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國演義》中,陸遜到底有多厲害呢?

騎蝸牛走高速


關於陸遜,相信不少喜歡三國的朋友對於東吳陸遜定然是又愛又恨,如果是站在蜀國這一方來看,對陸遜的好感較少,如果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實際上陸遜此人定然十分受人喜歡。可以這樣說,陸遜就相當於是蜀國的姜維,陸遜不僅是一個文化人,同時也是一個較為強悍的武將。

陸遜文能治國安民,將吳國打理的僅僅有條,在武藝方面,陸遜也是佼佼者,善於謀略和用兵的他在年過20歲之時便成為了孫權身邊的大紅人,一直以來都深受孫權的重用,作為東吳的統治集團的一份子,陸遜在21歲的時候就已經是海昌屯田的都督了。在這個位置上,陸遜就可是展現他的才華,當時他所在的這個轄區出現了旱災,糧食產量非常少,再加上還要繳納賦稅,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當時的陸遜便開倉濟民,且自己親自下田從事農業活動,給東吳的百姓一個非常好的帶頭作用,轄區內的人對陸遜沒有不服氣的。

陸遜此人和他的名字一樣,為人十分謙虛溫和,有翩翩君子的風度,他對於法家思想並不推崇,認為法家思想是導致動亂的一大因素,陸遜最為佩服的人還是老子,他十分提倡黃老之學,對此在他所在的轄區內每年的糧食產量都是最高的,他的所提倡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的思想極為相似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陸遜是一個有著治國理政才能的能人。雖然陸遜從小在部隊長大,但是陸遜對於暴力並不推崇,他更加重視的人們心裡的臣服和歸降,因此在陸遜的輔佐的孫權勢力也得以不斷壯大,孫權更是對陸遜有著極高的評價,他將陸遜比作是古代賢相,可見孫權對陸遜的肯定。

陸遜是屬於少年得志,年輕時候就十分厲害的角色,在軍事方面也有著極高的成就,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便是陸遜的大手筆,因此喜歡站在蜀國方面來看三國的朋友便不太喜歡陸遜了。陸遜此人極攻心計,他善於捕捉到對方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缺陷,來對敵人致命一擊。他對於關羽便是如此,關羽向來就有一點驕傲自大,在關羽年齡較大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寫信吹捧關羽,讓關羽沉浸在吳國的讚美中,此時關羽的警惕心登時消失了。因此關羽被吳國所滅,他所鎮守的荊州也再次被吳國收入囊中。蜀國因此少了一大片屏障,且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應,張飛和劉備都因此短命,蜀國元氣大傷,勢力一蹶不振。

如果不是陸遜的這一招,恐怕蜀國的勢力會更大,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另外,在夷陵之戰,陸遜對敵的手法也是極為高超,火燒連營便是出於此,這一招再次讓蜀國陷入了歷史最低谷,劉備因此喪命,病死與白帝城,諸葛亮也因此身體落下毛病,這一切都是陸遜所賜,可見陸遜的厲害!


小雨澤一優選影視


說到《三國演義》中智謀過人的將領們,人們總是最先想到諸葛亮、周瑜、曹操、司馬懿等人。然而談及陸遜,人們卻知之甚少。這也難怪,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中,重點寫陸遜的只有兩回,其餘大部分內容則是一筆帶過,著墨甚少。而在我看來,陸遜智謀雙全,品德高尚,無論在是領兵作戰還是在治國安民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對孫吳的貢獻極大,晚年時卻由於孫權的昏聵含恨而終。這樣一個智謀不輸於周瑜、諸葛亮的人,值得我們深入瞭解、正確評價。

在此先簡要介紹一下陸遜的生平。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家是江東大族,他十歲喪父,十二歲時便一個人承擔起了家族責任。二十一歲時,身為一介儒雅書生的他應召入了孫權的幕府,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從東曹令史一直到丞相,陸遜時刻都在為孫吳殫精竭慮。晚年時他捲入了孫權的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中,因此開罪於孫權,鬱鬱而終,享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餘財。

接下來,我便從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兩方面來淺談《三國演義》中陸遜的形象。

一、\t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軍事才能

在《三國演義》為數不多的描寫中,我們已經能看出陸遜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是東吳繼呂蒙後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以出神入化的用兵技巧為孫權解決了不少麻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熟悉兵法,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荊州一戰,他抓住了關羽驕傲自大的缺點,用一種謙卑恭敬的態度放鬆了關羽的警惕;夷陵之戰時,他誘敵深入,拖長戰線,在敵軍疲敝的時候一舉攻破,這些都是陸遜深諳用兵之道的證據。所以《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贊陸遜的詩第一句就是“虎帳談兵按《六韜》”。

