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我們經常講的“絕招”,到底是什麼?

從理論上講,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不可用於實戰的招法,也從來不存在不可破解的招法。所謂“絕招”云云,只不過是特定情況下難以破解而已,絕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穩操勝券。

在武術界,時常聽說某人有什麼“絕招”,有的武術家也公開宣稱自己的某種招式是“無法破解”的“絕招”,這些恐怕都是片面之詞。其實,衡量一種招法是不是“絕招”,唯一的參照物件是對手。如果對手較弱,則此招可能得手;若對手較強,則此招能否得手就很難說了,甚至可能因此而反受其制。既然稱得上“絕招”,那招式當然是比較高明的,出乎常人之意料。不過,無論多麼高明的招式,在實施時都必須以功底為基礎。倘若功底很差,而又遇上了很強的對手,那麼恐怕再高明的招式也會無濟於事。

我們經常講的“絕招”,到底是什麼?


某地有一位青年拳師,自幼習武,所練甚苦,功底較好,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他練就了一招“三角步”,就是當對方攻來時,抓住對方的手臂或腳腕,順勢撤步轉身,將對方猛摔在地。這是利用圓周運動和離心力原理,順勢借力的一種摔法。他屢試不爽,於是自詡為“絕招”。後來,他與一位摔跤手比試,又使出這招來,誰知對方力氣很大,剛一搭上手,反被對方順勢扭住,竟將他一下子舉了起來,只得認輸。事後,這位拳師對朋友說,對方力氣太大,根本拽不動。

再深入推敲一下,就會發現,有些“絕招”既不復雜,也不出奇,看來平平淡淡,但卻憑著速度快、爆發力強、準確性高而具有很大威力。形意拳中有一路崩拳,動作十分簡單,只是上半步打一拳,重複演練,但名師郭雲深將其稍加變化,竟以此技屢敗眾多高手,被譽為“半步崩拳打天下”。據傳,當年與之試手的拳師們大都知道郭雲深的這手功夫,無奈郭雲深身法極快,拳出如電,對手們來不及反應就已被遠遠擊出,這正應了“大巧若拙”那句行話。但郭雲深以此技與車永宏交手,卻一招就敗下陣來。原因在於車永宏身法更快,郭雲深一拳甫出,便已被牢牢拿住。

平心而論,凡是高明的招式,無非是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即出其不意、速度快、爆發力強、準確性高,從而在實戰中獲得了較高的成功率,故而被譽為“絕招”。以上四個特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敵時,只有爆發力強,才能作到速度快,達到出其不意和準確性高的效果,從而取得較高的成功率。有人把速度快當作應敵的首要條件,實際上,速度的快慢基本上是由爆發力的大小來決定的。即如形意拳的崩拳而言,其進攻的質量並不完全體現在出拳的剎那間,而主要體現在行拳者的整體身法上。進攻的源起在於後腳的下蹬之力,下蹬之力越大,上步的速度就越快,出拳的速度也就越快。練過形意崩拳的人也許會有這樣的體會:拳上的勁力似乎是從後腳跟傳上來的,只要後腳用力一蹬,那股勁力就從腳跟經由腰胯升至肩部,再順上臂而下,從拳尖放出,伴隨著“砰”的一聲輕響。說起來似乎有點費事,也有點玄乎,但在行拳時卻只是一瞬間的事。這種下蹬之力,就屬於爆發力,它決定了進攻的速度,同時也決定了進攻的質量。

太極拳看來柔緩,但它的勁力是含而不露,令對手難以察覺。試看太極高手應敵,一旦將對手粘上,陡然放勁,其勁力的確非同小可,這種爆發力也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出。

武林中歷來有憑一招一技而成名者,以頭部擊敵而屢屢得手者,人稱“鐵頭”;以掌力吞吐而成名者,人稱“神掌”;以拳勁迅猛而成名者,人稱“神拳”;以腿法變幻而成名者,人稱“神腿”。凡為高手者,無不練就幾手“絕招”,憑此揚名立威。這些“絕招”,無非是練之最熟,用之最順,發力最為暢達,應敵最易得手。一言以蔽之,得心應手而已。

