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實體店被房租打敗了,還是電商打敗了?你怎麼看?

劍宗長日錕鋙


實體店不是被房租打敗的,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實體店也沒有整體蕭條,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你可以隨便在一二線城市,甚至小縣城裡面,看看那些比較成熟的商圈,或者綜合體,生意絕對不差。

我家旁邊新開了某個知名品牌的商業廣場,除了一部分餐飲做的不怎麼樣,大多數店子都經營的不錯,而且每天人非常多。這還是開業不到一年的情況,還有就是這個地方算是市區邊上,旁邊就是另外一個城市。

為什麼實體店沒有被電商和房租打敗?

總是有人認為是電商搶佔了實體店的生意,我覺得大家不妨可以認為是以前幹實體店的那群人,都跑去幹電商了。電商僅僅佔了零售業不到30%的市場份額,怎麼就至於說實體店被打敗了?

現在房租其實並沒有比以前高太多,不管是住宅還是商業地產,同樣低端和品質的情況下,租金跟7年前相比,漲了不超過20%。不要拿一些極端的例子來說,那是一些房東的個人行為。至少我出租的寫字樓,還有朋友出租的商品,租金並沒有高很多。

而且作為業主,反倒比以前的回報率更低了,以前出租年回報率達到10%非常容易,現在房價高了幾倍,但是房租還是沒有高太多。

實體店只是被更有競爭力的品牌搶佔了

說說我旁邊這個商圈的情況,在裡面生意好的店鋪,佔領C位的有華為的體驗店,小米的體驗店,星巴克咖啡,肯德基,漢堡王。服裝品牌有優衣庫、阿迪達斯、耐克、李寧,然後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女裝品牌。小商品的就是名創優品和nome。餐飲店生意比較好的都是本地幾個大的連鎖品牌。

所以你看出什麼原因了嗎?不是實體店不好做了,而是小店子的市場被知名的大品牌都給搶走了。對比最強烈的就是,樓下幾個個體奶茶店,生意慘到不行,天天在群裡面抱怨。但是喜茶、瑞幸、星巴克,還有幾個本地連鎖品牌,生意都好得不行,每天人都是滿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品牌首先有強大的供應鏈優勢,他的成本比你更小,而且他們的產品也比你們更有優勢,最關鍵是他們虧的起,剛開始一年都得守出來,他們驗證過自己的模式沒問題,所以他們不怕守。

但是個人店呢,一個月生意不好都已經慌了,東折騰下,西折騰下,結果越折騰越差。半年生意還沒有好轉,就直接撐不下要轉讓了。

互聯網是在幫個體,大家要看清形勢

一說到實體店生意不好,很多人就在開始抱怨互聯網,抱怨電商了。先不說你在這個時代享受了多少互聯網的便利,最關鍵的是,互聯網每種商業形態剛開始的時候,都會帶來一波紅利,而這波紅利的成本非常低。

電商剛開始做的時候,幾乎不需要成本,自媒體現在也不要成本,短視頻營銷,公眾號營銷,都有一波紅利。你不知道去抓住,只知道去抱怨。

這些互聯網的紅利,都是給了普通人跟大品牌一個平起平坐的開始,看懂了,抓住了的人,就崛起成功,沒有抓住的就等下一波紅利。

傳統電商現在同樣不好做,虧損的達到了80%以上,同樣是因為競爭飽和,同樣是因為大品牌進來後,形成的馬太效應。所以,實體店沒有被打敗,活的很好,只是普通人的實體店活的不好。


小漁的創業信條


我做了7年的實體店,房租和電商的問題,確實是我們實體店的一個硬傷。我覺得兩者衝擊,都是打敗實體店的主要原因之一。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將問題拆分來回答才比較合適。

第一,房租。就拿我這邊鎮上房租來做比較。鋪面是76平左右,前3年(2013年起)是4.8萬一年。3年後鋪面租金漲到8.8萬一年。小鎮上的生意,如果你拿一年賺15萬來算,前三年還有10左右賺。後三年起,卻只能賺6萬左右,甚至更少。

第二,電商。電商的衝擊,不能說不小,多少的店鋪關門倒閉。就是因為店鋪的流量嚴重流失所導致的。就比如我們當初需要買一樣東西,只能到店裡來買。現在,大家只需躺在床上,甚至被窩裡就可以搞定。當然,這也是時代進步所須的歷程。

綜上所述,其實不管是房租打敗了你,還是電商打敗了你。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自己不被自己打敗那才是最關鍵的。創業路上加油!





