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那個“偷懶”的同事,竟然升職加薪了!職場人如何避免低勤奮努力

本文共2856字

預計閱讀時間:5min


那個“偷懶”的同事,竟然升職加薪了!職場人如何避免低勤奮努力


一、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得不到老闆的賞識?

週末約朋友出來吃飯,她卻悶悶不樂的。

“我感覺職場太不公平了!”

“這不是才入職不久嗎,怎麼了?”

“我覺得我那個同事是關係戶,我都沒看他做什麼事,他都是到點就走,上班還偷過懶。反倒是我每天忙得像個陀螺,還常常加班,結果憑什麼是他升職加薪啊!”

原來領導佈置了一個任務,朋友拿到任務後就立刻著手去查資料,寫方案;同事則不慌不忙,跑去和其他前輩聊天瞭解情況,和領導請示。

結果朋友交上去的方案被打了回來,同事的方案卻通過了,還得到了領導的稱讚。


其實朋友非常努力想把工作做好,然而努力都白費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因為她不懂得一個策略——做少得多。

做少得多,聽起來似乎有點投機取巧。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做成一件事應該是勤勤懇懇。天上又不掉餡餅,怎麼好事都落在你頭上?!

恰恰相反,做成一件事,並不是因為你做得多,而是得做得對。做少得多就是做對了最關鍵的那幾件事。

職場並不會因為你做得多,非常努力就獎勵你,職場看的是你的價值。

如果一直拼命在錯的事情上努力,你只是低勤奮努力,和升職加薪南轅北轍。

正因為朋友不懂得這個道理,才會陷入低勤奮的努力,


那個“偷懶”的同事,竟然升職加薪了!職場人如何避免低勤奮努力



二、越是陷入“低勤奮努力”,成長的越慢

1、什麼是低勤奮努力?

低勤奮努力指的就是看起來非常努力,實際上不知道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最後也拿不出有價值的成果。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就是這樣,每天5點半起床看書,等待早操的空檔也要背點數學公式,除了必要的吃飯睡覺,幾乎全部拿來學習了。然而一到考試,成績還是一塌糊塗。

她苦惱過,成績不好還自我安慰:我已經非常努力了。

這樣的努力,只能感動自己。


2、沒有目標的人,更容易陷入地勤奮努力

蘭蘭是一家公司的職員,她一直夢想著過上高度自律且努力的生活。看到別人寫手賬她也寫,看到別人每天堅持背誦單詞她也背;她看別人什麼做得好,她也就跟著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感覺很有成就感。結果堅持了不到一週,把自己弄的身心俱疲,白天上班打瞌睡,工作上出現失誤,被領導批評。

蘭蘭悲哀地想:自己這麼努力,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

沒有明確目標的人,最容易陷入低勤奮努力。他們看似很忙,實際上卻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術上的懶惰。他們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目標,更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遇到事情不假思考就去做。


3、做到這3點,就可以跳出低勤奮努力的陷阱

(一)停下手中的事

不要再自以為是地瞎忙了,先停下手中的事,讓自己清醒一下。

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你。

(二)多提問,明確做一件事的目標

目標就是指南針,讓你知道自己要去向哪個方向。

當你要做一件事或者完成一件工作的時候,不要拿過來就做。

多向領導提問,問清楚這個任務的目的、要出什麼成果、具體都要做哪些事,應該怎麼做。

多向自己提問,問問自己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怎麼樣才能做好這件事,這件事有什麼規律,能否遷移到其他領域。

當你開始提問,你就開始自主思考了。

(3)善於調取資源,不要故步自封

初入職場的人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自己不麻煩別人,獨立完成工作,才能展示自己的價值。

但實際上,職場上,一個人活不成一支隊伍。職場要求員工產出價值,更看重結果。

就連牛頓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完全可以學習借鑑前輩他人的經驗,讓自己少走彎路。

