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莽的大將嚴尤為什麼說在對付匈奴的問題上,“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你覺得有道理嗎?

心無止境ghyo


如果問秦朝和漢朝最大的外患是誰,毫無疑問,這個答案便是匈奴。

匈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據說夏朝被商湯滅亡後,夏朝的一支後裔便向北遷移,經過不斷的發展,夏朝的後裔們便不斷吞併周圍的其他部族,漸漸的匈奴族就出現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王莽篡漢的時候,雖說之前匈奴被漢武帝按在地上暴揍了好幾頓,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然還是中原的心腹大患。

再加上匈奴經常率兵入關燒殺搶掠,甚至還把雁門太守及朔方太守給殺了,這可把剛剛即位建立新朝的王莽給氣的,立馬叫來十二位將軍,讓他們帶著三十萬大軍兵分十路,去好好的教訓教訓匈奴。

這個時候,大司馬嚴尤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趕緊上書勸誡道: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徵之者也。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

簡單的翻譯下,那就是:很久很久以來,匈奴就帶給我們極大的危害,但並沒有聽說過一定要攻打匈奴的。像攻打匈奴的周朝,秦朝,漢朝,他們採取的策略都不是最好的。周朝是中策,一般般。漢朝是下策,多少有用。至於秦朝,那就是一點好處都沒撈到。

為什麼嚴尤會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下。

1,周得中策

周宣王的時候,那時的匈奴還沒形成,經常入侵中原的,是獫狁。很過分的是,掠奪邊境也就算了,他們時不時的還要到西周的都城鎬京四周搶奪一番。

公元前823年,獫狁再一次的不安分了,一大票人再一次的聚集在鎬京外圍,把鎬京裡的西周貴族們給嚇得瑟瑟發抖。這可把當時西周的老大周宣王給氣的,先是出兵將鎬京外的獫狁部隊殺得丟盔棄甲,隨後又把他們感到朔方之外,並在那築城設防,這才緩解了獫狁的威脅。

到公元前816年,周宣王再一次出兵進攻獫狁,再一次的大敗獫狁,令獫狁不敢跨過洛水,進犯中原,徹底解除獫狁的威脅。

周宣王的策略是,只要把獫狁趕走,將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拿回來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乘勝追擊趕盡殺絕。正是因為這樣,西周的百姓並沒有在這場戰爭中遭到太多損失。但因為沒有滅掉獫狁,威脅依然存在,因此周宣王的做法,只能被稱為中策。

2,漢得下策

若不是漢文帝、漢景帝留下來的家底,漢武帝還真無法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再加上又有著衛青、霍去病的加持,四十四年的戰爭下來,匈奴被揍得痛哭流涕,遠走漠北,開始了下坡路的進程。

從軍事角度上看,漢武帝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可要是從社會經濟和國民生活的角度上看,漢武帝卻是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就說幾點漢武帝為了維持戰爭,而頒佈的幾項政策吧。

1,鹽鐵專賣,將食鹽、鐵器的經營權收歸國有;

2,平準均輸。也就是設立專門的機構來壟斷商品交換,控制物價;

3,徵收財產稅,每個人都要如實上報自己的財產,如果有隱瞞的,不好意思,全部沒收;

4,人頭稅。本來是每人每年20錢,不僅提高到23錢,起徵年齡也從7歲變成了3歲。

也正是如此,嚴尤才說,漢得中策。

3,秦無策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匈奴也是十分頭疼,於是他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上,“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但是呢,秦始皇偏偏決定要修建長城。雖說他的這項決定給我們留下旅遊觀光的好地方,但是對當時而言,就是一項勞民傷財,弄得民不聊生的工程。再加上長城建好後還沒過多久,秦朝就滅亡了,因此嚴尤認為,秦無策焉。

