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顯卡塢作為即使在高端產品中也是非常小眾的存在,很少有廠商會選擇年年更新,基本上就是出一個空盒子然後便沒了後續。所以我個人非常欽佩技嘉這種只為那一小部分人年年更新顯卡塢的行為,作為顯卡廠商的先天優勢,技嘉的顯卡塢都是搭載了自家顯卡產品的。不過這次與以往不同,技嘉將一塊GIGABYTE WATERFORCE GeForce RTX 2080 Ti 11G頂級水冷顯卡放了進去,帶來了全新水冷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顯卡塢。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參數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參數上,可以看到顯卡規格與公版RTX 2080 Ti完全一致,水冷的加入使得不需要在性能上妥協,而不像以往搭載ITX顯卡時參數上有所下降。

開箱:套娃包裝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作為高端產品,技嘉的顯卡塢自然也是打上了AORUS的logo,整體包裝非常低調,印了一些產品說明以及詳細的參數。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打開後可以看到內包裝,依然是低調的黑色盒子,中間刻著雕牌logo。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你以為再打開就是顯卡盒子了?當然不是,作為套娃包裝的最後一個,技嘉將所有東西都放在了這個包包裡。一方面考慮到便攜性,需要移動時放包裡拿起就能走,另一方面行李包有泡沫緩衝,在運輸時可以做到緩衝保護。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最後就是產品的全家福了,包括顯卡塢本體,揹包肩帶,電源線,雷電3數據線以及手冊與驅動光盤。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將這些都放入包內測得重量為4.48kg,由於水冷的加入使得顯卡塢體積相比以往有所增加,在重量上也比上代RTX 2070的版本更重,可能這就是性能的分量吧。

細節解析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機身的正前方提供了一個USB接口,下方在通電時會有彩虹燈效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背部提供了諸多接口,視頻輸出包括3個DP1.4,一個HDMI 2.0b以及一個USB-C。除此之外還提供了兩個USB3.0以及RJ45網口,當然也包含與設備相連的雷電3接口。可以說除了基本的視頻輸出外,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接口擴展塢。經測試雷電3接口在連接設備時,最大可以提供100W的PD供電。

那麼這樣一臺顯卡塢的內部構造到底是怎樣的呢。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可以看到顯卡塢內部擴展塢的空間結構從上到下分別為冷排—風扇—顯卡—電源。在左側與右側面分別放置了風扇與雷電3電路板。總體來說高度定製化的機身空間利用的還是相當緊湊的,換句話說也就幾乎沒有升級空間,這一點與以往產品也有不同。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是側進風+上出風的設計,難免會遇到灰塵問題。但好在技嘉貼心的給顯卡塢兩側增加了防塵網,並且是快拆設計,維護特別方便。

上手體驗:安裝簡單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顯卡塢的安裝步驟非常簡單,只需要接上電源,將雷電3數據線插入電腦中即可,顯卡塢會自動啟動,腳底冒出彩虹燈效。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第一次安裝時,Thunderbolt控制中心會提示需要授權。再點擊全部允許後,聯網狀態下系統會自動安裝相關驅動,這樣網口與USB接口以及顯卡就可以使用了。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確認已連接後就可以看看設備管理器中有沒有沒有識別的設備,如果顯卡認不出來,只需要去NVIDIA官網下載驅動即可,但是要注意需要下載臺式機顯卡驅動。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作為出了很多年顯卡塢的廠家,在軟件這塊自然也不會落下。由於水冷帶來的出色散熱效果,用戶可以通過安裝AORUS Engine對於GPU的性能進行手動調節。UI界面比Afterburner還要容易上手。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不僅如此,顯卡塢的七彩燈帶也可以通過軟件進行調節,不僅有許多預設燈效,也可以自己進行設計。