其二,智勇雙全,善於抓住時機。從陸遜參加的幾次戰役中都很明顯地體現出了他擅長審時度勢的特點。夷陵之戰中,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雖然史實中數量並沒有這麼多,但也是遠多於陸遜所指揮的部隊)為關羽報仇,士氣高昂。而陸遜僅僅帶領五萬軍隊,自身又是一個年輕的書生,作為大都督有些難以服眾。況且魏國虎視眈眈,實為大患。在作戰過程中,陸遜正確分析敵我形勢,頂著眾老將的質疑,對敵軍的挑釁也毫不在意,堅持等到了破敵最佳時機再出兵。陸遜的以少勝多之勇、審時度勢之智為東吳多次取得利益。

其三,軍法嚴明,善於把握人心。夷陵之戰中,陸遜以一少年書生臨危受命。雖然孫權對他極其信任,但滿朝文武非議頗多。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陸遜一方面藉助軍法鞏固了自己命令的權威性。一聲“不許妄動。如違令者皆斬!”(《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確實鎮住了吳將的心;另一方面,陸遜以智理服人,向其部將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博得了部下的信服,才有後來的彝陵大敗劉備。會稽太守淳于式表奏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而陸遜卻在孫權面前稱讚淳于式,孫權問其原因時,陸遜回答說:“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由此可見,陸遜時刻以國家為重,有容人之雅量。

二、\t心繫國民、顧全大局的政治才能

陸遜也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在國家大政方針上,他主張在敵我雙方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吳國還是以“限江自保”為上策,力主保境安民,反對大規模用兵。這一點與諸葛亮的看法不謀而合。不聽勸阻的孫權執意要收買公孫淵為燕王,欲與其夾攻曹魏,果不其然遭到了背叛,這足以體現陸遜看法的正確性。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足以證明陸遜並不僅僅是一個會領兵打仗的武夫,還具有極高的政治才能。

然而,陸遜雖深受孫權信任,為孫吳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後卻還是不得善終,真可謂是生不逢時。在這個人才輩出、將星閃耀的三國時代,陸遜的光芒終究是被周瑜掩蓋著。闞澤保薦他為大都督時說“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當先主問陸遜何許人時,馬良對陸遜的評價與闞澤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在人們的心目中,周郎的形象已先入為主了,陸遜也似乎成為了周瑜的“陪襯”。而在我看來,陸遜不但功勳卓著,而且忠心耿耿,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是絲毫不輸於三國中曹操、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





f夢飛翔f


淺析《三國演義》中陸遜的形象

說到《三國演義》中智謀過人的將領們,人們總是最先想到諸葛亮、周瑜、曹操、司馬懿等人。然而談及陸遜,人們卻知之甚少。這也難怪,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中,重點寫陸遜的只有兩回,其餘大部分內容則是一筆帶過,著墨甚少。而在我看來,陸遜智謀雙全,品德高尚,無論在是領兵作戰還是在治國安民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對孫吳的貢獻極大,晚年時卻由於孫權的昏聵含恨而終。這樣一個智謀不輸於周瑜、諸葛亮的人,值得我們深入瞭解、正確評價。

在此先簡要介紹一下陸遜的生平。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家是江東大族,他十歲喪父,十二歲時便一個人承擔起了家族責任。二十一歲時,身為一介儒雅書生的他應召入了孫權的幕府,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從東曹令史一直到丞相,陸遜時刻都在為孫吳殫精竭慮。晚年時他捲入了孫權的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中,因此開罪於孫權,鬱鬱而終,享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餘財。

接下來,我便從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兩方面來淺談《三國演義》中陸遜的形象。

一、\t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軍事才能

在《三國演義》為數不多的描寫中,我們已經能看出陸遜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是東吳繼呂蒙後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以出神入化的用兵技巧為孫權解決了不少麻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熟悉兵法,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荊州一戰,他抓住了關羽驕傲自大的缺點,用一種謙卑恭敬的態度放鬆了關羽的警惕;夷陵之戰時,他誘敵深入,拖長戰線,在敵軍疲敝的時候一舉攻破,這些都是陸遜深諳用兵之道的證據。所以《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贊陸遜的詩第一句就是“虎帳談兵按《六韜》”。

其二,智勇雙全,善於抓住時機。從陸遜參加的幾次戰役中都很明顯地體現出了他擅長審時度勢的特點。夷陵之戰中,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雖然史實中數量並沒有這麼多,但也是遠多於陸遜所指揮的部隊)為關羽報仇,士氣高昂。而陸遜僅僅帶領五萬軍隊,自身又是一個年輕的書生,作為大都督有些難以服眾。況且魏國虎視眈眈,實為大患。在作戰過程中,陸遜正確分析敵我形勢,頂著眾老將的質疑,對敵軍的挑釁也毫不在意,堅持等到了破敵最佳時機再出兵。陸遜的以少勝多之勇、審時度勢之智為東吳多次取得利益。