其實嚴尤的這番勸諫,就是想告訴王莽,對待匈奴稍微的給點教訓就行了,沒必要以舉國之力征討,更何況匈奴的地盤上啥都沒有,完全無法進行農耕經濟。

但是呢,人家王莽不聽,嚴尤他也沒辦法啊。


狼群講歷史


首策是同化,走民族融合發展的路子,但基本上做不到,其次是戰爭加同化模式,這就是李世民採取的策略,分化打擊,將北方遊牧民族內遷,代價雖有點高,但解決問題較為徹底;再就是隔離,修建長城,將匈奴隔離開,同時削弱其騎射優勢,派軍隊戍邊,但存在防守戰線長與防守力量不均衡的矛盾,一點突破,全線崩潰,特別是匈奴一旦力量壯大,就防不勝防,薄弱的環節容易被突破,在王朝後期體現最明顯,但較好平衡了穩定和財政壓力;再就是主動出擊,殲滅匈奴,但由於戰線明顯拉長,糧草運輸發費不糜,更需裝備優良馬匹和優質鎧甲,器械等,財政壓力非常大,好處是能大量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帶來一段時期的和平。再說周朝,諸侯國兵車合起來較匈奴有優勢,但諸侯各自防守自己領地,沒有統一協調指揮,更沒有統一的策略,諸侯國各自為戰,策略不一,不能形成整體力量,如趙,齊修城,秦發展騎兵,中央一旦有難,諸侯國來救,防守效率,效果都很差。如從效果和花費而言,修長城可以說是中策,但容易養虎為患;漢主動出擊,效果好但花費高,說下策是不妥,也算是中策;周有力量但形不成合力,各自為戰,疲於本命,可以說沒有策。


用戶6418987073999


嚴尤是王莽的同學,後來也是王莽非常器重的大將。他的建議對王莽來說至關重要,但是說話得講證據啊,憑空胡扯誰不會呢?

嚴尤指出了歷代對待匈奴政策的高低。

匈奴一直以來都是歷朝歷代最頭疼的一件事,為了抵抗匈奴,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曾經將長城連成了一片,後來漢朝的時候,就不斷跟匈奴和親,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把匈奴給打服氣了,但是匈奴問題在漢朝依舊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所以王莽在處理匈奴問題的時候,需要聽一聽嚴尤的建議。嚴尤告訴王莽,歷史上有這麼幾個皇帝對待匈奴是比較著名的。

  • 其中周宣王時期,匈奴南下的時候,到處燒殺搶掠。周宣王心裡也不爽啊,但是他不想打仗,所以只是派了一支小部隊,將境內的匈奴給趕走了。所以這個是中策。
  • 再說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那是打擊匈奴最嚴重的一個時期。漢武帝窮兵黷武三十年時間,雖然打服了匈奴,卻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富。使得老百姓窮苦不堪,所以這是下策。
  • 再看秦始皇,秦始皇轉守為攻,利用長城的防禦能力來抵抗匈奴。但是打造長城需要若干民工,天下為此震動,這是無策。

那麼上策是什麼呢?嚴尤其實也沒什麼好辦法,但是他希望王莽採取中策,不要採取下策。他認為下策勞民傷財,中策可以達到治理匈奴的效果。

征討匈奴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太苛刻,所以為了新朝的未來,嚴尤表示反對。

其實王莽是想要打擊匈奴的,任何一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其實都想對匈奴下手。但是要想打擊匈奴,必須要具備很多條件。

  1. 第一,國家國庫必須要充盈。這一點顯然王莽是沒有做到的,王莽篡位的時候,西漢已經日薄西山,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國家收到的錢壓根就入不敷出。所以國庫不支持王莽這麼做,王莽政策改革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使得新朝富裕。
  2. 第二,物資運輸麻煩。那個時候既沒有高速公路,又沒有高鐵火車。所以運輸物資完全要依靠馬匹和人力。但是匈奴距離中原太遠,馬匹人力本身也要消耗大量糧草,所以到北方打仗,其實對於新朝廷來說不划算。
  3. 第三,匈奴行蹤不定,很難徹底擊潰。嚴尤認為,漢武帝就是在這件事上吃的虧,匈奴的戰鬥力雖然比不上西漢,但是他們會跑啊。大草原到處都可以是他們的根據地,這一點西漢的軍隊是做不到的。同樣新朝也沒辦法做到,大軍長途跋涉卻找不到對手,這對新朝來說可是致命的。

