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硯又稱"墨海",據說是黃帝的發明。


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深深地契刻在人們的記憶中,所以硯和墨,自然也要歸功於黃帝了。《文房四譜》甚至煞有介事地說見過黃帝所造的玉硯:"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但我們知道,篆書是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釐定的統一文字,黃帝又怎會書寫篆字呢?


不過,從考古發現來看,硯出現的時間,確實相當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20世紀中期,在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和臨潼姜寨等新時期文化遺址中,相繼發現過幾方用來研磨和配置顏料的石盤。這些石盤,被考古學家們認定是中國石硯的發端。當然,這些造型拙樸,未經雕琢的古硯只是純粹為了實用罷了。


孔子的硯


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也並未把太多的心思傾注在文房用具上。據說唐代孔廟裡尚且保存著一方孔子用過的石硯,許多人都親見過。王嵩崿還專門寫過一篇《夫子廟石硯賦》,賦裡說:


昔夫子有石硯焉,邈觀器用,宛無雕鐫;古石猶在,今人尚傳。……上熒熒以光徹,旁冪冪而色固;介爾堅貞,確乎規矩。昔有諸侯力政,周道無聞,嗟禮樂之仍缺,嘆《詩》《書》之未分。聖人乃啟以褒貶,垂以典墳;必藉斯器,用成斯文。蓋石固而人往,亦有事乎硯雲。至乃方質圓形,銅模龜首;雕飾為用,陶甄可久。橫彩煙而不絕,添淥水之常有;豈如是石,斯為不朽。


從這段描述我們大概可以想象,孔硯不過是一塊方方正正、規規矩矩,沒有任何雕飾的石硯罷了。不過孔子用它刪《詩》、正《樂》、序《書》、贊《易》、傳《禮》、作《春秋》,為後代留下了百世不易的經典,這方石硯可謂功莫大焉!於是它的質樸無華、器形方正,也就被賦予了厚重的文化品格,那就是重實行、輕文飾,崇尚中正規矩、反對曲學偏邪。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而從這一意義來看,後世材質各異、造型精美、雕飾繁縟的硯臺,就是人心不古、世道淪喪的文化末世的象徵了!


這樣的批評固然合乎邏輯,但卻並不符合生活的真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事物和生活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把道德、品行和審美對立起來,本身就是不對的,況且,孔子也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就是說,過分強調質樸無華,就容易鄙陋;專注於外在文采修飾,又會變得虛偽、輕浮。只有將二者完美結合起來,才能算作君子。孔硯之所以質樸無華,恐怕還是由於當時物力和制硯工藝所限吧?


見解通達的人對王嵩崿的道德說教並不介懷。李賀就曾經在一首詩裡說:"孔硯寬頑何足雲!""寬頑",就是對孔硯"宛無雕鐫"的拙樸頗為不屑了。


採陰山之潛璞,簡眾材之攸宜


那麼,什麼樣的硯才可入後世文人法眼呢?晉代人傅玄在《硯賦》中說:


採陰山之潛璞,簡眾材之攸宜。節方圓以定形,鍛金鐵以為池。設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宜。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採漆之膠固,含衝德之清玄。


所謂"採陰山之潛璞"的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至少能說明在魏晉時期,制硯對於材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字透露出我們的歷史中早就有了用木材制硯的傳統,這是不留心者所難以發現的——石材取其溫潤且堅硬者,木料則選擇質地柔軟的。至於具體的形制和紋飾,則依據天圓地方和陰陽協調的原則加以雕琢,木硯塗飾彩漆,石硯取其天然幽玄之色。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魏晉和南朝,正是老莊哲學和玄學興盛的時代。老莊哲學和玄學都崇尚自然,務求清虛玄遠,反映到文房用具上,就體現出這種自然、簡約、清雅且風韻悠長的審美情趣。而從其材質上來看,除了傳統的石硯、木硯外,瓷硯和陶硯也特別流行。後面兩種材質因其更依賴於人工,所以其簡約、清雅的風格,尤能體現出一時流行的趣味和風尚。


而北方,因為被少數民族政權所佔據,他們互相攻伐、連年征戰,政權更迭頻繁,無暇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文房器具的設計和製作上,所以現存的這一時期的硯臺,多以石頭為單一原料,紋樣也多以鳥獸、人物、宗教圖案等為主,未能發展出更抽象、更超越日常所見所聞的審美形式。南北文化的不同,在方寸之間,竟也能顯現得如此淋漓透徹!