其三,軍法嚴明,善於把握人心。夷陵之戰中,陸遜以一少年書生臨危受命。雖然孫權對他極其信任,但滿朝文武非議頗多。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陸遜一方面藉助軍法鞏固了自己命令的權威性。一聲“不許妄動。如違令者皆斬!”(《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確實鎮住了吳將的心;另一方面,陸遜以智理服人,向其部將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博得了部下的信服,才有後來的彝陵大敗劉備。會稽太守淳于式表奏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而陸遜卻在孫權面前稱讚淳于式,孫權問其原因時,陸遜回答說:“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由此可見,陸遜時刻以國家為重,有容人之雅量。

二、\t心繫國民、顧全大局的政治才能

陸遜也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在國家大政方針上,他主張在敵我雙方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吳國還是以“限江自保”為上策,力主保境安民,反對大規模用兵。這一點與諸葛亮的看法不謀而合。不聽勸阻的孫權執意要收買公孫淵為燕王,欲與其夾攻曹魏,果不其然遭到了背叛,這足以體現陸遜看法的正確性。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足以證明陸遜並不僅僅是一個會領兵打仗的武夫,還具有極高的政治才能。

然而,陸遜雖深受孫權信任,為孫吳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後卻還是不得善終,真可謂是生不逢時。在這個人才輩出、將星閃耀的三國時代,陸遜的光芒終究是被周瑜掩蓋著。闞澤保薦他為大都督時說“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當先主問陸遜何許人時,馬良對陸遜的評價與闞澤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在人們的心目中,周郎的形象已先入為主了,陸遜也似乎成為了周瑜的“陪襯”。而在我看來,陸遜不但功勳卓著,而且忠心耿耿,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是絲毫不輸於三國中曹操、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







影視娛樂夢工廠


陸遜其實真的很厲害,而且個人相當低調,是繼周郎、魯肅、呂蒙之後,東吳傑出將領,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著名的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第一仗,收復荊州

如果是呂蒙繼續駐守陸口,關羽肯定不會放鬆警惕,讓東吳有機可趁,所以,換上年青的陸遜接任呂蒙的位置。

像過去魯肅那樣對關羽十分低姿態,甚至是加倍的殷勤。關羽因此輕看陸遜,放鬆了警惕,果然把配備在江陵與吳交界處的守備軍調出增援樊城。關羽的後方因此空虛。

第二仗,陵夷之戰

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率大軍沿江南下,到達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南邊的猇亭,劉備大軍在此設營。劉備又派馬良去南部山區懷柔當地蠻夷首領,爭取他們反吳。黃權曾規諫劉備不可深入敵地,劉備根本不聽,而是讓黃權駐紮長江北岸,防備魏軍襲擊。

而迎戰劉備的東吳將領,正是當年奪取荊州的主謀之一陸遜,採用避其鋒芒,堅壁清野,與劉備相持,打消耗戰,造成劉備一時間一籌莫展,拿陸遜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仗一打就相持了半年有餘,蜀軍兵士疲憊,士氣開始渙散。可是,劉備自以為熟悉荊州地理,因而十分大意,竟然在長江南岸沿江四百里一線連扎四十幾座營寨。

吳軍主將陸遜在此之前一直不同意手下將領速戰速決的主張,這時他感到機會到了,下令反擊,一舉向蜀營發動火攻。蜀軍大敗,損失兵力八萬餘,劉備死裡逃生,好容易才撤退到白帝城。

這一仗陸遜無論在戰略、戰術的運用上都顯得相當的老到,沒有出一點紕漏。至於,陸遜誤入諸葛亮的八陣圖,落得個沮喪而歸。是羅老杜撰的,陸遜還是能清醒地認識到蜀國存在的重要性,所以,用兵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就退兵,說明陸遜的戰略眼光非常的強。

第三戰,配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吳的大將陸遜在石亭大破曹軍,造成魏軍關中兵力空虛。於是諸葛亮匆忙決定於十二月出軍攻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引兵出散關圍陳倉,遇魏守將郝昭堅守,攻城二十餘日不克,蜀軍因糧草用盡只好退兵。撤退中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算是這次作戰的唯一成果。這次北伐也可以說是吳蜀同盟的產物。 只是由於沒有采取共同行動,結果還是不能取勝。

第四戰,石亭大敗曹休

魏大舉攻吳,當時吳的鄱陽太守周魴向魏軍總司令、大司馬兼揚州牧曹休請降,他寫信給曹休列舉七條相約攻吳。為了打消曹休對周魴的懷疑,孫權又故意派使者去質問周魴,周魴在使者面前割發謝罪,演了一出苦肉計。

