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唐代玉璧出土物少見,僅在傳世品種發現有刻龍紋、雲紋、獸面紋等形式的。裝飾手法一改過去嚴謹規矩,璧面滿飾圖紋的佈局,而是隨形琢出盤曲的龍紋,或間隔刻畫出對稱的大花頭短尾雲紋以及具有裝飾意義的獸面紋等,畫面富有生機和美感,即使是幾何紋,也顯得疏朗飽滿。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帶銙

玉帶在北周墓葬已有出土,唐代日趨定製,同時銙之數量亦成為品級高低的象徵,故存世量較大。造型有方、長方、橢圓形等,正面多以隱起的技法,琢飾動物及胡人樂舞等圖紋。此外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畫面的地上,均鋪有用短陰線琢刻出邊紋的地毯,並喜用短小緊密、排列有序的陰線,作為動物皮毛和人物衣紋的裝飾。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對穿的牛鼻孔。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雲頭佩

多作長方梯形,上端邊緣為中央略高的連弧雲頭形,兩側斜下,底邊平直。器面光素無紋,頂端中央有一圓孔。還有一種呈橢圓形,上下均飾雲頭邊,兩側弧圓,並鏤空有對稱的兩個孔洞。整體造型和工藝均很簡樸,是南北朝至唐初的一種佩飾物。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梳子背

器體為片狀,近半月形。上邊弧圓,底邊平直並琢磨出一條扁薄的榫,以供鑲嵌。梳背兩面常以豐碩飽滿的花卉和展翅飛翔或相互追逐嬉戲的禽鳥紋為裝飾,展現出一種既生動活潑又雍容華貴的情態。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步搖

唐代貴族婦女頭上戴的一種髮釵,因釵上綴以各種小串飾,行走時左右搖動而得名。釵頭大多呈扁片花葉形,表面鏤空或陰刻出豐富多彩的花卉、鴛鴦、鳳鳥等圖紋。線條纖細有力而且較為密集,同時邊沿常鑽有小孔,用以系掛流珠。釵頭底呈尖狀,以便包鑲金或銀的釵插。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多為雙股,頂端略寬圓呈弧形,下端出尖,通體光素無紋,是隋唐貴族婦女髮髻的裝飾。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龍形飾

有圓雕和在玉片上透雕兩種,造型生動,形態較前更加完美。大部分作品,龍頭高昂,飾勾狀雙角,張口而且嘴角很大,幾乎開到腮部。頭後一縷發毛呈飄拂狀,細頸彎曲,挺胸拱背。扭動的身軀或光素,或飾有鱗紋,一般在胸腹部還常用短陰線刻劃出蛇腹狀紋飾。整體造型健壯、奔放,具有無比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機。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鳳鳥佩

多以鏤空加飾陰線的手法,琢出一隻口銜花草或兩隻相對而立或臥的禽鳥形象。常見的有鳳鶴、鴛鴦、鴻雁等,造型均作展翅飛翔狀。雙翅弧圓而寬大,表示羽毛的陰線,排列井然。眼睛多為圓點形或三角形,體態豐滿,神情昂揚,極富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親切愉悅的感覺。同時也反映了唐代那種國富民強,蓬勃向上的生活景象。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花形佩

這是自唐代才開始出現的以植物為題材的造型藝術作品。以蓮花和牡丹最為常見,但形式並非寫實,仍具較強的美化意義。特別是花瓣肥大豐滿,幾乎成圓形,花心及葉子的邊沿善用短細陰線刻畫點綴,整體造型同大唐盛世一樣,散發著一股繁榮茂盛的時代氣息。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飛天

隨著佛教的傳入,玉飛天在唐代開始出現,並大多鏤空成側身正面(也有正視前方的)的仙女飄飛的形象。其頭梳高髻,五官清秀,右手常託舉一花苞,或按撫胸前的雲頭。左手一般向後伸展,或持蓮花,或提拿著纏繞飄拂於雙肩的披帛綢帶。上身裸,下穿緊身長裙,雙腳明顯露出裙邊,而身下則往往排列有兩、三朵大頭短尾的雲紋。整體造型舒展流暢,顯得十分飄逸灑脫。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杯碗

唐代玉質器皿日漸增多,造型別致,工藝精美。其形式有的同唐代金銀器一樣,做成曲口花瓣形,有的則在柄之一側琢出單環或雲頭狀耳柄,甚至還有的雕成牛首角形杯。杯麵碾磨細膩,或光素,或陰刻、浮雕雲紋、人物紋及花草紋,既實用,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這是一種有子母口,上下刻開合的實用品。盒面常雕有圖案化的花鳥紋,還有的在盒的一端透雕一對鴛鴦,並設有穿孔,或許是唐代婦女隨身佩戴的化妝粉盒。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像生動物

唐代動物題材較多,分別有獅、鹿、羊、牛及駱駝等。造型多作伏形,體態渾圓,骨骼健壯,同時十分注重強調動物形體的肌肉、動態、力量和體積感。五官刻畫生動,碾琢細緻,尾部與身上的皮毛皆用細密短小的陰線沿輪廓進行排列,一絲不亂,質感極強。動物整體結構適度,形神兼備。較之漢代圓雕藝術,其內在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人物

唐代圓雕人物未見出土,傳世品種偶有發現。其造型和風格,基本上與唐代金銀器、玉器上面刻畫的人物紋相似,可參照鑑別。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哀冊

呈長方條形,每冊件數不等,正面均碾磨拋光,並刻出悼念讚頌帝王的辭文,背面刻有編號或紀年。


大唐盛世,玉器大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