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別人都在爭皇位,而唐睿宗為何三讓皇位?

明天壞女人


唐睿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五任皇帝,和他的哥哥中宗李顯一樣,睿宗李旦一生也是兩度在位,但是相比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的皇帝生涯明顯有著他的不同,李旦不僅兩次登基,還兩次退位,甚至做了唐朝歷史上並不多見的太上皇帝,李旦的一生雖然兩度為帝,但是其人對於政治熱情不高,也沒有過多的政治野心,雖然做前後兩次為帝卻與皇位三次擦肩而過。

天授元年一讓武后:

中宗李顯因一句“我將天下讓與韋玄貞又如何”的狂言被皇太后武則天盛怒之下廢為廬陵王,因此時武則天登基為帝的條件尚不成熟,所以仍然需要一位李唐皇室的成員來充當傀儡皇帝,作為武后正式稱帝前的一個過渡階段。此時,此時,高宗的子嗣已經不多,武后所生四子中,李弘和李賢已經去世,而李顯剛剛被廢,因此唯一能夠繼續充當傀儡的就只有四子李旦了,對於母后的心思,李旦是心知肚明的,他本不想做這個傀儡皇帝,但是迫於無奈,只好登基,而在他的皇位寶座之後,始終都伴隨一道垂下的簾子,而李旦的第一次皇位生涯的六年中,所有權力的發出,實際上出自這道簾子後面,這六年期間,李旦雖然名為大唐天子,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連自己愛妃的生死他都無法做主,索性李旦並非熱衷權力之人,所以,當時的他,面對母后爭權方面的咄咄逼人,顯示出的是一種很超然的狀態,對於母后的旨意,他從不違抗,只是遵從,這種亦步亦趨、戰戰兢兢的傀儡生涯李旦過了六年,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恭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甚至於僧尼、道士,紛紛勸進。面對這種形勢,李旦再也坐不住的,隨後他寫好了退位詔書,同時上表武則天,請求母后稱帝,他甚至請求武則天賜他武姓。同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大唐為大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這便是李旦的第一次讓位。




神龍元年二讓皇兄:

武則天晚年,曾一度因為皇位的傳襲問題和陷入矛盾,一方面,她不甘心她親手締造的大周王朝一世而終,想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弟,另一方面,傳為給自己的兒子,將會讓李唐王朝再次復辟。正當武則天為此糾結的時候,狄仁傑的一句“兒子親還是侄子親?”的發問讓武則天頓時恍然大悟,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被他廢掉的第一位皇帝-中宗李顯,也正是武則天做出這個決定以後,太子李旦身邊開始逐漸聚集了一批忠於李唐皇室的舊臣,此時武則天已經年老,太子之位又已經回到李家一脈,所以皇位時候已經鐵定了會回到李家。但是就當時李家最可能繼承帝位的兩個人來說,李旦無論是政治能力還是個人品行,明顯要強於李顯的 ,尤其是李太子李顯過於寵幸其正妃韋氏,並曾經重用外戚,這讓這些老臣們膽戰心驚,他們唯恐將來的大唐再出現一個武則天似的人物,所以一些大臣們開始傾向於擁戴李旦。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擁立太子李顯也帝,武則天在隨後無奈的表示退位,中宗李顯正式復位,而李旦在這次政變中並沒有為自己奪取帝位而有所行動,而是積極支持哥哥李顯復位,因為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巨大功勞,中宗復辟後,李旦被封為安國相王。李顯之所以能夠順利復辟,實際上於李旦的辭讓有人大關係,如果政變發生後,兄弟二人因為帝位而紛爭的話,恐怕這又將是唐朝皇室內部的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



先天元年三讓太子:

李旦與其子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共同剿滅了韋后之亂,平亂之後,李旦憑藉其在皇室之中的最高資歷被擁立為帝,這也是其人生中的第二次皇帝生涯,相比第一次為帝時六年的傀儡生涯,李旦二次登基後對於朝政事務的處理顯得頗為熱心了。但是隨著太子李隆基的權勢日盛,李旦越來越感覺到了權力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爭權之時,李旦則愈發顯得力不從心了,李旦第三次選擇退位,退位後的李旦成為了唐朝歷史上繼高祖皇帝后第二位太上皇,李旦原本希望他的退位會換來朝中各方爭權勢力的偃旗息鼓,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最終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權力爭奪演變成了政變,太平公主這位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並掌握權力的三朝公主最終沒能鬥過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被一旨白綾賜死。