這件事立刻被魏的密探報告給了曹休。由於割發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曹休因此不再懷疑周魴。曹休的十萬大軍在石亭被早已等候的陸遜一舉擊潰,曹休雖然死裡逃生,但不久羞憤而死。

陸遜一生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被贊為“社稷之臣”,無論是與蜀、魏兩國的戰事中,都取得了勝利,真的是一位“出將入相”的英才。

陸遜的結局不善

只是最後沒有善終,他是外臣,卻參與了立太子方面的,宮廷內的事他本來就不應該知道。不知不覺中,他走到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公元245年的春天, 陸遜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孫權逼死了。


國內ERP專題


出生於183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家是江東的四大士族(張朱顧陸)之一,陸遜自幼喪父,跟隨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生活。後來袁術與陸康不和,讓部將孫策攻打廬江,陸康知道取勝無望,便將陸遜與親屬送回江東。陸遜雖然輩分小,但他比陸康的兒子陸績還年長几歲,於是他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孫策病死,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他“招延俊秀,聘求名士”,21歲的陸遜應召,成為孫權手下的一員幕僚。當時吳郡、會稽一帶也有很多逃戶。陸遜將其中的精壯招募為部曲,其他則用於屯田。對於那些不接受招撫的賊帥,陸遜進兵進討,將其平定,此時陸遜手下已有二千餘人。

216年,陸遜率軍與奮武將軍賀齊平定鄱陽的賊帥尤突,斬首數千。戰後陸遜因功被封為定威將軍,同時孫權為拉攏江東士族,將自己的侄女(孫策之女)嫁給了34歲的陸遜。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孫權這位侄女的年齡,但陸遜只比孫權小1歲,比孫策小8歲,這是一場明顯的政治婚姻。

此後孫權對這位侄女婿更加器重,陸遜也竭忠報效,他先後平定山賊,討伐山越,將山越遷徙到平原,編入戶籍,種田納賦,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使東吳統治得以加強和鞏固。陸遜雖然才能卓越,但在當時並不為群雄所知。

219年,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擒于禁、斬龐德,乘勝圍攻樊城,孫權決定趁機偷襲荊州。為了掩人耳目,呂蒙稱病返回建業,期間陸遜與他談起荊州之事,呂蒙對他大加讚賞。當孫權問誰可以在陸口指揮,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並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孫權隨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陸遜一到陸口,立即寫信給關羽寫信,對關羽大肆恭維,“將軍之勳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關羽看信後,對書生出身的陸遜甚為輕視,完全喪失對東吳的警惕。把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

陸遜見取荊州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即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取荊州。十一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被孫權任命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隨後陸遜與呂蒙迅速平定荊州,並堵死了關羽回川之路。關羽被殺後,陸遜因前後斬獲招納蜀軍數萬人,孫權隨即封他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鎮撫荊州。

221年(黃武元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親率數萬大軍東征。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五萬人抵抗蜀軍。戰役初期,陸遜主動後撤,誘敵深入,當蜀軍師老兵疲後,陸遜發起夜襲。也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所說的“火燒連營七百里”,史稱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蜀軍慘敗,如果不是擔任後衛的蜀將傅彤拼死血戰,劉備恐怕也難以逃脫。史書記載,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劉備一生打過敗仗,敗給呂布,敗給曹操,但沒想到今日卻敗給了一個白面書生,他又氣又恨,說道:“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寫信給曹魏大將曹休,謊稱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曹魏派兵接應。曹休認為這是攻打東吳的好機會,隨即率步、騎兵十萬人出發。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統兵六萬襲擊曹休。吳魏雙方戰於石亭,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斬擒魏軍一萬餘人,軍資器械無數。曹休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陸遜班師經過武昌時,孫權“令左右以御蓋覆遜,入出殿門。凡所賜遜,皆御物上珍,於時莫與為比”。229年,孫權稱帝,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孫權對陸遜依然言聽計從,十分信任。244年,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執掌國政。

但不久,陸遜就捲入孫權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中,陸遜支持太子。但孫權聽信讒言,決定將太子廢掉。陸遜上書反對廢嫡立庶,孫權勃然大怒,他先是限制陸遜的出入自由,然後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處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徙。沒過多長時間,太傅吾粲因幾次與陸遜通信,竟被下獄處死。

此後孫權還接二連三派宦官前去厲聲斥責陸遜,陸遜自知必死無疑,最終於245年2月憤恚而死,時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孫權還派人去質詢陸遜的次子陸抗,時年20歲的陸抗據理陳述,孫權這才釋然。但直到孫休繼位時,陸遜才得到追諡。