一切都設置好後,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了。如果你是一個輕薄本用戶,雷電3口支持PD的話,僅僅只需要將線鏈接擴展塢與機身,就可以體驗到顯卡塢帶來的強大性能了。此時也就是常說的內屏模式,但在內屏模式下,由於帶寬問題,在4K分辨率下最大幀數為85幀。所以我個人是推薦在外屏模式下使用的,只需要將顯示器連接在顯卡塢上即可。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這代顯卡塢將USB-C口的供電功率提升至了100W,達到了PD標準的供電上限,可以滿足絕大部分輕薄本的供電需求,省下了外接電源的需要,非常的方便

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想要夠買顯卡塢的人群基本可以分為兩類,NUC用戶與筆記本用戶。二者的共同特點都是基於移動平臺,而影響這兩類人群購買顯卡塢的動力一方面是價格,另一方面則是外接的性能損失。在以往,除了蘋果以外幾乎所有的帶雷電3電腦都是外掛在PCH上,需要與硬盤,網卡之類的設備搶DMI總線的帶寬。以Intel的標壓NUC冥王峽谷為例: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冥王峽谷的配置為Intel Core i7-8705G+RX Vega M GL顯卡,可以看到兩個雷電3接口均由HM175的PCH提供的PCIe x4提供,也就是說在外接顯卡塢時,顯卡需要和無線網卡、有線網卡、藍牙、前置後置的所有USB接口,以及兩個M.2固態硬盤一起競爭DMI總線的帶寬,在遊戲時的慘烈可想而知。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但10代Icelake內置了雷電3控制器,直連的雷電3不比與其他掛載在PCH上的設備搶帶寬,所以理論上會有更高的轉接效率。那麼實際結果到底如何,正好我們手頭上就有那麼幾臺雷電3方案不同的筆記本,得以從實測進行驗證。

實際測試:一眼的提升

進行外接顯卡的筆記本有技嘉Aero15,雷蛇靈刃15,雷蛇靈刃13。前兩臺機子是i7-9750H平臺,雷電3走PCH。而後一臺是最新的十代Icelake i7-1065G7平臺。作為對照的顯卡為RTX 2080 Max-Q,TGP解鎖至100W。通過3DMark軟件分別測試不同狀況下的性能表現。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總體來看,RTX 2080 Ti顯卡塢在理論性能上大幅度超越了RTX 2080的移動版,最大一種連接方式領先幅度高達25%,並且這種連接方式的CPU為低壓的十代酷睿i7-1065G7。

所以結果也正驗證了理論分析,理應來說i7-9750H的性能要強出i7-1065G7許多,但由於除了蘋果外沒有標壓筆記本的雷電3是直連的,導致性能損失嚴重,特別是Fire Strike項甚至低於RTX 2080許多。而Icelake雖然目前只有低壓U平臺,但由於雷電3直連CPU導致顯卡塢的性能釋放反而好了很多。當然這只是理論表現,那麼實際遊戲場景又會如何呢。

實際遊戲測試

在實際遊戲中,由於手頭暫時沒有滿血RTX 2080的筆記本,只能拿出靈刃17專業版進行對比,顯卡為RTX 2080 Max-Q,TGP為100W,性能相對於滿血RTX 2080差距在5%不到。首先是連接在Dell XPS 13 7390二合一上,他的CPU為十代酷睿i7-1065G7,輸出為外屏,考慮到這種顯卡主要是為3A大作服務的,所以就直接在4K下最高畫質下玩一些3A遊戲體驗這款顯卡塢了。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4K遊戲下,RTX 2080 Ti顯卡塢的表現整體領先RTX 2080 Max-Q 13%,可以看到在實際遊戲中雷電3的損耗要高於理論測試中的水平。但即便如此,RTX 2080 Ti顯卡塢在外接i7-1065G7這種低壓CPU時,依然能夠獲得超過目前移動平臺最強遊戲卡的4K遊戲表現。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可以看到相比於理論成績時的巨大差距,在實際遊戲時雷電3的掛載方式對於遊戲表現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平均差距在10%左右。這是由於像全戰三國這種非常吃CPU多核性能的遊戲,i7-9750H的六核還是能夠彌補一部分因為帶寬引起的性能損失,不過依然無法超過直連方案的低壓Icelake。