不過,就一個人而言,能練出三五項“絕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一個人決不可能練出幾十種乃至上百種“絕招”。每個人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不可能把很多招法都一一練成絕活兒。倘若有人自稱“招招都絕”,實際上很可能一招也不絕。有一本拳書說,少林寺“為了提高弟子們的實戰功夫,往往從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選出數百或上千精華招勢,編成打擂套路,授給弟子,專門訓練和提高其實戰技術”(《少林打擂秘訣》第三頁)。此話很值得推敲。

少林寺中的“精華招勢”必然是十分高明的,可稱得上“絕招”了。把幾百乃至上千“絕招”編在一起,讓弟子們訓練,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練起來,其效果如何就另是一回事了。一套拳路,短的有十幾式、二三十式,長的有五六十式,更長些的有七八十式,倘若有上百式,那就可謂“超長套路”了。試想,將上千“絕招”編成套路,至少可編成十個這樣的“超長套路”。練過拳的人都懂得,倘若想把一個二三十式的短套路練得精熟,也非得下三五年苦功夫不可,而此上千“絕招”、十來個“超長套路”,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練得精熟,什麼時候方能登臺打擂?況且,一個人要練成上千絕招,本來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非凡人所能為。孔子曰:“過猶不及”。話說過了頭,就成了大話,等於不說。

中國武術中的所有招式無不可以傷人,凡不可傷人者不足以成為招式。以此推論,則任何招式都有可能變成“絕招”,其成功與否的根本原因在於習武者自身的功底,而招式本身的設計則是比較次要的因素。

筆者曾聽說,從前,河南省開封市有一位姓吳的小夥子,以推車賣瓦盆為生。他拜師學武,但天資較為魯鈍,似乎不是學武的材料。師父見他力氣很大,就教給他一招“黑狗鑽襠”,讓他好好練習。後來,他居然憑這手功夫打敗過不少人,在武林中混出了一點名氣。“黑狗鑽襠”一式的動作頗不雅觀,稍有身份者均不屑用之。但這位小夥子本屬“推車賣漿者流”,並無身份高下的負擔,用時坦然自得,效果卻也可喜,這就很有點“絕招”的味道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筆者曾見過此人,當時他已四十幾歲,當搬運工,果然木訥而不善言辭,嗜酒,食量過人。他個頭不高,但十分壯實,一次可扛走二三百斤重的貨包,而且天天如此工作,其力氣可想而知。以如此力氣,用“黑狗鑽襠”之術掀翻一個人,當真是易如翻掌。

筆者又想,倘若此人遇到了應變機敏或力氣更大的對手,結果又當何如?他若低頭硬鑽,而對方卻側身閃開,兜臀飛去一腳,或當頭全力下擊,恐怕就不太妙了。使用“黑狗鑽襠”時,自己的背部暴露無遺,乃應敵之大忌,若遇高手,易遭重創。由此推測,此人當年可能未遇上真正的高手。

由此可見,所謂“絕招”云云,都是相對而言。對於一般人可稱為“絕招”的,對高手卻可能恰成致敗之招。習武之人哪個不練有一兩手看家本領?但這一兩手本領能否真正看住家,那就要靠對手去評判了。筆者曾耳聞目睹一些試手場面,試手的雙方大都不是泛泛之輩,但結果大多是有勝有敗。失敗的一方未必沒有幾手拿手功夫,他們的拿手功夫也未必都是管看不管用的“腥掛子”,但失敗的事實只能說明他們的對手更強,證明他們的“絕招”也有不“絕”的時候。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自稱擁有“絕招”者,其眼界未必很高;而自稱什麼也不行的人,卻實在不宜輕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