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實施“科研領先、高端人才、產業壯大”三大工程,部天科院2019幹了這些事

時代激盪,風雲際會。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簡稱部天科院)成立45週年。回首來時路,那些創榛闢莽的壯舉、那些篳路藍縷的艱辛,鑄就崢嶸歲月,雕成歷史豐碑。

榮耀已成過去,輝煌更在未來。站在新的起點,部天科院勇立潮頭再跨越。

一年來,部天科院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行業需求為導向、安全綠色為引領,重點實施“科研領先、高端人才、產業壯大”三大工程,朝著“國內領先、國際知名、世界一流的水運工程科研機構”目標砥礪奮進,為交通強國建設和水運行業高質量發展當好科技先行。

年度感言

守正創新 譜寫交通強國建設水運篇科技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和“十四五”規劃謀劃之年,也是《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加快實施之年。

作為水運交通科技創新國家隊,部天科院將堅持“為部服務、支撐行業、服務社會”的基本宗旨,加快實施“科研領先、高端人才、產業壯大”三大工程,發揮獨特優勢專長,堅持勇往直前、守正創新,積極謀劃交通強國建設水運篇、科技篇。

一是推進黨的建設,引領文化打造新氣象。以楊傳堂書記聯繫的海洋水動力中心黨支部模式為範本,大力推進黨支部規範化建設。全面提升黨員幹部整體素質,打造堅定可靠、作風過硬、群眾信賴的黨員幹部隊伍。聚焦新時代文化建設,弘揚“求真務實、自強不息、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天科精神,展現“集思廣益,博採眾長,追求卓越,與眾不同”的天科風采。

二是強化基礎科研,瞄準前瞻力求新突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打造科研領先優勢,深入推進傳統優勢專業“+綠色”“+安全”“+信息化”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懸浮隧道”等前瞻性研究,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重大專項申報。

三是整合專業優勢,重大工程展現新作為。圍繞遠海島礁及通道建設、航道升級與整治、港口航道安全保障、水路綠色生態建設、海洋工程防災減災等領域展開專題技術攻關。繼續做好長江“645”工程、深中通道建設工程、引江濟淮工程等行業重大工程技術支撐服務工作。

四是發揮獨特專長,科技服務攀升新高度。高質量建設獨具專長的技術政策新型智庫,全面對接部各司局需求,著力推進政策、規劃、戰略和標準規程制定,為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海事救撈、造價定額、安全環保、應急掃測等公共服務提供堅實智力保障和決策支撐。

五是推進國際合作,全球影響取得新提升。以發揮“一帶一路”建設支撐引領作用為主線,推進“項目+平臺+培訓+交流”多方位合作,探索構建科研基礎設施、科研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廣泛建立以海外工程科研為依託的國際科研合作新機制,加快創建輻射全球的科技合作據點,廣泛開展不同國別、不同類型的水運科技培訓。

六是加快人才培養,強國建設匯聚新力量。持續推進高端人才建設工程,啟動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申報工作,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強化青年領軍人才培養,推進青年首席專家考核評聘,大力實施博士引培工程。積極落實中美、中加、中德合作協議,加強與國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跨專業、跨學科的高端人才培養工作。

七是堅定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激發新活力。持續推進科研模式創新,在院內建立跨部門跨專業跨學科聯動機制,在院外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在國外注重強化聯合攻關研究,整合優勢研究資源提供一攬子科研服務。健全成果轉化激勵相關政策,探索院屬企業發展與市場化開發新模式,逐步完善市場開發的區域性和綜合性體系建設工作。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恢弘壯闊的交通強國建設征程中,部天科院將對標交通強國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和國內外一流科研院所,建機制、強隊伍、促創新,為創造“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水運交通勝境而接續奮鬥。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華勤

強化基礎科研突破

服務國家戰略發展

今年1月,部天科院臨港基地大型水動力試驗大廳,院長張華勤、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共同按下造波機啟動按鈕,標誌著全球首次懸浮隧道水彈性整理物模試驗正式開啟。

