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明天坏女人


唐睿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五任皇帝,和他的哥哥中宗李显一样,睿宗李旦一生也是两度在位,但是相比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皇帝生涯明显有着他的不同,李旦不仅两次登基,还两次退位,甚至做了唐朝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太上皇帝,李旦的一生虽然两度为帝,但是其人对于政治热情不高,也没有过多的政治野心,虽然做前后两次为帝却与皇位三次擦肩而过。

天授元年一让武后:

中宗李显因一句“我将天下让与韦玄贞又如何”的狂言被皇太后武则天盛怒之下废为庐陵王,因此时武则天登基为帝的条件尚不成熟,所以仍然需要一位李唐皇室的成员来充当傀儡皇帝,作为武后正式称帝前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此时,高宗的子嗣已经不多,武后所生四子中,李弘和李贤已经去世,而李显刚刚被废,因此唯一能够继续充当傀儡的就只有四子李旦了,对于母后的心思,李旦是心知肚明的,他本不想做这个傀儡皇帝,但是迫于无奈,只好登基,而在他的皇位宝座之后,始终都伴随一道垂下的帘子,而李旦的第一次皇位生涯的六年中,所有权力的发出,实际上出自这道帘子后面,这六年期间,李旦虽然名为大唐天子,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连自己爱妃的生死他都无法做主,索性李旦并非热衷权力之人,所以,当时的他,面对母后争权方面的咄咄逼人,显示出的是一种很超然的状态,对于母后的旨意,他从不违抗,只是遵从,这种亦步亦趋、战战兢兢的傀儡生涯李旦过了六年,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恭请武则天称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甚至于僧尼、道士,纷纷劝进。面对这种形势,李旦再也坐不住的,随后他写好了退位诏书,同时上表武则天,请求母后称帝,他甚至请求武则天赐他武姓。同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大唐为大周。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这便是李旦的第一次让位。




神龙元年二让皇兄:

武则天晚年,曾一度因为皇位的传袭问题和陷入矛盾,一方面,她不甘心她亲手缔造的大周王朝一世而终,想将皇位传给武氏子弟,另一方面,传为给自己的儿子,将会让李唐王朝再次复辟。正当武则天为此纠结的时候,狄仁杰的一句“儿子亲还是侄子亲?”的发问让武则天顿时恍然大悟,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被他废掉的第一位皇帝-中宗李显,也正是武则天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太子李旦身边开始逐渐聚集了一批忠于李唐皇室的旧臣,此时武则天已经年老,太子之位又已经回到李家一脉,所以皇位时候已经铁定了会回到李家。但是就当时李家最可能继承帝位的两个人来说,李旦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个人品行,明显要强于李显的 ,尤其是李太子李显过于宠幸其正妃韦氏,并曾经重用外戚,这让这些老臣们胆战心惊,他们唯恐将来的大唐再出现一个武则天似的人物,所以一些大臣们开始倾向于拥戴李旦。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也帝,武则天在随后无奈的表示退位,中宗李显正式复位,而李旦在这次政变中并没有为自己夺取帝位而有所行动,而是积极支持哥哥李显复位,因为在神龙政变中立下巨大功劳,中宗复辟后,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李显之所以能够顺利复辟,实际上于李旦的辞让有人大关系,如果政变发生后,兄弟二人因为帝位而纷争的话,恐怕这又将是唐朝皇室内部的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



先天元年三让太子:

李旦与其子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共同剿灭了韦后之乱,平乱之后,李旦凭借其在皇室之中的最高资历被拥立为帝,这也是其人生中的第二次皇帝生涯,相比第一次为帝时六年的傀儡生涯,李旦二次登基后对于朝政事务的处理显得颇为热心了。但是随着太子李隆基的权势日盛,李旦越来越感觉到了权力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争权之时,李旦则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了,李旦第三次选择退位,退位后的李旦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继高祖皇帝后第二位太上皇,李旦原本希望他的退位会换来朝中各方争权势力的偃旗息鼓,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最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权力争夺演变成了政变,太平公主这位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开始参与政事并掌握权力的三朝公主最终没能斗过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被一旨白绫赐死。



