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引言

因建文削藩而造成北邊防禦蒙古體系瓦解,隨著朱棣繼位,北邊親王守國門的體系徹底瓦解,蒙古亦頻繁犯邊。永樂時期對蒙出現過短暫春天,但因韃靼殺害明朝使者,引發了五次永樂北巡。永樂北巡的同時對歸降投誠的蒙古部落實行懷柔,允許朝貢,換來了土木堡之變前的平靜,但始終沒能解決草原問題。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風華》劇照

最近熱播劇《大明風華》已經播到了永樂北巡,永樂帝暮年為何執意北伐蒙古,從劇中來看一方面是蒙古部落不老實頻繁犯邊擄掠人口;另一方面永樂帝比較"自卑",因永樂得位不正怕後世史官口誅筆伐,所以在永樂活著的時候想多為國家做些好事、後代做些好事。歷史上永樂帝的對蒙政策不僅僅是窮兵黷武的北伐,他還對蒙古實行了懷柔,邊拉邊打。

洪武朝對蒙防禦

明朝代元,朱元璋定都南京,遣徐達等人北伐,將蒙古驅逐回草原,朱元璋成了真命天子。蒙古殘部逃回草原後在舊主妥歡帖木兒和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的統治下,建立北元。中原的朱元璋既已中華正統自居,就要秉持歷代中華正統王朝的政策。即天下一家,蒙古雖為殘部亦為中華之外臣。所以朱元璋對當時的北元想以歷代王朝和外族的君臣關係來解釋。但是北元以恢復元朝統治為使命,雙方根本性的差別造成了洪武朝時期,明蒙的全面對峙,其表現就是明朝對蒙防禦體系的全面建立。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永樂

眾所周知,朱元璋將年長得力的秦王、晉王、燕王分封北面邊塞,稱為"塞王",以其拱衛中央。至脫古思帖木兒統治北元時期,朱元璋建立起了完善全面的對蒙防禦體系。首先是擴大了北邊藩國的疆域,增加藩國的軍事實力,使得長城一線(遼東至甘肅)真正形成了屏藩中央的全面軍事防線。其次在邊塞廣設衛所,對前期"有徵無戍"的情況加以改變。洪武朝朱元璋對退到北邊的蒙古曾經八次北伐,但戰果不大,故朱元璋認識到"胡虜近塞,兵衛未立……置大寧都司及廣寧諸衛,足以守邊"(《明太祖實錄》),所以開始修建衛所,派重兵鎮守。

總之,洪武一朝,明蒙關係全面對立。洪武前期進行過八次北伐,終因不能全面剿滅蒙古殘部而改為全面防禦。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徐達

永樂朝對蒙的拉攏

經過建文削藩、靖難之役,洪武朝時期構建的北部防禦體系全面崩潰。因為永樂靖難,明軍邊塞主力南下,蒙古對邊境的襲擾再起。所幸,永樂初期蒙古分裂,統一的草原分裂為瓦剌、韃靼,在此背景下,永樂帝對蒙古亦開始了新政策。

永樂元年,永樂帝即遣使下詔給瓦剌部各部落酋長,命其朝貢。當時的朝貢不是侮辱而是表示明朝對蒙不再完全排斥,允許雙方交流。只因當時瓦剌剛剛成立,內部仍在爭權奪利,瓦剌西部諸酋長擁立阿里不哥的後裔為大汗,他們和瓦剌東部酋長擁立的大汗處於火併對立狀態,因此誰都無力主持對明交流。雖然明朝這次安撫失敗,但它意味著明朝對蒙政策由全面對抗走向部分交流。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軍

此後,永樂帝又四次遣使,要求蒙古朝貢,都因蒙古內訌而失敗。至永樂六年,瓦剌的馬哈木在和韃靼鬼力赤、阿魯臺爭奪草原霸權中取得優勢,"永樂六年十月丙子,瓦剌馬哈木等遣暖答世矢等隨亦剌思等來朝貢馬,且致誠請印信封爵。"(《明太宗實錄》)。馬哈木終於回應了朝貢,而且還主動求封,求封意味著他們對明朝永樂帝政權的承認、對永樂帝的臣服。馬哈木這一舉動,讓永樂帝龍顏大悅,最終永樂封馬哈木為賢義王。以封王為標誌,這種對蒙古封王的策略被明朝後代繼承,最著名的就是"俺答封貢"。