李旦的一生頗為坎坷,雖然名為皇帝,但是一生兩次掌權的時間加在一起的時間雖然長達八年,但是實際掌權僅有兩年時間。他一生三次讓權,一讓母后,讓出的空前絕後的武周王朝,二讓皇兄,使得李唐王朝得以重建,三讓太子成就了千古流芳的開元盛世。李旦的經歷可算得上傳奇了,在中國封建帝王史中也並不多見。



歷史課課代表


唐睿宗李旦的諡號“睿”字,很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李旦的最大特質。李旦三讓皇位,第一次讓位於母親武則天,第二次辭讓皇兄李顯,第三次禪位給兒子李隆基。李旦為何三次辭讓皇位?實在是李旦身處政治漩渦,多次面臨生死一線間,看透了皇位背後的的血腥本質,他無力改變現實,又不願意深陷其中,逃避是唯一的選擇。

李旦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本來按序齒,李旦跟皇位很遙遠,他可以安心當一個逍遙王爺。但由於他有個強悍的母親,從庶子翻身為嫡子,又因為大哥早亡,二哥被害,三哥被廢,他被動地坐上了龍椅。

不幸的是,李旦所處的時代,是李唐歷史上,政治最殘酷、最血腥的一段時期。母子相殘、夫妻相害、家族相傷,高高在上的天子腳下,都是親人的血色呻吟。李旦一生經歷了中唐三大政變,每一次政變,都伴隨親人的人頭滾滾。作為政治漩渦中心的李旦,能逃過殺戮,全仗著他這個“睿”字。司馬光對李旦有個評價: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讓我們來看一下,李旦是如何通過三讓皇位,讓自己躲過一次次滅頂之災的。

第一讓:讓位母親武則天

嗣聖元年,剛即位不到一年的中宗李顯,被母親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李旦被立為皇帝。其實李旦很清楚,他這個皇帝只是母親的道具,傀儡的角色他不想做也得做。

這期間李旦不光只能掛個空頭銜,還面臨著母親的猜忌,和武氏家族的打壓。四年皇帝生涯中,武則天刀光閃閃,先殺了請求武則天還政於李旦的裴炎,後平定徐敬業的造反,接著殺害了數十位李唐宗親。

李旦在一片血腥中,被逼向母親上勸進表,並求情賜姓武。武則天見條件成熟了,不客氣地廢了李旦的皇位,登基稱帝,將李旦降為皇嗣,改姓武,移居東宮。

但武家人不甘心李旦佔著個“皇嗣”的身份,一心想扳倒李旦。在武家人和一群黨羽的導演下,李旦的支持者紛紛被殺,武家頂替了皇嗣的“亞獻”資格,李旦“皇嗣”身份名存實亡。

這還不算完,李旦甚至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大臣膽敢與李旦見面,就被誅殺,李旦過起了等同於軟禁的生活。

最離奇的是,即便囚徒生活也不能為他避禍,李旦還被人誣告謀反,武則天把李旦交給了酷吏來君臣審判。有個叫安金藏的的樂工,為了證明李旦的清白,當場切腹自殺!武則天難得動了一回母性,這才饒過親兒子李旦。

可以說,李旦這十幾年,提心吊膽,生不如死,哪有什麼皇家的尊貴可言,連起碼的人倫之親都喪失了。

第二讓:讓皇兄李顯

武則天晚年,在狄仁傑的勸諫下,決定立李顯為太子,將來還位李氏,於是密詔李顯還京。不過,十幾年宮鬥,李旦的“皇嗣”身份雖然名存實亡,但一直沒有被廢,也就是說,從法理上,李旦才是皇位繼承人。

當李旦得知,母親準備還政於哥哥的消息,第一時間向武則天請辭皇嗣身份,獲准後,李顯被正式復立為太子,李旦被封為相王。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軟禁,李顯復位,封李旦為太尉,統領南衙禁軍,加號“安國相王”。李顯為了感謝弟弟的支持,準備立李旦為“皇太弟”,即確認李旦為皇位繼承人。