李旦的一生颇为坎坷,虽然名为皇帝,但是一生两次掌权的时间加在一起的时间虽然长达八年,但是实际掌权仅有两年时间。他一生三次让权,一让母后,让出的空前绝后的武周王朝,二让皇兄,使得李唐王朝得以重建,三让太子成就了千古流芳的开元盛世。李旦的经历可算得上传奇了,在中国封建帝王史中也并不多见。



历史课课代表


唐睿宗李旦的谥号“睿”字,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李旦的最大特质。李旦三让皇位,第一次让位于母亲武则天,第二次辞让皇兄李显,第三次禅位给儿子李隆基。李旦为何三次辞让皇位?实在是李旦身处政治漩涡,多次面临生死一线间,看透了皇位背后的的血腥本质,他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意深陷其中,逃避是唯一的选择。

李旦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的幼子。本来按序齿,李旦跟皇位很遥远,他可以安心当一个逍遥王爷。但由于他有个强悍的母亲,从庶子翻身为嫡子,又因为大哥早亡,二哥被害,三哥被废,他被动地坐上了龙椅。

不幸的是,李旦所处的时代,是李唐历史上,政治最残酷、最血腥的一段时期。母子相残、夫妻相害、家族相伤,高高在上的天子脚下,都是亲人的血色呻吟。李旦一生经历了中唐三大政变,每一次政变,都伴随亲人的人头滚滚。作为政治漩涡中心的李旦,能逃过杀戮,全仗着他这个“睿”字。司马光对李旦有个评价: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让我们来看一下,李旦是如何通过三让皇位,让自己躲过一次次灭顶之灾的。

第一让:让位母亲武则天

嗣圣元年,刚即位不到一年的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旦被立为皇帝。其实李旦很清楚,他这个皇帝只是母亲的道具,傀儡的角色他不想做也得做。

这期间李旦不光只能挂个空头衔,还面临着母亲的猜忌,和武氏家族的打压。四年皇帝生涯中,武则天刀光闪闪,先杀了请求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的裴炎,后平定徐敬业的造反,接着杀害了数十位李唐宗亲。

李旦在一片血腥中,被逼向母亲上劝进表,并求情赐姓武。武则天见条件成熟了,不客气地废了李旦的皇位,登基称帝,将李旦降为皇嗣,改姓武,移居东宫。

但武家人不甘心李旦占着个“皇嗣”的身份,一心想扳倒李旦。在武家人和一群党羽的导演下,李旦的支持者纷纷被杀,武家顶替了皇嗣的“亚献”资格,李旦“皇嗣”身份名存实亡。

这还不算完,李旦甚至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大臣胆敢与李旦见面,就被诛杀,李旦过起了等同于软禁的生活。

最离奇的是,即便囚徒生活也不能为他避祸,李旦还被人诬告谋反,武则天把李旦交给了酷吏来君臣审判。有个叫安金藏的的乐工,为了证明李旦的清白,当场切腹自杀!武则天难得动了一回母性,这才饶过亲儿子李旦。

可以说,李旦这十几年,提心吊胆,生不如死,哪有什么皇家的尊贵可言,连起码的人伦之亲都丧失了。

第二让:让皇兄李显

武则天晚年,在狄仁杰的劝谏下,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将来还位李氏,于是密诏李显还京。不过,十几年宫斗,李旦的“皇嗣”身份虽然名存实亡,但一直没有被废,也就是说,从法理上,李旦才是皇位继承人。

当李旦得知,母亲准备还政于哥哥的消息,第一时间向武则天请辞皇嗣身份,获准后,李显被正式复立为太子,李旦被封为相王。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软禁,李显复位,封李旦为太尉,统领南衙禁军,加号“安国相王”。李显为了感谢弟弟的支持,准备立李旦为“皇太弟”,即确认李旦为皇位继承人。