以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為代表,部天科院多年實施“科研領先”工程。今年確定三峽新通道、深中通道和懸浮隧道等重大工程科研類項目,投入科研創新基金2500萬元,重點支持交通強國、生態保護、智能交通等領域38個項目,推進傳統港航專業“+安全”“+綠色”“+信息化”跨專業融合發展。

实施“科研领先、高端人才、产业壮大”三大工程,部天科院2019干了这些事

懸浮隧道工程技術試驗研究。

由部天科院牽頭,副院長兼總工張華慶主持,行業內外21家單位共同參與的2019年度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內河航道設施智能化監測預警與信息服務”,提出了基於JDL的航道多源信息融合功能模型和基於雲的內河航道信息服務體系架構,初步揭示了各類設施的結構破壞機制及災變機理。

部天科院牽頭,由院長張華勤和黨委書記、副院長易振國分別主持的2個國家重點研發國際合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中日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專項“港口大型石化儲罐結構風災控制技術聯合研發”,重點解決港口大型石化儲罐結構抗風安全問題,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港口大型設施設備的風荷載數據庫。中國、荷蘭、印尼合作的“國際綠色港口樞紐及多式聯運關鍵技術支撐系統合作研發”,已研發集裝箱裝卸設備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散貨碼頭重點環節精準抑塵控制系統,完成裝箱智能運輸裝備系統設計。

科研要頂天立地。部天科院還承擔長江“645”工程、深中通道建設工程、引江濟淮工程等重大工程科研項目1055項,為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提供保障。

实施“科研领先、高端人才、产业壮大”三大工程,部天科院2019干了这些事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回淤預報系統監測平臺及儀器設備。

11月19日,由科技部、財政部組織的“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中,部天科院在參評的344家單位中排名第10,獲評優秀;12月10日,國家節能中心公佈首批“國家節能專家庫機構成員名單”,部天科院名列其中。這是年度榮譽的縮影。截至10月底,全院已獲各類科技獎勵34項,其中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5項。

今年,我國船舶排放控制區大幅“擴容”。部天科院自主研發船舶尾氣遙測儀,並完成從橋基、岸基到船基、空中的巡檢測試,實現陸海空立體巡測的突破,助力海事部門精準執法。一年來,船舶尾氣遙測儀陸續應用於江蘇、上海、廣東等地海事部門,為水運行業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

实施“科研领先、高端人才、产业壮大”三大工程,部天科院2019干了这些事

船舶尾氣遙測儀在黃浦江口試點應用。

以此為代表,部天科院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努力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提升科技成果影響力,加入天津市濱海新區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成功獲評“天津市技術轉移機構”,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2019年度簽訂2項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其中“一種船用燃油硫含量嗅探估算法”成功簽訂為期5年排他許可合同,成果轉化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彙集高端智力

引領青年科學家成長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以“人才強院”為核心,部天科院全力推進高端人才工程。

今年,部天科院組建“港口航道及離岸工程領域”院士培養團隊,啟動實施“海鷹計劃”,凝練4個領域、9個專業方向和27個重點攻關內容,開展院士培養、學術研究和梯隊人才培養,向人才新高地發起衝擊。

突出高端人才的引領作用。以特聘院士楊志峰、長江學者鄭剛教授工作室為重點,推動建設水環境管理與生態修復綜合實驗室和岩土與地震工程物理模擬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以外聘日本專家有川太郎教授、植松康教授為引領,提升水動力數值模擬、風工程試驗研究;全院成功獲批國家重點研發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級科研計劃項目4項,實現新的突破。

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關乎未來。近年來,部天科院實施青年首席專家制,先後聘任32人次、24名青年首席專家。今年,部天科院授予10位青年人員“優秀青年科技英才”榮譽稱號,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深耕科研生產一線。目前,有近80%的科研項目由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擔當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與人。

今年,全院人才工作再創輝煌。張華勤入選部長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張華慶入選部專家委員會成員,40餘人先後入選國家部委、天津市專家庫成員,12名科研人員入選交通運輸青年科技英才等省部級人才計劃,獲得省部級突出貢獻獎、航海學會突出貢獻獎、海洋測繪學科發展突出貢獻獎等。