陸遜雖死,他的兒子陸抗卻漸漸成長起來,成為吳國的一代名將。此後他們父子被一同奉入武廟,成為武廟中罕見的一對父子名將。唐朝詩人高適曾有詩云:“隱隱摧鋒勢,光光弄印榮。魯連真義士,陸遜豈書生。”

舉報/反饋

講到三國中的東吳,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定是孫權、周瑜的鮮明形象,可往往隱藏在眾人光輝之後的指揮官陸遜,更是個不可多見的軍事人才。下面筆者試淺析陸遜在幾次焦點事件中,展現的不同凡響的軍事能力。

(一)巧奪荊州 呂蒙久攻荊州不下,詐病宅中獨自鬱結。陸遜看破呂蒙之想法,提出了一條妙計,利用關羽驕傲自大一弱點,使呂蒙假辭偏將軍,陸遜代之,書卑謹之信以麻痺生性自大的關羽。 關羽果然中計撤荊州兵入樊城,喪失了防守荊州的警惕性,使呂蒙得以兵不血刃奪取了荊州。而關羽大意失禁州,又敗走麥城,身首異處,也是陸遜妙計的後續影響。這一妙計顯露出了陸遜對於敵將心理、性格的把握之深,足見其用計之神。巧奪荊州這一功勞,也是陸遜的驕傲。

(二)火燒連營七百里 作為一介年輕的書生,被孫權賞識,成為獨掌一軍的將軍,自然受到了老將領們的不滿、嘲笑。一再強調的牢守關防卻被理解為懦弱。面對大舉進攻的劉備,陸遜的沉穩讓人頗為驚訝。這是他對自己計謀的絕對自信。誘敵深入,在讓出大片土地後,巧妙地將蜀兵引入山林之中。又準確的判斷出蜀兵的埋伏意圖,在風高之夜對深處密林的蜀軍發起了火攻。只見火光漫天,軍營連燒,一時間蜀兵損失慘重,軍中大亂。陸遜乘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蜀漢只顧逃竄,丟盔棄甲,屍橫遍野,戰事慘烈,更體現了陸遜的神機妙算。在老將領的質疑聲中能夠不卑不亢應對,這份沉穩也是常人所不可多得的。

(三)智分析時局形式 卻說曹魏欲攻蜀,要求東吳起兵接應破蜀。作為輔國將軍,手握東吳軍權,陸遜在孫權難以決斷之時,做出了縝密的分析。為了孫吳的利益,迫於曹魏的勢力龐大,陸遜假為應允,實則暗中觀察魏蜀一戰的形式,若曹攻勝,則應發兵應之,先奪蜀之成都;若曹敗退,再另作商議。果不其然,幾路大軍皆鎩羽而歸。東吳作為勢弱的一方,在三國鼎立的局面內不應結仇,而應以漁翁之態觀虎相鬥,儘量保存自己的實力,又不結仇於魏蜀二國。不得不說,陸遜對於時局的把握確是登峰造極。

善審時度勢而又足智多謀,更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陸遜的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在群星閃耀的三國宇宙中,他不能說是最為耀眼的那顆恆星,但定是能產生極大影響的,那顆默默不語的星辰。

感謝大家觀看🙏


天才睡大街


一、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軍事才能 

在《三國演義》為數不多的描寫中,我們已經能看出陸遜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是東吳繼呂蒙後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以出神入化的用兵技巧為孫權解決了不少麻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熟悉兵法,善於用兵

其二,智勇雙全,善於抓住時機。

其三,軍法嚴明,善於把握人心。

二、心繫國民、顧全大局的政治才能 陸遜也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在國家大政方針上,他主張在敵我雙方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吳國還是以“限江自保”為上策,力主保境安民,反對大規模用兵。這一點與諸葛亮的看法不謀而合。不聽勸阻的孫權執意要收買公孫淵為燕王,欲與其夾攻曹魏,果不其然遭到了背叛,這足以體現陸遜看法的正確性。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彩虹影視大全


陸遜無論是從出身來看:他是當時江南蘇州當地的世家公子,擁有顯赫的出身,還是從他的智慧來看:他曾幫助呂蒙在荊州之戰中,大大的挫敗了劉漢的軍隊,並且在隨之而來的吳蜀交鋒中,率領本來處於劣勢的吳軍取得勝利,處理好和別的將領之間的矛盾,可見其軍事能力之強領導天賦之高,他的各方面都是可以說是達到非常優秀的水平,稱他為周瑜之後第一將領也不足為過!他,不僅僅是讓呂蒙從關羽手裡奪回了荊州,而且他還用火燒連營打敗了劉備的七十萬大軍,從而使東吳站住了腳跟,也讓陸遜名噪一時。