荔鄉小光哥


實體戶在這十年,對它衝擊最大的還是電商,但房租也是一方面,我來說一下我們開店的感受,九零年我開始做實體店,房租二百,在那個年代可是天文數字,木匠磚匠大工二十五,小工十五,但我生意好做,房租不是事,我那時賣二指打火機,電子錶,馬海毛,計算器,只要你敢進貨,沒有賣不掉的,利潤也可以,往後十年,隨著個體戶的增加,我們賣彩電冰箱太陽能雖然沒有開放時的搶手,同行幾家競爭雖然歷害,但最少還有三十點的利潤,除去漲價的房租,比上班打工還是強,隨著雙十一電商的普級,真正的暴風雨來了,我在總部拿貨時,你拿二臺如果是一千五,回家賣一千六七,如果我拿二十臺吃個政策,拿價在便宜一百,本來高興的我,看到元旦電商放價了,一臺1398元,同樣的型號與品牌,當頭一悶,這二十臺怎麼出手,這下完了,果斷放價保本出掉庫存,雖然沒虧錢,但徒勞無功,這時想到零庫存經商,但量就沒了,利也沒了,實體店不是輸在被隨擊倒,而是輸在沒有順勢而為,任何行業多有它的週期,才能緊跟市場主流,當心態打敗後,你永遠起不來了,想當年我在供銷社,被個體戶改變,電商而改變了實體,這是市場的發展而演變,而不是被隨打敗!


皖南股霸


我們這裡有些是自家的店面,一樣的沒生意,人們養成習慣性上網上去買了,就包括那些需要售後服務的電器,燈具,也上網上去買了,我曾經問過無數的客戶,說網上買的燈具壞了怎辦,他說,網店保一年,我說,這麼遠的路,人家幾千裡來修,他說,人家發配件過來,我說,你會換嗎?他說,請水電工換,我說要工錢嗎?他說,實在找不到人修,就扔掉,重新上網上買。其實,我們店家把利潤放到最低,有時只能維持店面開支,人工都不算進去,並且延長保修期,廠家保一年,而客戶硬要我們店家保二年,三年,不然就拉到。為了做成生意,也就保二年或三年,要是二年,三年不壞的話還好,如果壞了,只有自己掏錢買配件。其實在買時,我們承諾在保修期內壞掉,是免費修的,保修期之外壞了,只是收取材料費,人工費不收,材料費的價格也要給客戶先看好,他就怕你日後宰他,現在人精的很,尤其是電商和實體店的並存下,實體店哪裡還有利可圖,何況還有各種稅收,高額門面租金人工,水電費,不到閉才怪呢。而電商這一切省去了,還可以做全國的生意。


用戶1844840529071


一眨眼,就從2019年初到了年尾,這一年來,實體店面的倒閉和轉讓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我所在的小區,門口一個賣快餐的店面,已經經營了四年了,在今年年中時轉讓了,新開的店面還是賣特色快餐的,店面裝修的很漂亮,就是價格高了30%左右。

這樣的轉變不是個例,小區附近的店面這一年來變化很大,經常改變經營種類,上半年出現最多的水果店,下半年也少了很多,店老闆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生意難做啊,然後長嘆一口氣。

從這些店面老闆的談話中,可以感覺到,生意不好的主因並不是房租,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是主要原因,消費者花錢更小心,消費人數的減少才是主要原因。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以前一些熱鬧的商業街裡,房租也是一年比一年高,但只要有商鋪空置,很快就能租出去,因為無論什麼商品都能賣出去,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

電商的興起,的確極大的影響了實體的生意,特別是電商在發展的前期,往往會通過各種補貼來爭奪客戶,這是非常有用的手段,實體店面很難有這樣大的資本來和電商競爭,直到現在,電商的補貼仍然是有效的促銷方式。

不過實體店也並非一敗塗地,你要是到街面上逛逛,還是能發現很多生意不錯的店面,比如星巴克,比如喜茶,喬丹的專賣店,優衣庫,還有一些網紅的店面,現在飲食店面都和互聯網外賣掛上鉤,年輕人在排隊購買喜茶,而優衣庫的衣服性價比極高,星巴克的氛圍深受小資的喜愛,喬丹的銷量運動鞋被炒到天價,還有很多這樣的店面,為什麼他們能經營好,就是因為做出了改變,符合了趨勢的發展,抓住了特定的顧客群。

其實電商發展到現在,也不再是閉著眼睛賺錢了,經營電商的成本同樣水漲船高,繳納的各種管理費用,廣告費用,引流必須的投入,電商的價格已經不再有絕對優勢。

在現在的經濟大環境下,實體店不再是裝修好店面,擺出商品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比別人多出一些特色,就會逐漸被淘汰,核心問題是你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吸引來消費者,這是一個既需要想法又需要運氣的問題,要靠實體店主自己解決,不管結果如何,改變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海色民生


其實,如果不是貴太多,我還是喜歡實體店買東西,尤其是私人經營的精緻小店,因為這些拿貨途徑多選,很體現店主的品味。問題是現在因為生意不好,很多小店也黑化了,試過買了一雙帆布鞋399,看著款不錯,質量還行,但不上某威。店主告訴我是韓國的一個潮牌,後來在某寶看到了原來是人本這個牌子的,才108,聚優惠才99。現在我依然逛實體店,但只逛商場的知名品牌店。再不逛那種裝修精緻的小店。


Annie-Lam


我們家附近三家菜市場。

一家門庭若市,很旺。

有些退休工人,特意坐車過來買菜。

另外兩家冷冷清清,一副差不多要死的樣子。

都是菜市場,沒互聯網什麼事。

同樣的蔬菜,門庭若市那家,也沒啥優勢,同樣的菜,他就是比冷清那家便宜五毛錢。

是很旺這家的店家良心,賣的便宜不?我問過她們這個問題。她們說,其實道理很簡單,他們這邊租金比那邊便宜。

呵呵,生意旺造成租金便宜,還是反過來?