深耕“一帶一路”建設

擦亮天科國際品牌

孟加拉國吉大港,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工程。今年,部天科院研發“數字孟加拉灣”水文系統,併為孟加拉7個涉水工程項目提供科學的水文數據。

這是部天科院科研“走出去”成果之一。近年來,以中國—印尼聯合研究中心平臺化建設為契機,部天科院正在從“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形成“項目+平臺+培訓+交流”一體的多方位合作模式。

实施“科研领先、高端人才、产业壮大”三大工程,部天科院2019干了这些事

雙方就中國—印尼港口建設與災害防治聯合研究中心開展交流。

堅持科研“走出去”,國際合作不斷拓展。部天科院與荷蘭、德國、瑞典等10個發達國家(或地區)開展科技合作。特別是對接俄羅斯,策劃“北極航道航行安全保障”“北極政策實施的戰略路徑研究”等重點科研項目,服務領域從“海上絲綢之路”向“冰上絲綢之路”拓展。

建設國際平臺,支撐信息交流、項目合作與標準國際化。今年,中國—印尼港口建設與災害防治聯合研究中心建設圓滿完成。在自主建立的“數字孟加拉灣”基礎上,部天科院與孟加拉國航運部、孟加拉國電力發展局等單位開展合作,並牽頭策劃籌建“中國—孟加拉港口建設聯合研究中心”。

加強人才技術交流,傳播中國水運智慧。“十三五”期間,與11個國家1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先後派出110批次226人次科技人員赴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國家或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技術交流、開展市場開發和合作。組織“2019年發展中國家港口與航道規劃建設研修班”等課程培訓,為來自巴西、老撾等26個國家近100名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並積極申報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非洲英語國家港口規劃建設培訓班”和科技部“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等5個培訓項目。

今年,部天科院迎來首個日本項目“海上風電單樁基礎抗沖刷研究”。以此為代表,部天科院向越南、阿聯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提供諮詢服務,受國外直接委託科研項目的比例突破20%。

隨著海外市場影響力的提升,部天科院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協會邀請成為其會員單位,4位專家受聘為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部天科院還受邀參加中國電力規劃設計企業協會水工技術年會和2019國際工程發展高峰論壇,與“走出去”單位進一步深化合作。

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營造風清氣正氛圍

3月,內河港航研究中心長江科研課題組被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稱號;7月,海洋水動力中心、安全節能中心(東方泰瑞)2個支部獲評“交通運輸部先進基層黨組織”;9月,水運工程測繪所被天津市總工會授予2018年度天津市“工人先鋒號”稱號;12月16日,離退休第三黨支部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稱號。

今年,部天科院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績可圈可點。部天科院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決貫徹部黨組書記楊傳堂來院調研時的要求,把黨支部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黨建、紀檢、工會、團委、離退辦等各項工作,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氛圍。

打通最後一公里,確保學習教育全覆蓋;突出精準性,調查研究奔著問題去;敢於直面短板弱項,檢視問題自覺對標對錶;堅持問題導向,

整改落實重成效……部天科院立足交通強國建設主戰場,探索方法、創新形式,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強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打造堅強戰鬥堡壘。作為楊傳堂書記基層支部聯繫點,海洋水動力中心黨支部組建“水運強國”“海上絲路”“大水槽”3個黨小組,還在項目中成立項目組臨時黨小組,促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以該黨支部為範本,部天科院制定以“九個強化九個推進”為主的黨支部建設舉措,並在全院進行推廣。

今年8月,副院長張鐵軍結束3年援青工作,副院長戴明新接過“接力棒”,任職青海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繼續推進“科技援青”。部天科院技術骨幹李東昌、黃偉、黃晨,以及下屬企業李皚菁、王志明、姚愛冬、趙光澤等同志,紛紛支援青海、西藏、四川黑水縣,用實踐培養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隊伍。