所以說嚴尤對大軍征討匈奴是表示反對的,而且反對的理由十分充分。他說的確實有道理,對於當時剛篡位成功的王莽來說,壓根就不適合征討匈奴。

我認為漢武帝的政策才是上策,對匈奴只能用打的,但是嚴尤不敢說。

嚴尤說漢武帝的政策是下策,主要是因為當時王莽時期的國力不行,強行出征很容易導致兵變亡國。這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因此就貶低漢武帝的政策。

自古以來對匈奴打擊最狠的就是漢武帝,他從任用衛青開始,就已經想到了未來幾十年的規劃。有文景之治給他留下的豐厚財富,漢武帝在對抗匈奴的事業中,顯得更加有底氣。

後來的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將匈奴徹底趕出了漠北草原。在西北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做好隨時群毆匈奴的準備。那真的是蕩氣迴腸的壯觀場面,保證了一百年內,匈奴對西漢都是載歌載舞。

其他任何一個朝代君王,能夠做到保證邊境百年無虞嗎?壓根就做不到,對付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擊敗對手,否則攢了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周宣王那一招雖然可以暫時將匈奴趕走,但是根本就阻止不了人家第二年再次前來搶掠,甚至下個月就能再來。

而秦始皇的防守政策,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應該能算是中策。但是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點實力是搞不起來的。

總結:嚴尤正是認清了王莽並沒有這個實力,所以只能採取周宣王的政策。

嚴尤是比較欣賞周宣王的手段的,也出兵攻打匈奴,但是並不會為了匈奴傷筋動骨。這也是當時的王莽最應該採取的做法。

王莽篡漢的時間不長,需要做的是維持穩定。其實他更應該向王莽提出漢高帝劉邦和漢文帝劉恆到底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當年劉邦的軍事力量那麼強大,都採取了跟匈奴和親的政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剛剛建立大漢朝,政局不穩,必須要先重視國內的和平和發展。

對付匈奴的事情,只能交給後代子孫了,他這一代只能用和親的手段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有些無恥,但是用一兩個女子,換千萬百姓的平安,劉邦看來還是比較划算的。

這也是王莽應該做的事情,因為王莽的政局也不穩定,各地還有不少叛亂。他現在的側重點是要穩定自己的統治,至於匈奴的事情,先放一放問題不大,畢竟漢武帝以後,匈奴壓根就沒有過去那麼猖狂了。


江湖小曉生


王莽是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皇帝,因為他通過“禪讓”的方式代漢,許多古代史學家認為他是篡位的鉅奸;因為“均產”“土地國有”“廢奴”三大政策,近代史學家認為他是富有遠見而且無私的“改革者”;又因為“遊標卡尺”、“貸款制度”等超前思維,在普通人心中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穿越者”。

王莽在位十五年,動作頻頻,但他的皇位畢竟是“篡奪”而來,根基薄弱,無論改制還是用人,無論是安撫百姓還是少數民族政策上都倉促而輕率、漏洞百出,幾乎所有政策、計劃都以失敗告終。

新莽末年,王莽興師動眾的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嚴尤上諫:“臣聞匈奴為害。。。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其主旨是勸諫王莽改變戰略戰術,聯合各路人馬,以快速出擊、速戰速決,避免戰線和時間過長,造成過渡內耗,致使國力衰竭進一步加劇。當然,以王莽的剛愎自用和率性而為,那是肯定不聽的。結果就是百姓的稅賦、徭役進一步加重,造成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死於非命;軍隊也是軍糧前後不及,士卒飢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這無疑也加快了新莽王朝覆滅的腳步。

