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秦安:推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編者按: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莊榮文在《人民論壇》刊發的署名文章《努力開創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一文引發社會強烈反響。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發展向中國網發來獨家文章,全文如下: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成為解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域“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的基本遵循。十九大的順利召開,標註出新的歷史座標,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並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明確要求,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牢牢抓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手段的千載難逢大機遇,推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轉變,向更加註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向更加註重創新驅動轉變,成為打造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網絡強國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

秦安: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大趨勢:牢牢把握千載難逢的信息化機遇,融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趨勢

2018年4月,在首屆“數字中國”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3組至關重要的關鍵詞”。其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手段;“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目標;“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們把握千載難逢的信息化機遇,就要充分認識到,數據資源成為生產“新要素”,信息技術領域成為創新“新高地”,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成為基礎“新設施”,數字經濟成為經濟“新引擎”,信息化成為治理“新手段”。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尤其要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高質量推進需要涵蓋但不限於以下方面。其一,紮實數字化基礎。數字化是重新架構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空間的基礎,其魅力不僅僅是現實社會的數字化,而且在於以其為基礎,構建出一個生產生活新空間、網民精神新家園、國家治理新領域。其所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乃至國防力,提供了人類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其二,優化網絡化協同。網絡化協同是在數字化基礎上的高效運維,需要充分體現出網絡化效率、共享性資源、流暢性互動、頻繁性更新,進而激發出資源儲備、平臺優勢、主體實踐的“三重效應”,成為在網絡空間和通過網絡空間實現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基本依託。其三,完善智能化運行。智能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突出性標誌,不可避免地包含自動化部分。要善於在數字化基礎和網絡化協同的平臺上,充分體現自動化的“解放性”和“提升性”雙重價值,進而實現算法驅動、數據支撐,進行深度機器學習,提升人工智能層級,有效提高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效益

二、大安全:高度警惕網絡空間風險積聚和升級的嚴峻態勢,把握自動化、智能化、底層化的必備能力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此為遵循,可以從三個層面深入闡釋大安全觀。在治國理政層面,其一,必須樹立“兼顧國內外兩個大局”的整體觀。其二,必須樹立“網絡安全為人民”的執政觀。其三,必須樹立“無網而不勝”的時代觀。其四,必須樹立“雙輪驅動”的發展觀。其五,必須樹立“命運共同體”的合作觀;在國防建設層面,一是加強網絡空間整體安全意識,樹立全民防衛觀;二是提升網絡國防戰略管理思維,樹立全維戰略觀;三是優化軍隊信息化轉型力度和角度,樹立常態戰爭觀;在實踐探索層面,經略跨越虛實的大空間、形成軍民融合的大格局、塑造自主可控的大生態、支撐國家治理的大體系、完成網絡時代的大使命。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以大安全的理念審視網絡安全工作,更加具有緊迫感。今年以來,委內瑞拉電網遭受網絡攻擊等大面積癱瘓、美國在俄羅斯電網預置可大規模破壞的惡意代碼等重大網絡安全事件頻發,美國和伊朗網絡攻防進入白熱化狀態。尤其是“推特總統”特朗普宣佈對伊朗擊落“全球鷹”無人機實施網絡攻擊報復,標誌著網絡戰從暗戰走向宣戰,從潛伏走向前臺,從輔戰走向主戰。而“推特”、“臉譜”斷然刪除披露香港暴徒真相的賬號,以及俄羅斯從法律和技術多個層面進行的“斷網”測試,伊朗為防止社會動亂正在進行的全國“斷網”,都揭示出顛覆政權的一種新模式。

互聯網的締造者和網絡戰的始作俑者,以及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罪犯們,給網絡空間和平發展的美好願景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推特總統”特朗普已明確將5G作為軍備新賽道,“閃電般”攻防時代不可避免來臨。儘管其霸權並非利已、暴力不能久安、欺詐遠離正義,但由於網絡空間通聯、開放、匿名,以及新興領域的規則空白,甚至無知無畏意識,都助長了網絡安全風險的加劇和蔓延。面對這種嚴峻態勢,尤其是從4G“驚濤拍岸”到5G“水漫金山”般的顛覆式躍升,網絡安全工作亟待進入高質量新階段,需要高度重視“自動化應對”和“智能化防禦”,與此同時,安全手段需要從目前“重兵”防禦的應用層,兼顧“他人主導”的操作系統層,以及“無人值守”的嵌入式系統硬件層,重視底層化的安全疼點和緊迫需求,實現系統安全、整體安全、全維安全。

三、大格局:全面領悟國家網絡空間戰略佈局的頂層設計,切實落實基於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佈局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系列講話,凝聚為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是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高質量推進的基本遵循。《網絡安全法》《網絡空間國家安全戰略》《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則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與此同時,國家一系列大政方針政策以及一些全新理念,也需要融入到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概括起來,稱之為“七個一”的戰略佈局,以此為指導,全面提升工作質量。