老百姓現在都是算著賬過日子的,不是個個都千萬富翁。我見過更狠的,退休的老爺爺老奶奶,坐車去城鄉結合部買菜的。

租金便宜,具體就提現在物價上了。

便宜是硬道理。租金貴物價貴,互聯網便宜,兩邊一起殺,貴价的實體店就沒活路了。


春暖花開003


電商只是一部分,最主要的還是房租,我一直想做個生意,發現房租太貴,算了一下利潤,基本是給服務員找了份工作,自己累死累活不賺錢,我家門口有好幾個做的非常好吃最後都不幹了,付出跟回報不成正比,不知道現在的社會怎麼了,什麼都貴就是工資不高,其實也不能怪房東,他們買的都貴,租便宜了還不夠還房貸,現在在城市生活真不易呀。


燕1809923


實體店倒閉的原因個人認為

1。房地產

近幾年新建小區配套商鋪

房價年年漲,店鋪價格為住宅價格3~5倍,以烏魯木齊房價1w來說,商鋪3w,房東以240w全款買下80平店面,50年產權,按照房租大於銀行利息來算,

第一種算法

50年銀行本息大概為1243萬。

存10個5年計50年

50年的本金+利息

=本金x(1+年利率x存期)^次數

=24000000ⅹ(1+3.575%x5)^10

=1,242.87742萬

1243/50=24.86

也就是說每年租金最少25萬才比存銀行強一點,25w你開什麼店都是一個死,極少能掙錢(銀行國企除外)。

第二種算法,240w存銀行一年按3.575%利息為8.58w。

一般房東租金也就是15w左右,即使這樣,飯館商店扣除各種成本大部分不如打工

老舊小區和10年以上的商鋪

以前都是30w不到就可以買100平的商鋪,周邊新房二手房都漲,周圍店租金都快10w了,房東為什麼不漲?又不認識租客,房東也要生活,不漲租喝西北風啊。租金一上,作為回報,賣的東西要漲價並減質。

2。電商

高房價下,實體店(服裝、餐飲、商超、娛樂)已經已漲價減質裁員來應對,被折騰的半死不活了。結果電商來了,保質廠價包郵,實體店30%~50%(房租最多)的成本,電商才10%~30%,可以無庫存無實物無商品開網店,客戶購買調(diao)貨,淘寶成本為物流,京東天貓5%銷售額的成本。

比成本比不過

同樣的店鋪,實體店租金最少10w起,網店0.1w起。

比服務比不過

同樣的商品,小件實體不送,網店最低到家附近。大件都送到家。

比售後比不過

退換貨網店無理由,實體店非質量問題不管

實體店倒閉,根本原因在於房地產,電商只是加塊關店速度而已。

手打,意見不同可以評論


Lzy劉中遠


朋友你好,打敗實體店的不是電商,不是房租,而是實體店自己,每一個經濟週期下,新的商業模式都在崛起。

1

今年不是實體店,生意難做,而是做實體店生意的人越來越專業。

就在前幾日前,錢大媽完成了第1輪融資,估值達到100億,錢大媽是一家社區生鮮賣菜的實體店,像錢大媽這樣的實體店,還有咖啡界的瑞幸,有奶茶界的喜茶有網紅的耐雪,賣水果的白果園,有吃火鍋的海底撈。

總結起來會發現一個趨勢,就是現在做實體店的人越來越專業,他們不像在是過去10年前隨便找個店鋪就等著生意上門,還是有整套的營銷方案,從整個開店到顧客上門,都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去做策劃,去做解決方案。

2

今年的整個經濟環境,互聯網企業也不好過,電商獲客成本更是高得離譜。

不要以為開個網店沒有房租,沒有庫存,壓力就很少,你去試試開個網店,如果你不去做流量不去做運營,一個貨都賣不出去。

目前各個電商平臺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大概是在200元到500元之間。

所以做電商的獲客成本流量成本不比實體店的房租要便宜。

3

傳統實體店已經開始向新零售智慧零售轉型,不再是以前單純的打開店門就等生意上門,而是更多的結合線上線下,做引流線下門店去服務的新型實體店。

門店自提會成為實體店的一個新型入口,未來更多的實體店會在線上去做營銷,去做品牌傳播,將更多的服務放到了實體店,更多的商品會到實體店去自提。

實體店在過去時利用了信息差和地理位置的特性,去服務用戶,但是目前互聯網將信息傳播的範圍又更廣,這樣實體店如果還和過去一樣,只服務於周邊3公里範圍以內,那麼他所需要承擔的成本將會更高,所以未來將會有這樣的一個趨勢,越來越有品牌效應的實體店,會開的大街小巷,都是形成一個自己的Ip,去吸引線上流量到線下去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