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別有洞天” 揭祕濰坊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2016年8月初,

濰坊啟動了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

它是我市首條城市地下“大動脈”,

地下深6米深,寬高均2.6米,

南起梨園變電站、北至中學街,

全長3.5公里。

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建設,

目前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已正式投入使用,

首條10KV電力線纜已基本鋪設完畢。

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啥樣,

如何運行管理,

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帶著這些問號,

我們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別有洞天” 揭秘濰坊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施工人員在地下綜合管廊鋪設管線。

現場探訪

地下6米深,寬高均2.6米

12月4日,記者來到位於鳶飛路與光明街交叉口附近的梨園變電站旁,負責著整條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維護的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房就建在鳶飛路西側,這個位置也是這條綜合管廊的最南端。

管理房外表看上去不太起眼,裡面卻非常寬敞,分成了多個辦公室,還有一間專門的監控室。運維人員薛希濤和李光之正要開始對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巡檢。記者隨他們一起乘坐直梯,來到了地下,伴隨著防火門緩緩開啟,濰坊城區第一條大型地下綜合管廊呈現在眼前。

頂部一盞盞節能燈把管廊內照得非常明亮,平整的路面約有一米多寬。管廊兩側是一個個密密麻麻排列的支架,上面分別標註著“電力支架”“通信支架”等信息。在管廊兩側的牆壁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些設備,如風機控制箱、檢修電源箱、消防設備、溫溼度傳感器等,管廊頂部每隔幾步就有一個監控,整個管廊彷彿一臺精密運行的大型機器。

薛希濤告訴記者,這條綜合管廊高2.6米、寬2.6米,在地下約6米深,南起梨園變電站、北至中學街,全長3.5公里。“由於距離比較長,有時候我們需要騎專門的電動車進行檢修。”薛希濤說,這條管廊裡甚至可以行駛檢修用的電動三輪車,不過暫時還沒有配備。

“別有洞天” 揭秘濰坊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工作人員在地下綜合管廊進行巡查。

每日的巡檢內容數十項

薛希濤和李光之身穿工作服,頭戴安全帽,拿著手電筒,包裡裝著巡檢用的相關設備,開始了綜合管廊人工巡檢。他們騎電動車的速度特別慢,眼睛不停地掃視著管廊四周,一旦發現有異常立即登記。

李光之介紹,他們每天至少要在管廊內人工巡檢一遍,巡檢的內容非常多,包括綜合管廊主體的構築物是否完好無損,綜合管廊內的排水、消防、照明、風機、橋架等設施,都需要一一檢修到。另外,還需要檢查管線引入及地面設施的箱變運轉是否正常,井蓋及鋼格柵等配件安裝是否牢固,井內托架是否完好等。

薛希濤表示,消防設施檢查是重中之重,要查看消防系統是否正常運轉,防火門是否能正常開關,應急燈、指示燈等是否完好,滅火器是否有效、火災報警器、排風機、氣體滅火器控制開關是否處於自動狀態等。此外,還需要對管廊內的甲烷、氧氣、溼度、溫度等進行檢測和數據登記。AP箱、APE箱、ACU箱、AL箱是他們每天都必須要檢修的幾個箱體,這些分別是動力配電箱、應急動力配電箱、照明設備箱,關係著整個地下綜合管廊的正常運轉,相當重要。

“短則一個半小時,長則要兩個小時,我們才能把綜合管廊巡查一遍。”李光之說。

“別有洞天” 揭秘濰坊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工作人員檢查地下綜合管廊的排風設備。


逃生口、工井等設施齊備

邊和記者聊著,薛希濤、李光之帶著記者來到了一處逃生口,這個位置有些低矮。逃生口的位置有一條小走廊,走廊的盡頭是通往地上的逃生口。記者走進逃生口抬頭往上看去,黑漆漆一片,逃生梯是一節節的鐵質階梯,非常密。記者試著往上爬了一下,爬行十分方便。

據瞭解,這個逃生口距離地面大約有6米,順著梯子往上爬就可以直接到達地面。在整條地下綜合管廊裡,共有12個這樣的逃生口。

在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裡,記者遇到了幾位施工人員,他們正在對管廊裡新鋪設的一條線纜進行包裝施工。這些新鋪設的線纜,就是從吊裝口一點點放下來的。

據濰坊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地下綜合管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沿線的管線實施入地,方便相關部門施工,整個地下綜合管廊設置了6個吊裝口和48個工井及18個通風口。其中,吊裝口的面積比較大,適合大規模的入地施工。而工井的面積稍小一些,同樣是為了方便施工人員進行作業。

“可以說整個地下綜合管廊的設置非常合理,對後期的各種管線入地作業都十分方便。”該負責人說。


“別有洞天” 揭秘濰坊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工作人員在監控室內實時觀察地下綜合管廊。


分區設置,實時電子監控

記者在地下綜合管廊裡注意到,每隔幾百米就有一道防火門。薛希濤介紹,整個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被分成了19個區,每個區的長度在200米左右。運維人員在日常巡檢過程中,以區為單位挨個巡檢,巡檢過一個區域後防火門就立即關上。這樣,萬一發生火災等意外情況就不會蔓延至其他區域,控制火情併為及時救援創造條件。

從地下綜合管廊回到地上的管理房後,記者來到了監控室。這裡有一個大電子屏幕,上面顯示著地下綜合管廊內的實時情況。電腦屏幕前坐著監控人員,對地下綜合管廊內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各個管廊區段內的實時圖景盡收眼底,一旦發生意外,屏幕上就會閃紅點報警,工程員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搶修。