一個要求:學網、懂網、用網。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10月9日下午就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如果不懂互聯網、不善於運用互聯網,就無法有效開展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學網、懂網、用網,積極謀劃、推動、引導互聯網發展。”一個鬥爭: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2019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鬥。一個理念:數字立國。2012年7月22日啟動的網絡強國報告,提出“數字立國”的理念,建言網絡空間“一把手”工程,目的就是做好網絡強國的頂層設計,讓中國人民在網絡空間新時代真正強起來。一個地位:事關興崩。2016年4月19日,首次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網絡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湧流,是難以成功的。一個指示: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舉辦網絡安全宣傳週、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是國家網絡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中,明確了“四個堅持”,是做好網絡安全工作的最新重要遵循。一類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2017年12月8號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2018年10月31日下午,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2019年10月24日下午,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一個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10月28日,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基本思路。

透過網絡空間,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安全的大格局,其內涵外延、時空領域、內外因素的巨大變化,要求我們握好各領域問題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傳導的複雜關係,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立足網絡安全、面向總體安全,舉全國之力、聚世界智慧,就能始終做到戰略清晰、應對得當,加快實現網絡強國的偉大夢想。

四、大協同:深刻領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的歷史選擇,科學構建網絡空間的統一戰線

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隨著以互聯網為主體的網絡空間成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網絡空間已經成為防範重大風險的重點領域。當前,網絡空間“牽一網而促全局”的地位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防範化解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哪一類都與網絡空間密不可分,可謂“無網而不險、無網而不勝”。面對重大風險,我們始終要看清改革開放的大趨勢,提升應對網絡安全風險的總體協同能力。

其一,國際國內協同,構建網絡空間統一戰線。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別人的短板可能就是攻擊你的跳板,誰也無法獨善其身。沿著“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和“數字絲綢之路”兩條主線,圍繞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兩大權利,實施《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是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高質量推進的應有之義。其二,中央地方協同,確保“一把手”工程的權威性。啟動網絡空間“一把手”工程的組織保證,就是成立辦事機構。這其中,地方應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將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為一把手主抓、主管、負責的置頂事項。其三,軍民協同,切實推進環境融合、技術融合、能力融合。網信軍民融合是重點和前沿領域,最具潛力與活力,需要從立法層面入手,聚焦網絡信息基礎設施複用、技術共用、能力疊加的實際,開創高質量新局面。其四,部委機關協同,激活“九龍治網”的制度優勢。當初建言啟動網絡空間“一把手”工程,目的之一就是解決“九龍治網”“群龍無首”的問題。為此,應該繼續不忘初心,以“定調子、趟路子、打板子”的工作思路,切實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其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產業協同,形成融合發展格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體現到產業發展上,不僅要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維,更需要企業自身融合發展,做最具網絡安全基因的信息化工程,幹最具信息化效益的網絡安全項目,通過企業網信業務層面的融合發展,做大做強。

如果說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讓設個世界互聯互通,那麼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有可能讓這個世界共享互信。為此,網絡空間新時代的統一戰線建設,更具有技術性、科學性、高效率和融合性,需要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大視野,開拓前所未有的大空間,激發前所未有的大力量,可以稱之為網絡空間統一戰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技術特質。

五、大目標:紮實推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美好願景,探索落地發展、安全、責任、利益共同體的共同規則

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提出“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在今年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前夕,大會組委會發布了《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件,明確提出了發展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四個共同體”概念,成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其一,發展共同體。發展始終是硬道理,新中國建立之後,從“一窮二白”走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是在“兩彈一星”為代表的發展進步中實現了安全保障。社會主要矛盾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遞進,也都是發展的最直接結果。在“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中,“五點主張”其實就是基本路徑,“互聯互通、文明借鑑、共同繁榮、網絡安全、空間有序”,始終離不開共同的發展。其二,安全共同體。在網絡空間新時代,安全共同體更加具有實質性的價值。從“老死不相往來”的千山萬水,到“一鍵敲擊、全球到達”的地球村,從獨善其身的世外桃源,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網絡時代,已經不可能自己安全而別人不安全,共同安全、整體安全是必然趨向。其三,責任共同體。我們最大的責任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是就好的詮釋。但在維護網絡空間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之外,承擔一個負責任大國的網絡空間國際責任,以及在適當時機建立網絡空間維護部隊,都是構建責任共同體的重要選擇。其四,利益共同體。利益是首先的驅動力量,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利益共同體,世界各國在網絡空間和通過網絡空間,可以極大地提升生產力水平,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網絡空間成為互惠互利的最便捷通道,利益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涵。

歸根結底,無論是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實現,還是分解為發展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之後的高質量推進,都離不開國家層面,乃至國際層面的治理共同體。而治理的根本,在於摒棄雙重標準,建立統一的規則體系。可以說,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進入建立和完善規則體系的新階段。早在2011年9月12日,俄羅斯、中國、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在第66屆聯大上提出確保國際信息安全的行為準則草案就是一個可喜的進步。但這遠遠不夠。目前,網絡公約、網絡軍控、技術標準、作戰規則等方面,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積極參與其中,在很多方面我們亟待趕上,以“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探索落地發展、安全、責任、利益共同體的共同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