先禮後兵

需要指明,永樂帝對蒙古的冊封,不是一味的無下限、完全的妥協。蒙古諸部落也不是因為永樂的百般招撫才朝貢的。永樂前期明蒙能溝通的前提是明朝軍事力量的強大和蒙古內部分裂、力量分散無力大規模攻擊明朝。至本雅失裡被推舉為韃靼大汗,名義上成為韃靼最高統治者,韃靼有了較為統一的政權。而本雅失裡是愛猷識理達臘之孫,他有著再復大元的野心,最終明朝邊境硝煙再起。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馬哈木之孫也先

最初本雅失裡被推薦為大汗之後,明朝就遣使安撫,主動通好,《明太宗實錄》中對此有記載。

朕心甚喜,今遣都指揮…..等貴書諭意可汗,……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王朔漠,彼此永遠相安於無事,豈不美哉彩。

但很明顯可汗不想王朔漠,他殺死了明朝使者郭驥。藩國斬殺上國使者,這是對天朝最大的侮辱,明朝上下皆同仇敵愾;加之永樂帝已經平定了安南,現在明軍主力可以北調;而且隨著永樂帝統治的穩定,一般百姓對靖難之役已經遺忘,永樂帝完全得到了合法性,有人民的支持;靖難之後的休養生息又使得明朝國力恢復,完全有了能力對蒙一戰。所以現在以郭驥被殺為導火索,永樂七年,開始了第一次北征。

這次北征是淇國公丘福為主帥,關於此次出征的目的按《太宗實錄》記載的永樂帝給本雅失裡的問罪書中所寫。

討虜大將軍帥師往問殺使者之故…….兩軍相交,使者不絕……爾其審之。

從中我看可以看到即便是兩軍開戰,大明也會允許草原派遣使者,所以此次出征更多的是給草原造成壓力,迫使其認罪,並不以滅地平人、永靖邊關為目的。但此次北伐丘福戰敗。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軍

王師敗績直接刺激了永樂帝親征的決心。永樂八年二月丁末,用北京出發,永樂帝開始了第一次北巡,"本雅失裡聞大軍出塞,甚恐,欲同阿魯臺西走,阿魯臺不從,眾遂亂,互相賊殺,本雅失裡已西奔,阿魯臺東奔,餘部落亦離散"在天子親征的壓力下,剛建立起來的相對統一的韃靼汗國就因內訌被瓦解了,韃靼又回到了各部落相對獨立的時代,名義上韃靼還有大汗,但大汗對手下部落約束力不大。此次北伐的結果就是本雅失裡西逃瓦剌被殺,阿魯臺則在當年年末臣服朝貢。第一次北伐僅達到了戰術上的目的,從戰略大局上來說,草原仍各自為政,時常騷擾邊關。但也因強大的明朝軍力,草原不敢對大明太過無力,該朝貢的時候還是會來朝貢。

而以永樂第一次北伐為起點,永樂帝也重建了北邊防禦體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

其實,雖然永樂靖難,明軍主力南移動,但永樂對北面的防禦不敢掉以輕心。靖難之後永樂就採取了遣靖難功臣戍邊以其"嚴固邊備,以備不虞"的策略。自宋朝後,中原的威脅來自北方,現在明朝國內穩定,就要防備來自北邊的威脅,所以以使者被殺為導火索,永樂才開始了全面北伐,最終目的就是畢其功於一,為子孫後代打下一個安穩的邊疆,永靖邊關。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永樂

可以說自第一次永樂親征後,永樂又四次親征草原,但成果皆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打垮瓦剌韃靼興,打垮剛興的韃靼瓦剌又壯大,始終沒有解決草原問題。

直至永樂第五次北伐結束,永樂帝在回京途中病逝,而明朝因為多年的大規模政治國力枯槁無力再戰,所以才有了仁宣時期的大規模開關互市貿易求安穩。當然如果沒有永樂帝接連出擊草原,草原是不可能安定的和中原貿易的。

大明風華劇情已過半,永樂帝北巡草原,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風華》朱瞻基

永樂帝熱衷於北伐的目的,筆者認為是現實危機和預想的將來危機。現實中蒙古的確不安分,加之永樂得位不正,為防止後世筆伐,就需要用更大的功績去掩蓋過去的劣跡,以永靖邊關成就千古功績為手段,希望後世提高對他的評價。同時為了防止蒙古未來做大做強,大明風華的劇中一句話說得好"馬上天子死社稷",永樂帝也致力於給子孫打下一個天平的江山。從這一點看,永樂帝的確是個好皇帝。總之,永樂時期用兵草原,只是一時削弱了草原各部,但沒有根除草原威脅。所以才有了以後的土木堡、武宗北巡、南倭北虜之患、俺答封貢等一系列和草原的恩恩怨怨。

參考文獻

《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