單從“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的說法而論,嚴尤說的有些過於片面。周朝和秦朝不論,在新朝建立的130年前,西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封狼居胥,一路追擊匈奴遠到貝加爾湖畔,打得匈奴兩百年沒有回過神;在新莽覆滅後的70年後的東漢永元三年,匈奴被竇憲徹底擊敗,更是導致這個曾經的北方最強民族從歷史上逐漸消失。

把對手徹底剷除從歷史上抹去,這在當今的眼光看來哪裡是下策,那簡直就是永絕後患的神策。


翠微劍使


嚴尤是王莽時代比較有才幹的將領。王莽篡漢後,由於實施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導致原本歸附大漢的匈奴復叛。王莽打算動用30萬兵力,征服匈奴。大將嚴尤是反對王莽的計劃,他對王莽說了這麼一番話:““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徵之者也。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

那麼,嚴尤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沒有道理。

第一,“周得中策”,不知有何依據

匈奴的前身叫玁狁,又稱為獫(xiǎn)狁,是典型的遊牧民族。

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即國人暴動後二年,玁狁就曾入侵西周的西部邊境。到宣王時,玁狁的入侵更加頻繁,以致於周人“靡室靡家”,靡就是沒有,沒了家室,妻離子散。 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為了抵禦玁狁進犯,周宣王命大夫南仲築城於朔方,又命尹吉甫率師討伐,攻至太原一帶。玁狁不敵,逃往北方。

關於西周與玁狁的戰爭,史料其實非常少。據出土的《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在周宣王十二年時,虢國的季子白奉王命再伐玁狁,取得了斬首五百,俘虜五十的戰績。季子白班師回朝時,又命屬下率兵追擊敗退至洛水的玁狁,取得勝利。由於這次勝利,虢季子白受到了天子的嘉獎,周宣王賞賜他馬匹、弓箭、彤矢和斧鉞並賜予其征討蠻夷的權力。

我們現在能查到的史料,就是這麼一丁點。嚴尤認為周宣王對玁狁的戰爭,比漢、秦兩代都高明。至於高明在哪裡,他也沒有講,我們也實在看不出來。考慮到中國文化,常常有厚古薄今的傳統,我認為嚴尤的這個結論,是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據。

嚴尤為什麼要拔高西周呢?我認為是要捧王莽。

王莽上臺後,就積極改制,改成什麼樣子呢?主要是西周的制度。他恢復西周的井田制,又改了一大堆官員,如“大司農”改為“納言”,“大理”改為“作士”,“太常”改為“秩宗”,“大鴻臚”改為“典樂”,“少府”改為“共工”等等。可見王莽對西周是極為仰慕。嚴尤不顧史實,拔高西周,有捧王莽之嫌疑。

第二,“漢得下策”,是對西漢的貶低

嚴尤認為西漢對匈奴的戰爭是下策,這個結論也很讓人懷疑。

事實上,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中原政權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表現最好的就是漢與唐,漢把匈奴打趴下,唐把突厥打趴下了。西漢不僅完敗匈奴,還令匈奴服服貼貼。特別是自呼韓邪單于歸附大漢後,許下為大漢守北藩的諾言。

終呼韓邪一生,都沒有違背這個承諾。在他臨死前,還留下遺訓,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保持與漢的友好關係。繼呼韓邪單于之後的復株累若鞮單于、搜諧單于、車牙單于等,基本上都遵從此遺訓。大漢帝國的北方邊境獲得數十年的和平,史書對這段時間漢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記載:“是時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

如果說這樣的結果,還只是下策,那麼請問還有什麼更好的麼?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嚴尤要貶低西漢呢?