運維單位濰坊昌大公共建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馬飛飛介紹,平時他們巡檢都是三個人為一組,一個人在地面上的監控室裡看著電子屏幕,另外兩人入地下綜合管廊進行人工巡檢,互相配合。

馬飛飛告訴記者,地下綜合管廊內配備著大量的紅外線探測器、報警燈、攝像頭、球機、槍機、光纖電話等高科技設備,對管廊實現了現代化的智能監控管理。地下空間一旦有任何異樣情況,報警設備會及時報警,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搶修,保障管廊平安運營。

作用及意義

我市第一條大型地下綜合管廊,解決各種城市問題


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是我市建成投入使用並進行了專業運營管理的第一條大型地下綜合管廊。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很多時候,城市管線檢修或改造需要破開路面,道路反覆被挖開、回填,造成一道道“馬路拉鍊”。空中的線纜也越來越多,橫七豎八像蜘蛛網,既不美觀也不安全。而地下綜合管廊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將其覆蓋區域內的供電、通訊等各種地上架空管線全部入地運行,消除城市上空的“蜘蛛網”及地面豎立的電線杆等。

截至目前,管廊內新鋪設了一條10KV的電力線纜,是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裡入地的第一條大型線纜。此外,沿線的一些通訊電纜已逐漸開始入地。該負責人指著管廊兩側的支架說:“未來各種管線都會下到這裡來並有序排列,包括供水管道,同時還預留了城市發展需要增設的管道空間。將來,施工人員直接入廊進行各種管線的維修、擴容與接入接出。”

“以前各種管線交織,紛亂不清,維修難度大,入廊後這些問題將不復存在,維修簡單,減少各種架空線纜對城市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不會影響正常交通秩序。”該負責人說,即便遇到強颱風、雨雪等災害天氣,城市的各種“生命線”在廊內也不會受到傷害。


管廊內已新鋪設一條10KV電力線纜,積累難得的經驗

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建成並投入使用,是我市邁向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誌,對於提高我市市容環境、城市品質、各種城市“生命線”的安全保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我市將來建設其他的大型地下綜合管廊積累了難得的經驗。

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經歷了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自2016年8月初開始動工,一直到2018年年底才建成並初步具備了使用條件。“地下綜合管廊對我市來說是新生事物,雖然建成了,但後續面臨的困難依舊非常多,要想真正達到使用條件,還需要專業的運營維護管理。”該負責人說,他們經過招投標選定了專門的運維單位負責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運營維護管理。

馬飛飛表示,今年5月1日他們正式入駐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剛入駐時管廊裡溫度、溼度都不達標,一些設備和各項數據都不完善。“我們對於地下綜合管廊的運營維護同樣沒有經驗,只能邊摸索邊實踐,把整個管廊裡的各種設施設備全部都清點了一遍,建立了完善的檔案和資料庫,制定了需巡檢的設施設備的相關數據指標和內容。”馬飛飛說,這些工作足足花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才讓管廊的運行逐漸步入正軌。

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9月20日,10KV電力線纜鋪設工程啟動,目前已基本完工,後期沿途原有的10KV地上架空線纜將被拆除,這才真正意味著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正式投入使用,開始真正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建設背景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當時鳶飛路改造的最大難點

很多市民對當時鳶飛路的道路施工記憶猶新,從開始施工到最終全線通車,時間跨度超過了一年。據悉,這條道路施工是我市市政工程建設以來,工程項目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最主要的難點就在於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

由於鳶飛路建成年代久遠,地下管線資料殘缺不全,各種管線多而複雜,與綜合管廊、高溫水管道縱橫交錯,施工面狹窄,極大增加了施工難度。

當時鳶飛路改造工程是綜合管廊和高溫水管道及排水管道工程同槽敷設,原有燃氣、熱力、自來水、雨水、汙水、通訊、部隊光纜等多種管線交錯穿插。施工過程中,原有管線進行包封保護56處、遷建93處,沿線原有雨水管線接入32處,汙水管線接入22處。

施工過程中,從管廊主體向兩側東西方向延展出吊裝口、逃生口、通風口、工井等各種通道564處,與當時的燃氣、自來水、排水管道、通訊光纜、兩側綠化帶交叉穿過。為保護管線不被破壞,採用掏洞掘進、鋼管支護等措施。

鳶飛路工程地處城區中心,交通運輸不便,渣土、砂石、混凝土等大宗材料運輸量大,為減少對交通的影響,運輸車輛大部分選擇夜間運輸,對施工效率都有較大影響。鳶飛路寬15米,溝槽開挖達13米,施工機械、運輸車輛無法進入,只能採用分段開挖、機械拖管、分步施工等措施。鋼筋混凝土工程在6-10米深狹長溝槽內操作,只能採用小型設備、車輛分批小量運輸泵送,大型吊車、泵車等設備安裝在離施工作業點較遠的位置,致使工作效率降低。

鳶飛路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在東風東街與鳶飛路交叉口地下遇到了重大困難。當時,為降低管廊工程施工對東風東街交通的影響,避開東風東街南側軍用光纜,過東風東街採用了頂管工藝,原本設計深度是9米。該頂管套管直徑3.3米,是我市當時最大直徑的頂管工程。像這樣大孔徑的頂管工程原本施工難度就較大,而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發現頂管工程與沿東風東街的人防工程衝突。經參建各方現場勘查研究,設計部門將頂管深度變更為15米。開挖頂管基坑至路面下10米時,大量地下水湧出,整個頂管作業位於淺層地表水以下,只能採取增加頂管周邊24小時井點降水、加強基坑支護等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