陸遜,一介書生,從一個文弱書生逐步成長為丞相,他的成長史,就是屌絲逆襲的經典勵志故事。

陸遜初露鋒芒是在設計讓呂蒙獲得荊州後,他才逐步走入公眾的視野,而樹大招風。

在關羽被呂蒙殺害後,劉備傾全國之力來攻打孫吳,在劉備起兵的途中,張飛喪命,而張飛的喪命,更讓劉備氣憤,劉備的戰心更加強烈了,想速戰速決。

正因為劉備的這個缺點,所以,導致了他的失敗。陸遜正是利用了劉備求勝的心理,所以陸遜才能夠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陸遜大敗劉備後,他的官場之路越走越順,最高官至丞相。

從陸遜的成長經歷中,我們不能夠忽視的是陸遜能夠沉住氣,而且他有足夠的信心,而他的信心來自於他淵博的學識,從他的逆襲之路中,我們應該得到的啟示是,不斷學習,豐富自己,這才能夠讓我們也成為優秀的人。百度裡說,陸遜沒有打過敗仗,百戰百勝。他料事如神,用兵如神,馭人如神,反正,他就是神。但是,這個神,最後卻死在了領導孫權的手裡。

我覺得,他是死在了自己的軸裡。

應該說,孫權能成為三國中的一國,陸遜是立了很大的功勞的。而且,陸遜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

但是,最終還是逃不過成為內部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陸遜捲入孫權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陸遜站在太子一邊。孫權聽信讒言,遂有廢黜太子之意。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他說:“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陸遜傳》)。他還要求到建業當面申述自己的意見,因而得罪了孫權。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顧譚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義,反對廢嫡立庶。但是,孫權既不許陸遜還都,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處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幾次與陸遜通信,竟被下獄處死。孫權還多次派中使前去責罵陸遜,陸遜憂傷過度,於赤烏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餘財。陸遜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陸抗亦有大將之才,為吳國後期最著名的將領。】

按說,以陸遜的智商情商和追隨孫權多年的經驗,孫權都已經打算廢太子,而且鬧得世人皆知,騎虎難下,一意孤行了。陸遜一定知道再去勸阻孫權定是要冒很大風險,搞不好要株連N族的。但他不是趨利避害,而是義無反顧地諄諄善誘,苦口婆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直到丟了性命。我為你好,不要求你理解,僅僅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說楊修的死是因為小聰明,我很不屑。陸遜的死是耿直的死,明知是死還慷慨赴死,完全配得上我的崇拜。在人人趨利避害,唯利是圖的社會里,還能有幾個陸遜???!!!





往事不再從來


對於東吳來說,陸遜毫無疑問是個重要的人物,在曹操統一北方,打算南下征討東吳時,當時江東就有一位名將周瑜,這個周瑜,早年與好兄弟孫策一起打天下,創下了東吳的大好家業,然而事實上,當時小霸王孫策和周瑜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對手,唯一精彩的一戰還是與王司徒的惡戰,就是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司徒,真正讓周瑜大放異彩的地方,就是赤壁之戰與曹操的對抗,面對曹魏的幾十萬雄獅,周瑜淡定自若,談笑間,敵軍灰飛煙滅,跟《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完全是兩個人,但是平心而論,關於赤壁之戰,即便是正史中,也有很多模糊不清,交代不明的地方。

但夷陵之戰就不一樣了,對於東吳戰鬥的過程是非常詳細的,也是陸遜的成名戰,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戰役,公元221年,劉備建立蜀漢後,為了給關羽報仇雪恨,揮師伐吳,慌了神的孫權打算求和不成後,決定跟曹操暫時和解,避免自己雙線作戰所帶來的壓力,這時候陸遜登場了,他採用以逸待勞的方式來迎戰,成功阻擋了劉備的進攻,最後使得蜀漢慘敗而歸,在作戰期間,陸遜展現出了作為統帥,過人的軍事分析,現場應變,思維緊密的優秀領導者,所具備的所有品質。

並且陸遜的眼光是毒辣的,他被提升為東吳高危職業,大都督後,就給孫權寫信,告訴孫權自己或許會有小敗,丟失幾座城池,但跟後來的勝利相比,這都是微不足道的,給孫權打了一劑強心針,要知道這孫權雖然沒有軍事能力,但是搞政治卻是一把手,懂得信任自己的手下,所以在陸遜與劉備對抗的日子裡,東吳很多老臣都以陸遜年輕,沒經驗為理由,背後說了他很多壞話,但孫權都沒有在意,而陸遜則是一直採取防守的態度迎戰,絕對不和劉備正面對抗,這使得劉備那顆急於決戰的心,無處發洩,於是就這樣,劉備的兇猛攻勢讓自己攻佔了七八百里的土地,讓東吳的將領都快急死了,可陸遜依然能沉住氣,等待時機,最終給予了蜀漢致命一擊,就這一下,讓蜀漢再也無法恢復到巔峰。