顯然,這是跟王莽篡漢有關係。

王莽篡漢後,一直想消除大漢的影響力。除了前面說改官名之外,他還改錢幣,把漢代五銖錢棄用了。他對西漢忌諱到什麼程度呢?剛開始時,他推行兩種貨幣,一個是錯刀,一個是契刀。後來他覺得不妥,因為漢室皇帝姓劉,“劉”字中有“刀”字旁,所以錯刀與契刀兩種貨幣也禁止使用。

因此,嚴尤貶低西漢,也有捧王莽之嫌疑。

第三,“秦得下策”,這個也值得商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打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勢如破竹,一口氣把匈奴人趕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奪取河套以北的陰山地區,設四十四縣,置九原郡,在黃河沿岸修築城池要塞。之後,蒙恬又渡過黃河,攻取高闕、陽山、北假等地。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徵發大批人力,修築長城防線。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里,故而稱為萬里長城。

秦國攻打匈奴,開疆拓地,消除北方之隱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匈奴人被打得不敢還擊,怎麼就成下策呢?

嚴尤為什麼要貶低秦對匈奴的戰爭呢?

還是同樣的原因:因為王莽最討厭秦朝。

大家都知道,王莽是一個儒家的信徒,一心想建立儒家理想的天堂社會,所以整天搞復古改革,最後把國家把整完蛋了。秦是一個什麼朝代?焚書坑儒的朝代啊!因此,嚴尤當然把秦貶得最低,稱他是“無策”。

第四,嚴尤睜眼說瞎話,有他的目的

不過,我要為嚴尤說幾句公道話。

他固然有討好王莽的嫌疑,但是這只是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勸阻王莽放棄攻打匈奴。

為什麼呢?因為王莽攻打匈奴的計劃,完全是不切實際的。

怎麼不切實際呢?王莽為了攻匈奴,下詔組建十二個兵團,徵兵三十萬,為了這次龐大的軍事行動,作戰所需的軍服、兵器、糧食等,源源不斷地從江淮運輸到北方的邊境。所徵用的士卒民夫,凡有違抗者,一律以軍法處置。他要求軍隊準備三百日的口糧,這是一個完全空想、不切實際的命令。

將軍嚴尤是頭腦還算清醒的將領之一,他上書王莽,直言這個作戰計劃的不切實際:

第一,作戰部隊已集結在邊塞一年,大軍長期宿營野外,生活艱辛,還沒開戰,士氣已低落不堪;第二,邊境地區的糧食必須由內地遠程輸送,而各地又多糧食欠收,連年饑饉;第三,一個士兵三百日的口糧,一頭牛還無法負擔其重,況且還要準備牛的飼料,以這種強度運輸,不出三個月,牛就會活活累死,到時剩餘的糧食就無法運輸;第四,因為準備要長期作戰,就必須要面對秋冬嚴寒的天氣,還必須準備木柴、炭,以及必需的鍋碗、水袋,這些物品運輸量極大;第五,由於運輸量太大,會影響大軍的行軍速度,行軍到險要地帶時,輜重有被截斷的可能。

嚴尤最後得出結論:耗費民力過大,卻很難有大的戰果,這是極可憂慮之事。王莽看了嚴尤的上書後很不高興,認為是杞人憂天,不聽,依舊我行我素。自王莽興師動眾後,天下騷動,史書載:“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王莽就這樣折騰了好幾年,最後北征匈奴不了了之,因為耗盡國力民力之後,仍然無法湊足王莽指定的三十萬大軍三百日糧食。北伐匈奴計劃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無果而終。


君山話史


對於如何對待遊牧文明,應該是補一個關於最佳方案的猜想:“炎黃得上策;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

炎黃是炎帝神農氏的農耕文明與黃帝軒轅氏的遊牧(工業)文明聯合形成聯盟關係,進行種族融合,共同征戰天下。

我們一般將自己稱之為“炎黃子孫”,實際意思就是“工(黃帝軒轅氏)、醫、農(炎帝神農氏)的子弟”的意思,提供工匠、醫生、農民是我們民族的基因遺傳,應有之義,對於民族,則必然屬於上策。