笔者分析认为,李显之所以如此感激李旦,恐怕不光是李旦辞让皇嗣,很可能神龙政变,也有李旦的功劳。史书上说,神龙政变是由张柬之等人发起,太平公主也有功劳,以太平公主与李旦的关系,这么大的政治事件,太平公主不可能不跟李旦达成一致,李旦应该做了幕后工作。

“安恬好让”的李旦,再次谢绝了李显的好意,坚决不受“皇太弟”。其实,李显上台后,朝廷的政治,并没因为武则天的去世而变得简单,相反,因为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得势,以及太子李重俊、太平公主等几派势力的角逐,朝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这期间,先是李重俊造反被诛杀,接着韦后谋图效仿武则天,安乐公主谋图“皇太女”地位,她们与太平公主发生了激烈冲突,而太平公主最亲信的人就是四哥李旦。

在韦后一党的操持下,李旦再次被卷入谋反案,差点人头落地。李显驾崩后,韦后一党完全架空了李旦,独掌朝政,眼看李唐再次步入女主称制。

在这种情况下,以李旦为核心,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为骨干的“唐隆政变”爆发。这次政变,以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死画上句号,李旦也通过这次政变,被推上了皇位。

第三让:禅位李隆基

唐隆政变后,因为李隆基的特出贡献,他“越位”被立为太子。不过,政敌除了一批又一批,李唐依然不得安生,新的两股势力再次水火不容,这次是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俩成了死对头。

李唐血脉,被武则天训练成了六亲不认的冷血动物,姑侄俩斗得你死我活,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太平公主几次动员李旦,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但都被李旦拒绝了。

心力憔悴的李旦,无力摆平姑侄争斗,又不能对任何一方下杀手,他只能左右平衡和稀泥。在安抚太平公主的同时,李旦毅然决然地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显然,太平公主不甘心失败,她勾结朝臣,准备废掉皇帝。李隆基不是李重俊,主导过一次政变的他,故伎重演,发动了中唐历史上的第三次政变——先天政变。这一次,以太平公主被诛杀为结局。

面对亲人们之间厮杀,李旦欲哭无泪,他决定将所有的权力,全部交给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

四年后,历经坎坷的李旦病逝,终年五十四岁。

如何评价李旦的三次辞让皇位

可以说,李旦本人的性格宽仁,偏于软弱,既无心于皇位,也没有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果断决绝的杀伐之心。他更像一只身处群狼环伺下的绵羊,以一颗仁爱之心,苦苦挣扎,孤独地守着心底的那一份宝贵的亲情与天良。

不过,身处政治漩涡,他又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藏无可藏!第一次辞让,从登基的第一天,他就知道结果,只是没料到,交出了皇冠依然饱受摧残。第二次辞让,实际是基于第一次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甘愿远离是非。第三次辞让,是基于不忍再见骨肉相残,想以此平息争斗。

从李旦的经历可见,他本就不适合当一个君王,他只是个仁德的君子,偏偏是历史的漩涡,硬把他卷了进来。表面上看,他很睿智,三次辞让皇位,让他逃过一次次劫难,但谁又能看出,李旦的这个“睿”字,包含了多少内心的无奈和酸楚?


寻根拜祖


敢不让么?!分分钟小命都不保!一让武则天:他之前他哥以太子身份名正言顺即位、结果就是因为想提拔提拔老岳丈、一个月就被老母废掉,隔三差五的还派个使者去骂一通,再加后来“民间”劝武上位的人越来越多、自己的媳妇“消失”得不明不白,你说你敢不让?!二让都算不上让:张柬之等“五王”发动神龙政变的之前,武则天已经明确李显的皇位继承权,加上“五王”为首的禁军势力支持李显,说让很勉强的。三让就更是有点无奈:从延和元年这个年号看就很说明问题,再加上从玄宗先天年间的政治斗争中玄宗的主动可以看出,延和元的时候玄宗已经掌握了部分军权和政权,到先天二年已经是完全掌握了,可以说让位的过程是俩父子博弈的过程,睿宗越来越无奈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