並且在此之後,陸遜反對乘勝追擊,而是迅速班師回朝,防止曹操偷襲,結果證明,陸遜的想法是對的,由此可見,陸遜的軍事能力是過硬的,絕對是東吳的大人才,可惜政治能力就一般了,不然也不會落了如此悲慘的結局。



滷麵影視匯


  陸遜東吳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文武雙全,品德又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國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膾炙人口的故事有巧奪荊州、夷陵之戰、還有最最出色的治國安民的謀略。

  諸葛亮典故非常之多,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等等等等,數不勝數。如果把陸遜和諸葛亮做對比的話,先看謀略,我認為諸葛亮是佔上風的,功績太過明顯,陸遜也不是等閒之輩,也有著耀眼才華,但是在諸葛孔明的光芒下還是略顯暗淡。而且毫不吹噓的說,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經得知三分天下之勢。其一生所做之事,無一不驚天地,泣鬼神。“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唏噓感嘆,憧憬思考。

  陸遜 火燒夷陵,大敗蜀軍。並且乘勝追擊劉備潰逃的軍隊,諸葛亮為了給劉備斷後,設置八卦圖困住陸遜,陸遜看到八陣圖後驚歎無比,覺得自己根本沒辦法突破,只能放棄追殺劉備。

  所以我覺得,在守城方面,陸遜的確有著自己的一套過人之處,在功績方面,也是非比尋常,但是孔明和他對比的話還是太過高大。當然了,歷史是見仁見智的,也可以說各有千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少了一個就不叫歷史。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的目的是什麼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是三國時期的典故,當時孫權不僅僅是和陸遜談論周瑜,還有魯肅和呂蒙。那麼他和陸遜談論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  

他和陸遜說周瑜的功績他已經沒有辦法超越,並且列舉了很多周瑜的事件,主要講了兩件稱心的事。另外他還說了魯肅和呂蒙的缺點,當時他覺得這二人不堪重用。但是經過周瑜的勸解,認為瑕不掩瑜,可以讓他們兩個在適合的崗位上做出功績。因為魯肅計謀比較高,雖然還是有不足,但是掩蓋不了優點。而呂蒙雖然年輕的時候比較武斷,殺人比較隨便,但是之後可以約束自己,器量逐漸可以和國士媲美,不僅僅只是一個武將。

  孫權將周瑜、魯肅和呂蒙各自的功過,還有為人處世都和陸遜分析了一遍,所以我覺得他是交陸遜怎麼為人處世。因為陸遜是東吳的望族,適逢家中變故,所以沒辦法才在算是仇人的營帳中謀生,所以孫權難免會擔心陸遜有其他心思。

  而陸遜在東吳的聲望很高,孫權為了拉攏他,甚至將孫策的次女下嫁於他,他對陸遜一邊重用一邊防備,他和陸遜談論這麼多無非也是告訴陸遜他看人不會只看缺點,會更重視優點,等於給陸遜一個保證。

  而周瑜恰好是一個例證,無論成敗,在軍中的聲望始終很高。陸遜也沒有辜負孫權的期望,雖然後期沒有太大的成就,但是也是勝多負少,並且足智多謀的。

  陸遜的老婆是個怎樣的人

  陸遜的老婆,孫策次女。史書上無明確記載她的詳細信息,不過隻言片語便概括了她的一生,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記載。後人從零星的史料中推測她可能叫孫茹。關於她的相貌性情,並無一言概述。

不過據傳她是孫策與大喬的愛情結晶,相貌酷似小喬年輕之時。應是一個長相甜美,明眸皓齒的古典美人。不過她的性格當是十分溫婉賢淑,她多半喜愛讀書,長於針織女紅。素日無聊之時便做些針線,或者坐在繡樓裡,捧一本書,直到天黑。否則以她的美貌,也不該泯滅在滾滾紅塵之中,除非她就是這樣甘於寂寞的性子,恬淡從容,不爭不妒。

  她的婚姻算不上幸福,可也不能說是不幸。雖說她的夫君長她許多歲,心中也未必真對她有情。而且這一紙婚姻,還承載著叔叔孫權籠絡人心,安撫江東氏族的願望,未免過於沉重。她瘦弱的肩膀,卻要扛起這政治聯姻。可陸遜人也是不錯的,少年多才,溫文爾雅。也許,少女時她也曾幻想過未來夫君的樣子,也可能會與陸遜有幾分相似吧。也許他們說不上情深似海,但卻是相敬如賓,恩愛白首。