黃帝部族很大可能應該是羌人(羊🐑人部落),與擅長養蠶紡紗工業的蜀人(蟲🐛人部族),控制了製鹽工業的巴人(蛇🐍人部族),擅長馬匹飼養控制交通的周人(“鳳鳴岐山”的鳥🐤人部族),擅長進行物流交易的商人(“天命玄鳥”的鳥🐤人部族)建立了一個工商業聯盟的部族,將單純的遊牧文明(士)轉化為順理成章的工商業文明(工、商),使其與農耕文明(農)結合起來,就構成我們的社會階層的“士(黃)農(炎)工(周)商(商)”聯盟。

具體到一箇中國傳統家庭,“男耕女織”就有“炎(農)黃(工)聯盟”的雛形,就包含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最初的融合之意。

周朝是將遊牧文明驅逐出境即可,只不過缺點是治標不治本。

漢朝是對遊牧文明窮追猛打,有不死不休的決心,後果不免有些勞民傷財。

秦朝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視遊牧文明為野獸,只要像防備野獸攻擊人類那樣,讓它通不過長城這個“圍欄”即可。

在現代,東方文明面對西方文明的侵襲,實際上就與農耕文明面對遊牧(工業)文明,或者叫“狼🐺文化”與“羊🐑文化”的碰撞,與古代面對匈奴存在類同之處:上策是“工農融合”,中策是“正本清源”,下策是“不死不休”,無策是“堅壁清野”。

而“工農融合”的思想第一步,就是必須開放思想,第二步是徹底奔向工業化,第三步是繼續傳承我們的工匠精神(工)、農家精神(農)、醫師精神(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商人精神(商)。

在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列強,上策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洋務運動”;中策就是“太平天國”想達到的相安無事,下策就是“義和神拳”似的一拼到底,無策就是層層的“閉關鎖國🔒”。


河東來


嚴尤是西漢末年大將,他自比樂毅、白起,與王莽曾是同學,深受其器重,曾任王莽的大司馬,掌管天下軍事。 嚴尤所說的“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指的是在如何對待匈奴等外族的問題上,周朝的做法勉強及格,漢朝的做法不值得效法,秦朝更是值得鄙視。


01 嚴尤的話什麼意思?

先說周朝,周宣王時,外族內侵,而周朝的做法時,直接將他們打出去。到了漢武帝時,雖然深入北境,驅逐韃虜,使得匈奴受到重創,但是30多年的戰爭,也讓漢朝的國力耗得差不多了。而秦始皇則直接用修築長城的辦法,抵禦匈奴,這種做法耗盡民力,最終掀開秦末亂世的序幕,所以是為“無策”。

嚴尤說出上述這番話,是要力勸王莽,不要輕易對匈奴用兵,否則過度消耗國力、民力,反而引火燒身,後院起火,影響新朝內部的統治。可是,對於嚴尤的意見,王莽並未聽從,從而引起了天下騷動。


02 嚴尤說的有道理嗎?

嚴尤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對。 對於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直接深入漠北草原征討,肯定是有極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將會造成極大的國力消耗。相反,秦始皇的做法有合理之處。

嚴尤看到了修長城的巨大代價,但沒有看到,相對於出兵匈奴,長城的“長尾效應”,以後憑藉著長城進行積極防禦,代價就要比出兵漠北小得多。


秦始皇修長城屬於一次性投入,以後就可以憑藉著長城,用中原王朝所擅長的方式積極防禦,可耕可戰,可以自給自足。而匈奴等遊牧民族,無論是進中原搶劫,還是搶完了離開中原,都需要翻越長城。

而且,遊牧民族一旦發生內部分裂或遇到大的天災,就是其最為弱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再出兵攻打,才是上策。