筆者分析認為,李顯之所以如此感激李旦,恐怕不光是李旦辭讓皇嗣,很可能神龍政變,也有李旦的功勞。史書上說,神龍政變是由張柬之等人發起,太平公主也有功勞,以太平公主與李旦的關係,這麼大的政治事件,太平公主不可能不跟李旦達成一致,李旦應該做了幕後工作。

“安恬好讓”的李旦,再次謝絕了李顯的好意,堅決不受“皇太弟”。其實,李顯上臺後,朝廷的政治,並沒因為武則天的去世而變得簡單,相反,因為韋后和安樂公主的得勢,以及太子李重俊、太平公主等幾派勢力的角逐,朝政變得更加波譎雲詭。

這期間,先是李重俊造反被誅殺,接著韋后謀圖效仿武則天,安樂公主謀圖“皇太女”地位,她們與太平公主發生了激烈衝突,而太平公主最親信的人就是四哥李旦。

在韋后一黨的操持下,李旦再次被捲入謀反案,差點人頭落地。李顯駕崩後,韋后一黨完全架空了李旦,獨掌朝政,眼看李唐再次步入女主稱制。

在這種情況下,以李旦為核心,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為骨幹的“唐隆政變”爆發。這次政變,以韋后和安樂公主的死畫上句號,李旦也通過這次政變,被推上了皇位。

第三讓:禪位李隆基

唐隆政變後,因為李隆基的特出貢獻,他“越位”被立為太子。不過,政敵除了一批又一批,李唐依然不得安生,新的兩股勢力再次水火不容,這次是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倆成了死對頭。

李唐血脈,被武則天訓練成了六親不認的冷血動物,姑侄倆鬥得你死我活,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太平公主幾次動員李旦,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但都被李旦拒絕了。

心力憔悴的李旦,無力擺平姑侄爭鬥,又不能對任何一方下殺手,他只能左右平衡和稀泥。在安撫太平公主的同時,李旦毅然決然地禪位給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顯然,太平公主不甘心失敗,她勾結朝臣,準備廢掉皇帝。李隆基不是李重俊,主導過一次政變的他,故伎重演,發動了中唐歷史上的第三次政變——先天政變。這一次,以太平公主被誅殺為結局。

面對親人們之間廝殺,李旦欲哭無淚,他決定將所有的權力,全部交給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

四年後,歷經坎坷的李旦病逝,終年五十四歲。

如何評價李旦的三次辭讓皇位

可以說,李旦本人的性格寬仁,偏於軟弱,既無心於皇位,也沒有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果斷決絕的殺伐之心。他更像一隻身處群狼環伺下的綿羊,以一顆仁愛之心,苦苦掙扎,孤獨地守著心底的那一份寶貴的親情與天良。

不過,身處政治漩渦,他又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藏無可藏!第一次辭讓,從登基的第一天,他就知道結果,只是沒料到,交出了皇冠依然飽受摧殘。第二次辭讓,實際是基於第一次的經歷,讓他心有餘悸,甘願遠離是非。第三次辭讓,是基於不忍再見骨肉相殘,想以此平息爭鬥。

從李旦的經歷可見,他本就不適合當一個君王,他只是個仁德的君子,偏偏是歷史的漩渦,硬把他捲了進來。表面上看,他很睿智,三次辭讓皇位,讓他逃過一次次劫難,但誰又能看出,李旦的這個“睿”字,包含了多少內心的無奈和酸楚?


尋根拜祖


敢不讓麼?!分分鐘小命都不保!一讓武則天:他之前他哥以太子身份名正言順即位、結果就是因為想提拔提拔老岳丈、一個月就被老母廢掉,隔三差五的還派個使者去罵一通,再加後來“民間”勸武上位的人越來越多、自己的媳婦“消失”得不明不白,你說你敢不讓?!二讓都算不上讓:張柬之等“五王”發動神龍政變的之前,武則天已經明確李顯的皇位繼承權,加上“五王”為首的禁軍勢力支持李顯,說讓很勉強的。三讓就更是有點無奈:從延和元年這個年號看就很說明問題,再加上從玄宗先天年間的政治鬥爭中玄宗的主動可以看出,延和元的時候玄宗已經掌握了部分軍權和政權,到先天二年已經是完全掌握了,可以說讓位的過程是倆父子博弈的過程,睿宗越來越無奈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