  他們先後有過兩個兒子,無奈天有不測風雲,長子陸延不幸夭折。讓這個家蒙上一層悲劇的色彩。但是次子聰慧,頗有其父之風,很大程度的安慰了她的心。

  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陸夫人,以她獨特的方式,留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讓人不能忽視,不忍忽視。


芒果精彩影視


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國時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從漢末董卓入京開始的三國,因為雖然故事可以追溯到那邊,天下的英豪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不斷地展現自己能力,但是所謂的三國,並沒有成立,而真正意義上的,三國不再是三股勢力的對於土地還有人才的爭鋒,是在曹丕接受了劉協的禪讓,自己坐上了大位開始算起。此後剩下的兩國也先後稱帝,那個所謂的三國才真正的形成。而吳國之所以能夠稱朝,孫權之所以敢稱帝,主要是靠了一位大將,那就是陸遜。三國時期最出名的一座城池,我覺得應該除了荊州應該沒有其他的了吧。荊州為什麼能夠以這樣穩定的優勢取得勝利,這和他的地理位置有難以分離的關係。首先荊州是一個用俗話來說,加在中間,和其他的三地相鄰的一個地方,這使得他的地理位置變得十分的重要,其次在交通和動力不是很發達的古代,一旦打仗,那麼軍需就是一個問題,在這個時候,走水路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節約了時間,又節省了勞動力。而荊州就是擁有許多的天然港口,總之憑藉著各種優勢,最終荊州成為了那個最重要的底盤。

荊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屬於劉備的,並且鎮守它的也是一名我們熟知的將領,那就是關羽,可是關羽並沒有最終守住這座城池,並且在失去之後,劉漢再也沒有把這個城市拿回來。無論是劉備還是關羽,他們都輸在了一個人的手裡,那就是陸遜。

陸遜拿下荊州,靠的就是對於關於性格的判斷,關羽的弱點是很好找的,可是後來的劉備,率領著八萬軍隊來攻打,這一支軍隊是一支悲憤的為了報仇而來的軍隊,並且他的將領還是老謀深算,有著很高作戰經驗的劉備,那麼陸遜又是憑藉著什麼,把劉備擊退的呢?其實,陸遜剛剛坐上總帥的位子,準備迎戰敵人之前,他就碰到了第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手下並不聽自己的。其實道理很簡單,當時東吳的將領都是有備份的,從孫權他爹那一代到他哥的,最後才排到他,而陸遜就是因為自己的資歷不夠,所以遭到了手下人的質疑。並且還有一點,陸遜是出身東吳的土著世家,而孫氏是通過攻打的手段拿下的他的家鄉蘇州的,所以其實他和孫氏集團之間是有不小的矛盾的,雖然這點矛盾他和孫權已經順利解決了,但是那些將領覺得這件事還沒有完。當時陸遜想要先行退避,不要迎著劉備的就上,於是眾多的將領就覺得他是一個膽小鬼,而有一次,一位孫姓的貴族被劉備的軍隊所包圍,於是大家就都責備他為什麼不去救。在這樣的氣氛下,一看就是打不好仗的,於是陸遜就把諸多的將領叫到一起,開了一個會,內容其實很簡單。

他首先是警告在場的各位,劉備是一個很難對付的人,你們要是繼續這樣胡鬧下去大家都得完蛋,接著就又說自己是主公選的名正言順的主帥,你們要是再反抗我的命令,自有軍法可以處理你們。於是諸多的將領就不在胡鬧了。至於他如何對付劉備,可以分為以下的幾點。首先他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對付劉備比自己多太多的兵力?最後他決定將作戰的範圍擴大,分散了劉備的兵力,並且將劉備的軍隊誘導到吳地的深處,再進行殲滅。其次就是,我們知道軍隊作戰,補給是很重要的,劉備這麼多的人馬遠征到這裡,對於糧食的要求應該很高,所以,陸遜就抓住這一點,儘量的拖延時間,將他們本來比較團結的軍心變得渙散,把他們比較尖銳的士氣鈍化,最終想要把劉備耗死。最終劉備的軍隊沒有經受住陸遜的拖延以及分散,被迫退兵。

陸遜無論是從出身來看:他是當時江南蘇州當地的世家公子,擁有顯赫的出身,還是從他的智慧來看:他曾幫助呂蒙在荊州之戰中,大大的挫敗了劉漢的軍隊,並且在隨之而來的吳蜀交鋒中,率領本來處於劣勢的吳軍取得勝利,處理好和別的將領之間的矛盾,可見其軍事能力之強領導天賦之高,他的各方面都是可以說是達到非常優秀的水平,稱他為周瑜之後第一將領也不足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