深夜聊齋


題主所說對待匈奴問題的策略上,“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出自於《漢書·匈奴傳》。在王莽準備篡位之時,曾經通過賄賂匈奴、烏桓等周邊政權,以得到他們的支持。但是王莽太過於重視“名分”了,非得把匈奴改成“降奴”,把漢朝賜的玉璽改成“玉章”,這些小事讓匈奴很生氣,覺得受到了侮辱。於是,他們開始常年入寇,甚至將雁門和朔方的太守都殺了(是後,單于歷告左右部都尉、諸邊王,入塞寇盜,大輩萬餘,中輩數千,少者數百,殺雁門、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產不可勝數,緣邊虛耗)。

而此時的王莽剛剛即位不久,手中還有前朝皇帝留下了的大筆財富,他便決定要給匈奴點顏色看看——他選了十二位將軍,三十萬士兵,想讓他們攜帶三百日的糧草分十道出擊匈奴。這場戰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匈奴驅逐到“丁令國”境內,將匈奴的土地併入新莽王朝。

將軍嚴尤因此上諫:“匈奴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最主要的邊患之一,但是出征匈奴的帝王卻只有三位,分別是周宣王、秦始皇、漢武帝。周宣王之時,獫狁入寇制涇陽,周宣王派人前去征討,收復了被侵佔的周朝國境就班師回朝。周宣王將獫狁的入寇看做是牛虻蜇人,把它們驅趕走了姓了,所以後世都稱頌周宣王的聖明,他對待獫狁的策略可以算是中策。

漢武帝選將練兵,任命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長驅直入討伐匈奴,雖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一連三十多年用兵,中國和匈奴兩敗俱傷,漢朝也是從此時開始走下坡路。所以漢武帝對待匈奴的策略只能說是下策。

秦始皇為了防禦匈奴而動用數十萬民力修築長城,弄得民不聊生,長城修完之後秦朝也滅亡了,所以秦始皇對待匈奴完全沒有使用任何計策。”

以上就是嚴尤說出“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的歷史背景和他的論點。其實,若要對嚴尤的言論做出評價,我們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歷史環境。雖然王莽剛剛篡位,手中有一定的經濟和軍事基礎,但是發動三十萬大軍在整整一年的時間中出征萬里之外,即便是在現在看起來也是有點欠考慮的。再說了,當時匈奴本來就是臣服於漢朝的,是王莽非得沽名釣譽,惹得人家不高興了才逐漸入寇的。

所以,嚴尤這三句話的重點不是在評價周宣王、漢武帝和秦始皇,而是在勸王莽,對於匈奴的入寇,稍微用兵驅逐一下就行了,重點還是在於好好安撫他們,別讓他們整天來中國惹是生非。大舉發兵的話對中國實在是弊大於利,幹嘛非得弄得百姓不得聊生呢?王莽沒聽,還是發兵出擊匈奴了,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個“天下騷動”的結果。


國史通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嚴尤只是建議王莽不要擅自對匈奴動兵。

因為當時國內已經一片混亂,是需要穩定發展民生經濟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對匈奴開戰,就算打贏必然也會消耗巨大,導致國內民眾反叛起義。

站在這個角度,嚴尤說的沒錯。

但嚴尤關於“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的觀點是錯誤的。

事實上,恰恰是“周朝得無策、漢朝得上策、秦朝中策”。

先說說周朝。

周朝對於遊牧民族只是單純的來了就迎戰,儘量趕走。

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式,對遊牧民族幾乎毫無作用。

遊牧民族肆意南下攻擊,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撈一票走人,幾乎把周朝當做提款機了。

經過長期的騷擾、消耗,周朝的實力大減,被遊牧民族禍害的一塌糊塗。

公元前771年,犬戎乾脆攻破西周首都鎬京,殺死周幽王,將鎬京搶劫一空,連褒姒都被搶走,由此西周滅亡。

可以說,周朝對於遊牧民族基本是毫無辦法的,也沒有應對的戰略,胡來一通,最終亡國。

秦朝則是中策!

