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企業微信和釘釘 的客戶群體都是面向國內4300萬中小企業,希望通過自己的軟件產品能力幫助這些中小企業提升辦公效率的優化。


表面看上去,兩家是硬對硬的進行pk。但經過短短三四年的賽跑,兩家的主戰場已經明顯的作出了區分:企信不如釘釘

通過以下兩個故事及後續的分析,我們能逐步感受到帶來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麼。

釘釘的故事如下:

為了激勵員工在釘釘寫週報,該品牌要求店長對所有員工週報進行點評,一旦週報中的優秀建議被採納,店長會直接給予500元的獎勵。很快,一位員工在週報中提出:新店的客流不夠多,原因是和沿街其他門店相比,自家的店面沒有“耳招”(餐飲門店從門口伸出去的招牌)。餐廳總經理在釘釘收到反饋後,決定隔天就在全國所有門店安裝耳招,而這樣一個動作,讓全公司的營業額上漲了7%。


資生堂通過使用企業微信,導購可藉助與微信互通的能力與客戶建立一對一的長效溝通,通過CRM管理更瞭解客戶,精準推薦產品,導購復購率提高到了1.75倍。因為企業微信可以和個人微信打通,企業微信可以對客戶進行標籤化管理,為顧客提供更加精細化的營銷方案。


兩個故事雖然都是在講如何幫助中小企業提升了業績,但兩者的方向完全不同。

釘釘的側重點在於:將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進行數字化升級,或為中小企業引入他們未曾接觸過的管理方式,從而產生商業價值。

而企業微信更依賴於微信原本的力量,通過企信這款更加商業化的工具為企業帶來業績。

不同的側重點,帶來不一樣的市場結果:

微信公開課講師陸昊在演講中透露了一組數據提到,目前,81%的零售行業百強企業已開通企業微信。沃爾瑪、天虹、歐萊雅、屈臣氏、迪信通等傳統零售企業都通過企業微信實現了管理和服務以及銷售上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

而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對外透露的是: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在使用釘釘,幫助他們進入職能移動辦公時代。

一個是佔有81%的零售百強企業,一個是1000萬中小企業。前者明顯是為了尋找市場亮點而給自己標註了一個很好看的“定位”

雖然企信發力比釘釘要晚,但晚的並不是市場佔有率,而是對中小企業需求的理解。

明勢資本黃明明(投資過大量的saas企業)說過這樣一句話:企業服務本質上是先進管理理念的輸出。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希望通過花幾千塊錢,就能把騰訊阿里牛掰的企業管理方法,給運用到我的企業裡來,讓我的企業變得更好。

中小企業主買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按照老黃這個理論來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能夠通過企業微信帶來業績上的提升固然是最具有誘惑力的賣點;

但我們從真正的市場實際情況來看,那些“有基因、有能力”通過微信帶來業績提升的企業,早在“微商時代”就已經賺得滿盆缽體。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按照企信的定位賣點,它的出現是讓具備“微商能力”的企業在管理上變得更加規範化,或者說讓“微商”這種行為更加合理化。

它和當年的企業QQ非常的相似,騰訊在意識到QQ的營銷力量後,也研發了一款針對企業用戶的QQ產品,最後也做得無聲無息。

中小企業的營銷問題,不是靠一款營銷管理工具能夠解決,它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更何況企信僅僅只是營銷工具裡的個性化溝通工具。

企業微信將自己的核心賣點放在一個不可控的點上,會將自己陷入尷尬的市場處境。


從新籤的角度:只有具備零售或線上零售基因的企業,才會對企信的能力感興趣。

從續約的角度:如若零售企業運用企業微信,得不得預期的銷售成果,或者企業微信運用起來根本不如個人微信來得便利,那麼續約難度將會大大提升。

或許企信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也在拓展“辦公能力”板塊的市場,引入了第三方OA服務商,構建生態市場。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但是從企信的投入力度上來看,這塊僅僅只是用於“防禦”和“生態補充”,主要核心還是在社交功能上做投入。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這符合騰訊的“社交工具”基因,也符合企業微信當前的資源現狀,但不符合“企業服務”的本質及中小企業真正面臨的需求。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不需要一個自己的微信,它需要的是“別人更牛逼的管理方法並且我能馬上用到”

那麼釘釘呢?早在2015年我作為企業主使用釘釘的時候,它吸引我的並不是其“社交溝通”功能,當時我甚至覺得有點多此一舉。

在個人微信橫行的時代,無端搞出一個“釘釘的社交功能“,不論是對於中小企業內部,還是硬是拉著客戶去下載一個釘釘,都是一件挺扯淡的事。

但釘釘上大量的OA應用,幫我們解決了非常多的麻煩事。比如基於銷售線索管理的oa小運用,中小企業無需開發,無需繁瑣的市場篩選溝通,即可付一筆小費用直接使用。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釘釘真正打動中小企業老闆的是:通過它專業的軟件選擇能力,它為中小企業篩選了一批批靠譜的軟件應用,幫助中小企業在數字化管理這件事上加快了速度。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打2個比喻:企業更青睞於名校的學生,並非名校的學生個個本事通天,而是名校的篩選機制,幫助企業降低了試錯成本。

專業招聘網站的崗位設置機制,讓企業再構建自己的部門和人才時,知道可以往哪些方向去補充人才,以及這些人才其他企業是怎麼描述及做篩選要求的。

這才是企業對於名校和招聘網站的本質依賴。


釘釘比企信更懂中小企業



不論真假,釘釘在生態合作伙伴的扶持上,至少喊出了透入10億元的扶持計劃,表明了通過“生態能力”賦能中小企業的決心。

希望企信能做得比釘釘好,因為騰訊比誰都更加渴望被證明:騰訊真得懂2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