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歷朝當政皇帝為何要立太子。不立還不行?

愛車E族3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始皇帝,各個朝代的皇帝都希望萬代千秋江山都是他家的,不許旁人染指。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派徐福3次東渡扶桑,求仙問藥,還不是為了能一直做皇帝。

做皇帝有特權,普天之下,一人說了算,這是何等的氣勢,誰不想做,做了誰想退,這種絕對的權利會讓一個人發瘋,在這種極端的權利滿足感下,先自己過好皇帝癮,自己實在幹不了,就叫兒子幹,所以就要立一個儲君,皇帝后宮有那麼多的妃子,皇子皇孫非常多,立誰做儲君,都會讓其他人眼紅,這時候就要有個規則,立嫡長子為太子久應運而生,他是老大,還是正宮娘娘生的,你們其他人有什麼話說,誰叫你們出生不好,還是認命吧。

所以立嫡長子為太子,一般人是沒有什麼話說,不過有特殊情況,嫡長子先於老皇帝死了,那怎麼辦?這樣的朝代一般都會出現爭皇權的宮廷事變,聽過太多,鬧出過不少笑話,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在封建家天下的社會,立一個太子能有穩定社會局面的作用,讓一部分想當皇帝的人死了這份心。





米爸Derek


古代歷朝當政皇帝要立太子,大致有以下原因:首先,受封建傳嫡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商、周以來,君、王就考慮王位的傳繼問題,認為長子是一家子女中最大的一個,王位繼承理所應傳承長子繼承家業,“長子為父”就是一種典例;其次,進入封建專制統治的正統朝代,如:秦、漢、唐、宋、明朝的皇帝,他們對皇位的傳承就認為是由太子繼位,所以必須要立太子。而太子在的所有兒子方面,原則上是第一個兒子,如果第一個兒子夭折或存在智障問題,再考慮第二或第三個,歷代為立太子問題上,發生過多少次斯殺、爭鬥;再次,“立太子”從傳承文化來講,基本上是受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影響。除“禪讓制”外,幾乎每朝、每代都立太子,這是不立不行的原因所在。


陳聖鋼


想當太子再當皇上的人太多,不早立,不消停。


地水火風234


一切都是為了皇權更迭!

中國古代歷來“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太子特指古代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帝的法定繼承人,是國之儲君。太子的確立可以有效保障皇權父死子繼的順利平穩過渡。封建主義朝代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太子是國之根本!血淋淋的事實比比皆是。唐玄武門之變、宋燭光斧影,明靖難之役,清康熙九王奪嫡,大凡皇子即位的都要和太子相爭,小則皇城內鬥,骨肉相殘,大則中原征戰,生靈塗炭,甚至群雄割據,分疆裂土。故有:“建立儲嗣,崇嚴國本。”太子不可輕動,為皇族免內耗計,為天子威嚴計,為積軍事力量計,為國家穩定計。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稱太子或世子。兩漢,皇帝與諸侯王的繼承人皆稱“太子”,但惟皇儲稱“皇太子”。漢以後,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利,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官。

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歷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會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自殺,隋文帝廢太子楊勇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一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北宋時,宋太宗趙光義立三子趙恆為皇太子(宋真宗),遵照禮儀,太子到皇家祖廟“太廟”拜謁祖宗,彙報自己成為太子,將會承繼列祖列宗的基業。在回宮的路上,京城官民夾道歡呼,都說:“這就是我們的少年天子!”宋太宗知道後很不高興,召來寇準說:“人心這麼快就歸了太子,他們想置我於何地?”寇準趕緊連續兩次給宋太宗叩頭,向宋太宗祝賀:“陛下,這正是社稷之福啊!”事後宋太宗回到後宮,向嬪妃說起太子受到官民擁戴的事,宮中之人也同寇準一樣,都表示祝賀,宋太宗才再次走出後宮,高興地招呼寇準喝酒,喝到醉得不能再醉。可見,皇帝對於太子是既盼且忌。

通常,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 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於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後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





黑衣大居士


皇帝冊立太子,一是為鞏固政權,祖宗的基業要由自己的後代繼承下去;二是安撫民心,讓天下黎民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誰是誰的唯一1001


不行!必須冊立!而且冊立太子必須越早越好。

原因有兩。

第一。政權旺盛的象徵。凡事強盛的王朝都是很早的時候冊立太子,比如,漢高祖劉邦冊立小劉盈,順治冊封小玄燁。展示帝國的強盛。

第二個。實際的需要。帝王雖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也是非常高危的職業。古代更多帝王都不是自然死亡。面對事故的突發。帝國需要儲君也就是太子來,迅速掌舵,不至於政權垮塌,分裂的結局。


沒辦法就這樣黑


太子代表著王朝的希望,是朝代的延續!如果沒有太子說明後繼無人,不利於王朝的穩定。比較出名的就是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可直到死後依然沒有明確太子(有說法秦始皇臨終立扶蘇,被趙高、李斯篡改遺照),導致昏庸的胡亥繼位,致使大秦天下亡於二世。

古代任何一個人想要成事,都會考慮到繼承人的問題,以劉備為例到了四十多歲依然無後,不得已收寇封(劉封)為義子,如果不是後來有了劉禪,百年之後繼承劉備家業的就是劉封。