实施“科研领先、高端人才、产业壮大”三大工程,部天科院2019干了这些事

青藏高原環境調查。

工會、團委、離退休辦各司其職,團結凝聚職工力量。今年,部天科院舉辦一系列特色活動,科研奮鬥精神築牢新時代天科院文化自信,大力弘揚“求真務實、自強不息、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新時代天科精神,在全院上下營造崇尚奮鬥、永不懈怠的幹事創業氛圍。

年度科研亮點一覽

內河港航工程研究中心

致力於生態航道理論體系與建養技術研究。提出長江上游宜賓至重慶生態航道工程建設思路及方案,推進三峽新通道建設,支撐我國及世界同類生態水運工程建設。

海岸河口工程研究中心

攻關深中通道施工期沉管隧道基槽水域水沙環境監測及基槽回淤預警預報研究,保障深中通道沉管基槽施工安全進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海洋水動力研究中心

打造中國的數字海洋模擬預報系統,助力我國在非洲、南美、中東、南亞、東南亞等陌生海域建港;研發船舶安全繫泊智能輔助系統,實現常見環境下智能化調整船舶繫泊作業,助力建設平安智慧港口。

水工建築研究中心

發揮優勢專長,轉型發展服務海上能源建設。承接華能汕頭等多家海上風電場高承載力試樁檢測工程,完成國內最大噸位的海上風電基礎承載力測試工作。

海岸與海洋資源利用研究中心

聚焦海港開發與海洋生態協同發展之路,攻關海岸帶生態系統重建等大尺度複雜生態修復技術。

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研製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嗅探法”船舶尾氣遙測儀,助力海事系統高效、精準監管;國內首創散貨港口粉塵全域網格化實時動態監測和智能控制技術,支撐長江干線綠色港口建設。

安全節能與應急保障技術研究中心

建立交通運輸行業安全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分級分類監管體系,開發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監管系統,實現政府監管與企業安全管理的實時互聯互通;構建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預警系統,實現企業風險在線監控與感知預警。

水運工程檢測設備開發研究中心

服務水運工程信息化發展。承擔完成鴨綠江界河航道工程信息化工程研究設計工作。

水運工程仿真與信息化研究中心

研發港口基礎設施維護管理信息化成套技術,支持和服務港口基礎設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

岩土工程研究中心

發揮國內港口最大的土工離心機科研利器作用,支持長江沿線過江通道建設、“引江濟淮”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交通運輸水運工程造價定額中心

提升水運建設工程概算預算編制質量。完成19項造價標準送審成果編制工作,其中14項造價標準已正式發佈施行,全年完成對全國350多家單位培訓工作。

國家水運工程檢測設備計量站

完善水文測繪設備計量服務體系。推動《多波束測深儀 淺水》(JJG(交通)139-2017)和《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JJG(交通)138-2017)兩項部門計量檢定規程的實施,首次形成兩項高端水文設備的計量技術能力。

水運工程測繪技術研究中心

當好海上應急安全“預備隊”,配合南海救助局完成6000m級AUV“海神6000”海試驗收。助力“碧海行動”,完成渤海“蘇華泰999”輪、東海“金安順”輪等60餘艘沉船的掃測。

政策研究室

高質量建設獨具專長的技術政策新型智庫。申請成為天津市交通新型智庫單位,並加入交通運輸新型智庫聯盟,繼續在交通強國、綜合交通、“一帶一路”“一流港口”建設等方向提供專業支持。

懸浮隧道技術研究室

面向下一代大型跨海交通構築物開展前瞻研究。系統構建了懸浮隧道水動力、結構、錨固基礎等關鍵問題的數值模擬與物理模型試驗平臺和研究方法,闡明橫向水動力特性為結構設計推薦了優選方案。

水運工程質量與安全應急技術中心

打造水運“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樣板工程。研究長江護岸排體變形機理與技術,在我國內河首創“光纖+滲壓+BIM”實時監測技術;在我國沿海建成國內第一個基於“互聯網+光纖傳感技術+BIM技術”的大型港口碼頭全壽命週期安全健康監測系統。

記者 欒玉博 特約記者 諶業良 王曉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