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公元221年,漢獻帝禪位給曹丕後,劉備在蜀稱帝,國號仍繼為漢,其匡扶漢室之意不言自明。劉備繼承大統、延續血脈,企圖獲得“合法”的繼承權,也只有如此,才能逐步實現他站穩腳跟、爭取天下的宏圖。但“合法”的背後,卻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令人深思。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漢末的動盪時期,誰都想借機分一杯羹。位高權重者捷足先登,默默無聞者韜晦待時。先後在朝野上專政擅權的何進、董卓等人,未必不想代漢自立,但苦於“名不正言不順”,也不具備足夠的實力。曹操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計號令天下,但終其一生不敢篡位。這和春秋時《左傳》中的“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是一個道理,儘管漢朝已名存實亡,但仍具有號召力,正朔在漢,漢為正統的觀念深入人心。群雄割據,各各懷不臣之心,劉備能步步坐大,號為繼承漢室,其政治手段是十分可觀的。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一、劉備身份的認定

關於劉備身份的討論,也就是對於他是否是漢室宗親的認定,一直以來頗受熱議,無論是專家學者或者坊間傳聞都力求還原出一個真相。劉備血緣關係的真實性,自然很難通過發冢掘骨的方式去認定,依靠史料去索隱几乎是唯一選擇。

我們須知道,劉備具有漢室宗族血統,這是他匡扶漢室,繼承大統的先決條件,也是賦予蜀漢“合法性”的重要一環。

據《三國志》記載稱,劉備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子,據劉備已有三百年之久。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特意為劉備編纂了一套世系表,共傳十八世之多,小說中的世系是杜撰無疑,但三百年間可傳十幾世是基本可信的。而劉備的直系祖先只能追溯到他的祖父為止,這其間的十幾世脈絡不明,致使可信度大大降低。

劉備是涿郡涿縣人,劉勝之子劉貞曾分封於涿郡。《華陽國志》:“勝子貞,元朔二年封涿郡陸成侯,因家焉。”從地理因素上看,劉備和先祖出於同一個地方,有可能是劉貞的後代。但也不能排除劉備根據漢朝典籍冒認劉貞的可能。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根據《漢書·諸侯王表》的記載,中山靖王傳七世之後“亡後”,等於說沒有了直系的後人,《史記·五宗世家》稱“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其後代有一百二十多人。可見其中絕大部分都逐漸淪入民間,無跡可尋了。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也很可能因為劉勝子嗣眾多這一特點。因此綜合來看,能證明劉備具有血緣關係的證據嚴重不足,其冒認附會的可能性很大。

但與劉備同時代的人物,對他的身份認定卻是持肯定態度的。劉備年少時曾與同宗劉德然、公孫瓚列為同僚,劉德然之父曾因劉備的宗族身份資助其過活,後來劉備戰敗後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則推薦他為別部司馬,這些幫助與他漢室宗親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因為曹操攻漢中而急於求將,張松推薦劉備的理由是“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說明當時劉備的身份已得到普遍認可,這也為他日後佔有蜀中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所以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其實際情況中還存在較大的可疑,但在既成事實上,當世之人基本都接受了這一身份。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二、蜀魏正統之爭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互相攻伐,都否認對方的“合法性”,但後世有正統之辨,就要承認其中的一個政權為正統。一般來說,東吳是首先排除在外的,而曹魏由漢獻帝直接禪位,蜀漢則繼承漢室血統。後世學者在判斷時往往產生分歧,舉幾個例子:

宋畢仲遊《正統議》:“若曹魏之繼漢......較於當日,又無其他長久之主以相擬,故亦可獨推其統以言正矣。”他主推曹魏為正統的理由,是同時代沒有國祚時間長於曹魏的。

司馬光《資治通鑑》對此段歷史稱“魏紀”,也以魏為正統,並於劉備稱帝后附上一篇議論,其中寫道:

“昭烈之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而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得紹漢氏之遺統也。”

司馬光提出的疑義就是基於劉備漢室身份的認定,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作支持,不能像漢光武帝和東晉元帝那樣有明確的血緣關係,因此不能把蜀漢放在正統之位。

也有以蜀漢為正統的。《綱鑑易知錄》的紀年就明確標註了“後漢紀附魏吳二僭國”,把蜀漢看作漢朝之延續,而認定魏、吳為篡逆。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梁啟超在《論正統》一文中曾總結出認定正統的六條要素,若按照第三條“前代之血胤”為標準,那麼蜀漢即是正統;若按照第四條“前代之舊都所在”為標準,那麼曹魏就是正統。

正統認定標準互相矛盾,是導致爭議不斷的根本原因。如果以蜀漢為正統,之後以西晉為正統,那西晉本自曹魏傳承而來,與蜀漢本無瓜葛,等西晉立國時,蜀漢早已滅亡了。

因此蜀、魏之間的互相攻訐,是必然得不到結果的,甚至於作為客觀第三方的後世之人也很難達成一致。但是聲稱本國合法的政治地位,無論從內政還是外交方面考慮,都是一種必要的宣傳手段。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三、拉大旗作虎皮

從劉備一人之身份,到蜀漢一國之身份,在封建國君思想的影響下,可以看作是同一問題,或者說是由君主到國家層面的擴張。劉備依侍自己當世宗親的身份,追諡漢獻帝,自立為帝,稱曹丕為“篡弒”,自己則“紹嗣昭穆”,使個人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

劉備這麼做,自然有他的目的,好比“拉大旗作虎皮”,在他尚未成為一國之主時,可以利用宗族身份聚攏一批名士和武將,將有才學之人收在自己麾下。還可以利用同宗之情投劉表、逐劉璋,徐圖大計。

蜀漢立國後,自然而然的宣揚為繼承漢嗣,在三國鼎立的形勢下,政治輿論上可立於不敗之地。其發動戰爭的性質也就為之一變,可稱為“統一戰爭”而不是“侵略戰爭”,免去師出無名的顧慮。但其實各國的目的都是為消滅對方而成全自己,只不過劉備的手段棋高一著。

匡扶漢室,蜀漢劉備給自己正名,立於三國不敗之地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劉備正是充分利用這一點優勢,“冠冕堂皇”地實現自己的目的。自古以來流傳劉備以德服人,其善於造勢得人心的基礎未嘗不得於此。

劉備善於在不合理中製造合理之處,並站在“合法”的角度打擊對手,可以說是“英雄造時勢”的一位傑出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