古代是家天下,主公辛辛苦苦打天下就是為了讓後代兒孫繼承“老子”的基業,而作為輔助的大臣為了將來榮華富貴(發展前途)也希望皇帝能夠立下太子。太子是未來的皇上,早立晚立都得立。如果太晚就會造成秦始皇的悲劇,如果太早當然皇帝也擔心位置被兒子搶了。但不管如何,立太子這件事情都在皇帝在位期間的考慮範圍之內。





石說大史話


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中,立太子是一件極其重要的重大事件。


因為,太子不僅是儲君,更是當今皇帝的接班人(皇帝百年之後的國家元首、政治領袖)。


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涉及到江山社稷的穩定及政治權利的平穩交接;從小的方面來說,這是皇家自身的權利遊戲。既然中國古代是皇帝“家天下”,這意味著立太子就是天下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的事情,而非皇帝一家人的事情。因此,古代人又把立太子稱為”國本“。


既然是權利的遊戲,其中必然存在血的鬥爭和陰謀論。


我舉例證明立與不立的典型事例,不存在百分百的絕對聯繫。


首先,立太子是有好處的,大略總結為下:

1、穩定朝綱,避免皇家子弟爭權奪利引發內亂,甚至外患。

2、保證國家最高權利的平穩交接、過渡,遏制政治權利動盪。

3、維繫一姓王朝,抑制改朝換代的可能性。


其次,不立太子是冒險的,大略總結為下:

1、朝廷內部拉幫結派,政治鬥爭/黨爭明顯且激烈;

2、皇帝為把握政治平穩/大權在握,不立太子,政治鬥爭激烈;

3、臨危受命的宗室子弟,於政治權利和國家穩定來說,危險係數過大,政治鬥爭激烈。


如:

宋代基本上很少發生內亂,這是不僅是由於宋代政治體制的完備程度,更是涉及到對宗室子弟權利的限制,以及權力階級對權利動盪的早期遏制。大家知道,宋仁宗因為無子立為太子的事情,在朝堂上被眾臣步步緊逼,最後立養子趙禎(宋英宗)為帝,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基本遏制內亂及朝政動盪。


再則,如秦始皇嬴政臨終時刻立公子扶蘇為太子,哪知被太監趙高和宰相李斯矯詔改立秦二世,二世暴虐,遂秦二世而亡。公子扶蘇素有賢名,秦若有他為帝,不說二世而亡,即便要亡也能拖些時日。賈誼在《過秦論》裡面總結道:“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當然,同樣也有立了太子而被動改朝換代的,如隋二世而亡、唐玄武門之變等。還有沒立太子/拖延立太子的,也延續國祚的(這裡暫時不考慮政治動盪因素)。比如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不僅發生黨爭,時間還長達15年之久;即使如此,明朝還是延續下來,只是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明朝了而已。再如成吉思汗,蒙古沒有立太子之說,卻有個“忽裡臺會議”,成為大汗的人必須被會議認可,這導致成吉思汗過世之後汗位之爭不間斷,最後導致大蒙古國分裂,但也算延續了國祚。



因此,立不立太子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立誰為太子更是中文版權力的遊戲。太子最後一定是有的,只是是誰而已,於誰有利而已。我等升斗小民,看個熱鬧而已。


高覃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太子,通常被認為是皇位的下一任繼承人,而古代圍繞著太子之位產生的故事也有很多,那麼為什麼皇帝需要立太子呢?不立太子不可以嗎?

維護政權和社會穩定

生命是十分脆弱的,即使歷代皇帝都在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但他們都知道這是機會十分渺茫的,而太子,其實更像是一個告訴世人,他就是下一任正統的意思,其他的人不要對這個位置隨意揣測,更不要做越位之事。確立太子,尋找下一任真龍,切斷個別有心者的念想,減少了皇位繼承者的不穩定性。對其他的皇子和權臣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如若隨意篡位便是不忠不義,而如果不設立太子,在皇帝駕崩之後,國家繼承人便充滿了不穩定性,皇子們可以為權相爭,權臣將軍更是可以擁兵自重,割據天下。如此一來,對天下黎民百姓都將會是一場浩劫。

輔佐皇帝處理政事

太子除了在皇帝駕崩後作為下任皇帝登基之外,在皇帝健在之時其實便已經在逐漸接手政事,協助皇帝處理政事,減少皇帝負擔。以明仁宗朱高熾為例,他在父親明成祖朱棣時期,便多次以監國一職在朱棣北伐之時監理國事,極大的減輕了朱棣的負擔也維持了國家的正常運行。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我們都知道,太子在古代是一國之本,作為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對於皇帝來說,太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選擇太子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古代皇帝壽命都不是很長,很容易駕崩掉2.不立太子就代表每個皇子都有成為下一代君主的可能。大臣會各自擁戴自己認為可能的下一代君主並且分成不同的'陣營明爭暗鬥。康熙時代的九子奪嫡就是最好的例子。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沒有太子,會造成混亂。比如秦始皇的身後就因為沒有立太子使趙高可以謀立胡亥把持朝政。搞得天下大亂。3.帝王早早的立太子是為了防止皇子之間明爭暗奪,減少不必要的內訌。也是便於讓太子早點接觸政務,熟悉當皇帝的流程,以備不時之需。就拿存在時間較久的幾個王朝來說,

漢朝,嫡長子制度;

唐朝,嫡子制度;

明朝,長子制度;

清朝,皇帝密匣制度;

立太子沒有時間限制,有兒子一出生就立的,也有等兒子長到一定歲數才立的,一般都看皇上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