歙州龍尾硯


唐宋才是中國硯文化真正大放異彩時代。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硯——端硯、歙硯、魯硯和澄泥硯橫空出世,吟詠、摹狀硯的詩文也隨之泉湧,賞硯、藏硯蔚然成風,大量的硯史、硯譜、硯箋著作破繭而出……相對於筆、墨而言,硯的尺幅顯然闊綽富裕,這就為文人才子們施展其藝術才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於是人們除了把硯作為一種藝術題材寫入詩文外,還把硯本身視作藝術的"體裁",這就出現了數不勝數的直接鐫刻在硯體上的銘文、詩句等。這些銘文、詩句雖然是從詠物詩文的傳統中衍生出來的,卻短小凝鍊、別具一格。如蘇軾不僅有墨癖,亦喜藏硯,他一生曾作過硯銘數十首,我們僅舉兩例。


其一,《孔毅甫龍尾硯銘》:


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爪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足以閱人於古今。樸而重,不能隨人以南北。


"龍尾硯"就是歙硯,因產於歙州(今江西婺源)龍尾山一代的澗溪中,故而又稱龍尾硯。據說唐代開元年間,婺源一位姓葉的獵人在山中追捕野獸,偶然發現了一堆"瑩潔可愛"的石頭,便帶回家,草草打磨成硯,卻發現它比名揚海內的端硯還要溫潤可用,這就是歙硯的由來。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那麼,歙硯好在哪裡呢?


原來,就一般而言,質地堅硬的石頭往往圭角分明、鋒芒畢露,優點在於發墨快,缺點就是摩擦嚴重,容易損毀毛筆;相反,質地溫潤的石頭肌理圓潤光滑,不傷筆,卻也因為摩擦小而不易發墨。只有歙州龍尾石融合了堅與潤兩種優長,"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兼以紋理燦縵,色擬碧天,雖用積久,滌之略無墨漬"——蘇軾《孔毅甫龍尾硯銘》中所說的"澀不留筆,滑不拒墨"說的就是歙硯這種得天獨厚的優良質地。


"爪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則是從聲、色兩方面而言的:"爪膚"就是磨去表面的石皮,這樣才能見出龍尾石如同綺羅一般精美的紋理;"金聲"則是說叩擊龍尾石,因其質地細密均勻,鏗然作金聲玉振之響。"玉德"則言其溫潤,與後面所說的"厚而堅""樸而重",都是象徵性的說法,用來比附君子矢志不移、堅貞持重的高尚節操——從中我們看到,在硯銘中,既有關於硯的聲、色、樣以及觸覺質感的感性的審美欣賞,又有由此中審美體驗感發出的道德昇華。硯之對於日常生活快樂的獲得,以及道德修養、人生境界的提升,其助益自可窺見一斑!難怪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舜欽感嘆說:


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端硯:踏天磨刀割紫雲


享此樂趣,自然要心無掛礙、悠閒自得才行。如果心有所繫,則又難免悲從中來。


蘇軾的另一首《端硯銘》中就這樣寫道:


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泫,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


端硯是產自端州(今廣東肇慶)境內的端溪斧柯山一帶。根據宋代人所著的《端溪硯譜》記載,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際潮水",可謂險峻異常,硯石就產在斧柯山上三四里處。蘇軾所說的"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就是指開採、運輸硯石時的艱辛。前面提到,李賀曾經對孔硯的質樸無華不屑一顧,他之所以敢做如此驚人之論,就在於見識過端硯的風采: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燻。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


"紫雲"是形象的說法,指五彩斑斕的端溪硯石,因為產地高峻入雲,所以有此比喻。"踏天磨刀割紫雲",與蘇軾所說"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同樣是開採硯石的過程,但顯然蘇軾沉著、厚重,採用了寫實的手法,而李賀則是視通萬里,想落天外,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敷採鋪陳的能事,所以呈現得奇譎瑰麗。


如此艱辛的開鑿、運輸過程,換來的自然是稀世之寶:端硯的優點就在於純淨、幼嫩、溫潤,用它磨墨寒不結冰,暖不幹燥,以至於用過後長久放置,依然可以"呵氣成墨",這就是蘇軾所言的"一噓而泫,歲久愈新"!


獲此稀世珍寶,蘇軾還有什麼理由不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呢?他由此硯的品格,聯想到了人的修養和遭遇——那些溫潤如玉、內斂厚重的謙謙君子們,如今應該到哪裡去尋覓呢?所謂"誰其似之?我懷斯人",分明是自況之語,由硯及人,由人及己,進而聯想到自身悽清冷寂的遭遇,如何能令人不黯然神傷、悵惘不已?


惟硯作田,鹹歌樂歲


從兩首短短的硯銘,我們便可體味到古人的生活智慧、情感體驗和人生境界的來處,它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小瑣碎、常為人所忽略的細節處,卻又與生活的全部經驗、人生的整體境界秘響旁通,小與大、多與一的微妙關係,就這樣具體而微地顯露無遺。尤其是傳統時代的文人士子們以筆墨為生涯,硯與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就有了更為要緊的關聯。人們親切地把硯稱作"硯田",並且戲謔地說:


惟硯作田,鹹歌樂歲。墨稼有秋,筆耕無稅。


所以說,硯就是一種超越了歷史時空的"文化尤物"!


硯田瀚海:踏天磨刀割紫雲丨中國古典傢俱

總 編 | 鄧雪松

主 編丨林育程

執行主編丨程香

資料來源 | 《中國古典傢俱》2017年012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