景點還很多,他地方不大,多數步行都能到達,並且景點也很集中,多數免門票,即使收費也不貴,有機會的話,還是值得一遊的。

二、多情的海濱大道

大凡臨海或臨江建起來的城市,都會有一條臨水的大道,可以觀光和防洪,只是名稱的不同罷了,哈瓦那就有這麼一條“海濱大道”,見前面的示意圖,他在哈瓦那城的北邊沿聖拉薩羅灣直至哈瓦那港的西岸,這裡是一個看海與看港的好地方,還沒有見過哪個城市居住區離海這樣近,整個城市沿海而建,步行幾分到一刻之內,就能來到這裡看日落餘暉,談情說愛,釣魚摸蝦,我們每天晚飯後都會去那裡走一走,古巴天氣炎熱,可到了黃昏,陣陣海風徐徐而來,頓感清涼愜意,海濱大道上靠岸邊有一道子堤,應是防海浪而用,可成了天然的石凳,旁晚後會有年輕的男男女女陸續而來,並肩而坐,打發美好的時光。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黃昏後的海濱大道)

記得一天夫瑞克匆匆下樓,他媽說他在談愛,我問為什麼不請女孩上來,我們也想看看他的對象,他媽解釋說,這裡談愛一般不在家裡,多數到女孩家的門坎上,難怪哈瓦那的門坎做得又高又厚,原來還有給年輕人幽會,給老年人歇腳的功能,那麼海濱大道更像一張永遠坐不滿的長凳,供年輕人幽會交流。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夜色中的海濱大道)

海濱大道外面就是海灘,也是一個天然的釣場,有很多人在沿線垂釣,我們在堤上一邊享受著海風,一邊看人們釣魚。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在海邊釣魚)

他們能利用各種簡易的釣具上魚,有的就是直接將線繞在礦泉水瓶上,有的用竹竿自制等,最多的當然是海竿和手竿,漁獲還很可觀,不一會就能看到他們上魚,大小品種各不相同,真的為他們有所收穫而高興。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在海邊釣魚)

常言道,上帝關掉一扇門,會開啟一扇窗,他們的肉食供應緊張,倒是古巴的海洋並不吝嗇,提供了充足的魚類,可以彌補食品的不足。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海濱大道邊的釣魚者)

三、滿街的老爺車

哈瓦那的交通比較落後,觀光有馬車,近距離的就是我們俗稱的“啪啪啪”摩托車,黃色,像個雞蛋殼,再就是出租車了,出租車多為一些老爺車,一般不打表,上車前談好價,公交車不多並很陳舊。要說起老爺車,還真是一道別處看不到的風景線,這些老爺車看上十分華麗,紅的、綠的,藍的,紫的各種顏色都有,十分漂亮,要是不開動,你還以為是價值不菲的豪車,但只要他的發動機一啟動,遠點聽上去,真相低空的飛機轟鳴,要是從你身邊經過,還以為坦克來了,我敢打賭,這些車的油耗每十升能跑20公里就謝天謝地了,他們多產於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總計有數萬輛,包括旁蒂克、普利茅斯、道奇和雪佛蘭等品牌等,也有些前蘇聯生產的拉達, 其中一些較為“拉風”的車型用於旅遊景點載客觀光或婚禮等特殊場合租用,更多的則被用作出租車或供普通家用。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頭的老爺車)

古巴沒有自己的汽車製造業,1959年前,古巴的汽車主要從美國進口,兩國1961年斷絕外交關係,次年美國又對古巴實施經濟、金融封鎖和貿易禁運,自那時起,古巴轉而從其他國家進口汽車,接下來半個世紀裡,美國老爺再也無法獲得配件,古巴先後進口阿根廷產的標緻,捷克的斯柯達、前蘇聯的拉達,這些美式老爺車通過獲取的別國車型的配件,通過移花接木,經過反覆修理改造,沿用至今,哈瓦那城內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工廠,我看過幾個工廠作坊,就一些簡單的車床和鑽床,工作人員就如我們以前所稱的“鉗工”,主要技術應該就是如何修理和改裝老爺車,古巴是限制私人購買汽車的,所以已有的車也就靠維修來延續生命,。

我們只是看熱鬧,根本叫不出名字,這裡引用老爺車雜誌的話說:“我們知道古巴有1957年產雪佛蘭敞篷車、擁有鷗翼式車門的梅賽德斯奔馳300SL轎車以及1954年產別克‘雲雀’敞篷車——都是不論車況怎樣、需要花多少錢修復都值得買下來的車型” 足見古巴的老爺車還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頭的老爺出租車)

其實古巴有玩汽車的情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前,古巴人均擁有汽車在拉美是排在第一的,就是在美國禁運後的198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超過3000美元,遠超拉美其他國家,直到前蘇聯解體,他的經濟再沒能復甦,所以一方面擁有個大量的汽車,另一方面受財力所限,無法更新換代,這就導致了滿街都是老爺車的現狀,如果沒有這些老爺車,哈瓦那還真少了道旅遊風景線。

四、名不副實的華人街

其實,多數國家的首都都會有一片華人生活和做生意的區域,通常稱作“中國城”,“華人街”,我們也到了古巴的華人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寫有“華人街”的石柱牌坊還是高高的矗立在那裡,十分醒目,只是街道兩邊的建築早已破敗,也沒有看到一家華人開的店鋪,甚至沒有訪到一戶華人人家,其實哈瓦那的華人街名存實亡。

古巴游記(二) 個性鮮明的哈瓦那

(華人街)

華人最早是1847年,作為合約勞工開始被帶到古巴,參與當地甘蔗種植園的勞作,合約勞工與非洲奴隸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與莊園主簽有八年合同,到期才有人生自由,而後者則是終身為奴。華工在古巴與非洲奴隸們一起勞作,在完成八年的合約後,大部分人因經濟能力不足而不得不留在了古巴。哈瓦那的華人街,是拉丁美洲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唐人街之一,在19世紀後期,也有五千移民從美國來到古巴,以逃避針對美國華人的反華運動,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古巴華人數一度高達十幾萬。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進行國有化,華人的財產被沒收,大量經營生意的華僑華人離開了古巴,留下的也很少能繼承其財產,中國城逐漸衰敗,即使目前如此破落的街道和房屋,其產權也早已不屬華人,令人傷感不已。

下一篇《巴拉德羅之旅》,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