所以總的來看,一個輕薄的10nm十代酷睿筆記本,加上一個4K屏,就是目前顯卡塢的最佳遊戲搭配。在外我唯唯諾諾,回家我重拳出擊,當接上這款顯卡塢的一刻,就能夠獲得超越所有遊戲本的4K遊戲體驗。

生產力項目

當然顯卡塢的另一個作用是可以拿來進行一些生產力項目加速。

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8

測試方法是將我們平時用的一組4K工程進行回放與渲染,對比有無獨顯加持下的區別。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CUDA加持下,項目的渲染速度相比於UHD630使用的OpenCL加速快了好幾倍,僅僅只花了76秒就完成了整個項目的渲染。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在項目回放上,UHD630掉幀嚴重,平均10fps都不到的幀數在回放時無疑是一種折磨,而調用RTX 2080 Ti時幾乎能夠跑滿30幀流暢回放整個項目。

所以有沒有獨顯在Pr上的結果可謂是天壤之別,不論是回放幀數還是渲染速度,UHD630都與RTX 2080 Ti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如果你是一位視頻創作者,一顆高性能GPU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

但外接RTX 2080 Ti的成績與遊戲本中的RTX 2080 Max-Q相比則沒有優勢,原因在於Pr之類的軟件並不能跑滿RTX顯卡,在RTX 2060以上結果都是接近的。

技嘉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評測:獨孤求敗的雷電3顯卡塢

不過在其它的能夠吃滿RTX 2080 Ti的渲染項目上,這塊頂級顯卡便能夠火力全開,成績領先RTX 2080 Max-Q多達40%。所以如果你是例如聯想Y9000X之類產品的用戶,配上這樣一個外置顯卡塢,真的是滿滿的生產力。

在噪音方面,水冷散熱的加持也可以遠離傳統遊戲本如同直升機風扇一樣的噪音。即使是在烤機狀態下,顯卡塢的滿載噪音也僅僅只有49.1dB,不到50dB的噪音在平時白天使用時幾乎可以忽略。

總結:獨此一家的旗艦顯卡塢

Intel的Icelake系列的問世,讓頂級顯卡塢在遊戲上有了用武之地,CPU內建雷電3控制器,外界雷電設備時不必再通過PCH繞行,沒有了牙籤總線的瓶頸,外接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並且與幾年前的低壓U不同,Icelake-U的規格,相比於以往四核標壓CPU除了TDP外幾乎沒有區別,並且由於能耗比出眾,在不調用AVX的情況下,i7-1065G7僅需25W的TDP就能夠以3.5GHz滿血運行。

所以在遊戲表現上,物理性能可以簡單的與i5-9300H畫上等號。更重要的是,由於雷電3等於是免費附送,帶有雷電3的筆記本不再像以往動輒大幾千上萬,目前在四五千元的主流價位,依然可以買到帶有雷電3設備的筆電,這也會變相推動用戶對於顯卡塢的需求。而技嘉在此時推出RTX 2080 Ti的顯卡塢,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而像聯想Y9000X這種機型,雖然在遊戲上損失比較大,但是作為生產力外設在效率上是沒有什麼大損失的。

當然肯定很多人會問,如此高昂的價格為什麼不組ITX。毫無疑問顯卡塢是一類性價比很低的產品,但不是所有的筆記本或者NUC用戶都是DIY玩家出身,對於這類人群即使是從零組裝一臺全塔機箱臺式機都有困難,更何況是我裝起來都嫌麻煩的ITX機箱。相比而言外接一個顯卡塢僅僅只需要連一根線而已。並且外接顯卡塢只是現有平臺的延伸,比起組兩套平臺更加的連貫,不用考慮文件的存放問題。

遊戲上低壓U不再是性能瓶頸,也沒有了PCH的束縛,在接上Icelake平臺筆記本的一瞬間,就能夠得到超過最強大單卡遊戲本的遊戲性能。許多人嚮往出門便攜,回家遊戲的夢想在此刻得以真正實現。而在生產力項目上,雷電3帶寬的影響則更小,跑起來自然火力全開,能夠將筆記本中的RTX 2080遠遠甩在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