從價值思維來看,你能調取的資源越多,越有助於你完成工作,更有助於展示自身價值,實現雙贏。

那個“偷懶”的同事,竟然升職加薪了!職場人如何避免低勤奮努力


三、掌握這4點思維,你也能做少得多

小李在工作中經常要和不同的同事協作,一開始他連同事在哪個辦公室,做什麼職務都記不住。慢慢的,小李不但和同事熟悉了起來,還能精準快速找到交接人,並進行高效溝通。

原來他只是做了這樣一件事:他要來了通訊錄,然後自己制訂了一份新的通訊錄表格,將同事的姓名、性別、職位職責、部門、工作電話、固話、郵箱、辦公室號等都記錄了下來,除此之外,還記錄了一些同事在工位的時間,和工作文檔交接時的細節。有了這些,需要交接工作時,他打開一查就能找到,大大提升了工作交接效率。

做少得多的本質,其實是把握了做成一件事的關鍵點。

做得多不是重點,以結果為導向才是重點。

認知思維得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和產出的成果。

想要做少得多,你需要掌握4種思維。

(一)複利思維

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

1.01法則和0.99法則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差距。


那個“偷懶”的同事,竟然升職加薪了!職場人如何避免低勤奮努力


每天多做一點點,和每天少做一點點,時間久了結果是天差地別。

因此,複利思維就是從長週期視角來看,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

彼此之間,不斷循環。

從長期視角來看,做對自身有益處的,比如健身,比如閱讀,比如終身學習。


(二)槓桿思維

發現槓桿理論的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槓桿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做很小的努力,能獲得更大的價值。

如果一個任務出現過2次,那就要考慮把它流程化、系統化。

如何將重複任務系統化、流程化?只需要3步:


第1步:做記錄

完成一項任務,問問自己剛才做了什麼,然後記錄下來。


第2步:做經驗萃取

這個任務工作能否做個總結,抽象出一般的規律。


第3步:形成流程或者清單

讓一個事情一點點開始,讓流程變成清單,變成一個一個的步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是什麼,要怎麼做。


(三)系統思維

管理者和執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看事情的層次和高度不一樣。

執行者容易沉溺在具體的任務中,只專注做好眼前的這一小部分;而管理者需要有系統思維,全局視角,看各個部分是如何協作連接的,又怎樣的路徑。

古人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實指的就是系統思維。

當你看到了事物發展的全貌,就能掌握它清晰的脈絡,才能知道自己往哪個方向走。這樣即使走錯了;也可以及時糾偏。


(四)模型思維

掌握一些常用的思維模型,這樣在你需要分析、分解任務時就可以做客觀有理有據的分析,而不是隻憑藉直覺。


舉個例子,老闆要求小明在一個月時間內分類整理好公眾號2019年的文章,小明應該如何有選擇的請示老闆呢?

小明就可以套用RSQC期待管理模型進行大概分析。

RSQC模型中:

  • R(Range) 代表範圍
  • S (Schedul) 代表進度
  • Q(Quality) 代表質量
  • C(Cost) 代表成本


可以做如下分析:

  • R(範圍):公眾號2019年的文章
  • S(進度):1個月
  • Q(質量):未說明具體分類
  • C(成本):小明一個人,工作大約21天工作日

經過這麼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哪些因素還不明確,那麼小明就可以具體問下老闆對質量的要求,比如具體如何分類,分多少類 等等。如果對質量要求很高,文章數量又太多,那就可以和老闆商量增加人手(成本),或者延長時間(進度)。

這樣有理有據,才能客觀的、有選擇的進行彙報和執行。

常見的思維模型有PORT、RSQC、GROW和黃金思維圈,可以隨時套用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將大大提升你分析事物的能力,讓你事半功倍。

結語

這個時代,比努力更能決定人生的,是你的認知思維高度。

畢竟,世界是懶人創造的。

做少得多,是借用槓桿力量和系統思維做放大器。

人生並不是線性增長,而是在開始出現拐點的地方迅速增長的。

讓你的努力用在合適的地方,讓你的價值最大化,才能實現高效能持續穩定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