秦朝當時統一六國,國力還虛弱,認為不沒有能力深入大漠和匈奴決戰。

況且,以步兵為主的秦軍,很可能深入大漠根本發現不了匈奴。

而且,步兵在大漠的作戰,如果人少了沒用,被匈奴人直接殲滅。

如果人多了,後勤補給是極為沉重的負擔。

即便今天,開車從北京到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鐵路都有1400公里,火車要走30小時之久。

古代在無人煙、充滿敵人的大漠上維持1400公里後勤運輸線,還要維持幾十萬大軍,簡直是痴人說夢。

當年隋煬帝就是不顧後勤擅自派大軍殺到高句麗境內,結果糧食用盡,幾十萬大軍不戰而潰。

如果想要在大漠長期駐紮,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無法維持後勤供應。

採用關內屯田讓士兵自己種地呢?對不起,長城以北沒有一個地方達到農業種植的最低標準,也就是年降水400。沒水還種什麼地?種仙人球還差不多。

所以,秦朝很聰明。

他首先命令蒙恬以雷霆之勢猛擊匈奴,殲滅其主力。匈奴主力受損後,慌忙逃入大漠。

同時,秦朝修建萬里長城。

表面上修建長城花費巨大,但其實一勞永逸,可以將匈奴人小股騷擾阻擋在長城外。

即便匈奴人大規模入侵,有長城擋一下,漢軍也可以有足夠時間集中對付。

不過,長城其實是一種被動挨打的防禦戰略,是不得已為之的。

因為再牢固的工事,也有被攻破的時候,更別說萬里的長城。

只要匈奴人足夠強大,仍然是可以突破長城南下的。

所以,秦朝是中策。

相反,漢武帝以及後來的竇憲,才是上策。

也就是主動深入大漠,將匈奴的有生力量殲滅,將這個民族摧毀。

遊牧民族人丁稀少,北方蒙古高原從東到西,鼎盛時期人口不過二三百萬人。

一旦有生力量被殺光和俘虜,依靠遊牧形式恢復實力需要至少幾十年時間。

這幾十年內,中原就安定了。

這才是上策。

當然,上策有上策的問題。

第一,上策對於國力和軍力要求非常高。如果一個王朝不是鼎盛時期,是承受不了的,王莽時期就萬萬不能這麼做。

漢武帝為了打垮匈奴,傷亡十幾萬軍民,幾十萬匹戰馬,耗盡了文景時期留下的錢財。

第二,即便消滅遊牧民族,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北方大漠客觀是存在的,有大量的牧場。

那麼就算消滅匈奴,很快也有其他民族來這裡遊牧,假以時日還會壯大取代匈奴,一樣會威脅中原。

甚至,如果匈奴當時力量太弱,我們的主動進攻反而是幫助匈奴的遊牧敵人統一大漠。

但即便如此,上策就是上策。

最後說一句,幸虧洋人發明了重機槍,將遊牧民族變成了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民族。


薩沙


我覺得嚴尤說的話沒道理,目光太過短淺。除惡不盡,必受其害。

周宣王對侵略者驅而不剿,只是博得了一個虛名。獫狁徹底降服了嗎?沒有。後來的西周就是亡於犬戎。相反,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政策雖然短期內消耗了國力,但卻在長遠的意義上守護了中華文明,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正因為有他們的“窮兵黷武”,才有後世輝煌的漢文化和漢文明。

世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是靠打出來的,一味的妥協退讓,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要知道,“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內”。

漢滅匈奴,奠定了中國人自信的風範,奠定了漢文化豪邁的氣度。

唐滅突闕,開啟了盛唐的大門。

宋示弱周邊諸國,卻略遭侵犯羞辱。

要和敵人談仁義,前提是對方放下刀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