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區塊鏈助力共享金融從“脫實向虛”轉向“以實為主、以虛為輔”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機制和信任共識機制,區塊鏈有助於推動共享金融的模式不斷擴展和演變,從而推動整個現有金融產業鏈的不同層面都能夠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共享、共贏發展。展望未來,區塊鏈技術所助推的共享金融應該呈現如下發展路徑。


區塊鏈助力共享金融從“脫實向虛”轉向“以實為主、以虛為輔”

第一,金融終端的資源與功能共享。從國家資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來看,在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政府、住戶這四大部門中,其中住戶部門是典型資金淨流出,也是金融資源交易鏈條的起點。

在主流金融運行模式下,住戶資金只能通過間接融資市場(銀行為主)、直接融資市場(股票和債券市場為主)、結構性融資(複合型的證券化產品)等,進入到一國的“金融血管”之中。

在此過程中,住戶部門往往缺乏有效的話語權,只能作為金融機構“廠商”的“原材料”提供者。在區塊鏈推動的共享金融發展模式下,首先意味著作為金融產業鏈上游的住戶部門,應該在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擁有更高的地位。

因為住戶部門可以藉助於互聯網技術、開放的平臺、眾律性的規則,低門檻地直接成為金融資源的供給者,使金融產業鏈進一步“前移”,從而對主流金融部門的“談判權”形成制約。對住戶部門來說,這實現了與金融部門的責權“共享”。

第二,金融媒介與渠道的共享。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大平臺經濟時代,平臺的參與主體越多,對供給、需求、中介各方的利益和價值就越大。

平臺經濟的開放特徵與傳統金融部門的封閉式發展,本來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臺經濟與金融的發展恰恰反映了共享金融的核心思想。

一方面,傳統的金融與非金融部門的邊界進一步模糊,主流金融機構面臨更加明顯的“脫媒”,越來越多的主體參與到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提供中,成為重要的金融資源流轉中介。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金融廠商”轉換成為“金融平臺服務商”,平臺經濟效應使“自金融”模式在效率和風控上成為可能。所有這些變化雖然仍處於萌芽階段,但是對於傳統金融中介與新興金融中介圍繞渠道的共享,對於金融供給者、需求者、中介依託合作平臺的共享,都提供了令人振奮的發展基礎。

第三,金融消費與需求的共享。對於金融消費和需求來說,面臨的是日益複雜多樣的金融產業鏈,而新技術和制度變化將有助於其“撥雲見日”,更充分地參與到金融運作之中。

一是對於需要金融資源流入來維持的企業部門來說,其中的小微企業是最為“飢渴”的需求者,有限的金融資源支撐著其在就業方面的巨大貢獻。共享金融的理念和模式必須著眼於為其創造可持續的金融“輸血”模式。

二是金融資源的流動並非單向,而是雙向甚至多向,在眾多維度上同時交織在一起。例如,居民也是消費金融的資金需求者,企業可能是資產管理的資金供給者,在此過程中,既需要著力實現不同角色功能的共享與轉移,也應促進以共享理念來提高不同定位中的企業和居民對於金融中介的“談判權”。三是推動金融創新更加重視需求導向,在技術可行的支持下,實現“流水線”式的標準化“金融快餐”與“口味各異”的“金融風味小吃與大餐”並行發展。

第四,金融風險與監管的共享。一方面,現代金融體系之所以存在許多功能缺失,原因之一就是風險的不可控或彌補的高成本。

例如,在小徹金融和普惠金融領域,信息的不確定、信用基礎的缺乏等加重了金融服務困難,而如果實現不同組織與主體的信息系統交互、風險合理共擔,則有助於介入那些傳統的金融“空白區”。

再如,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的邊界,其實並沒有教科書中那樣分明,在“動物精神”與“冰冷技術”共存的現代金融市場上,風險預期提升、普遍恐慌、羊群效應、以鄰為壑等現象的存在,都容易助推風險的積累。

由此,隨著新技術使得微觀金融行為的甄別能力上升及不確定性分析的越加準確,通過某種技術與制度安排對風險進行合理分擔和分散,而非“遊牧民族”式的驅離或被投機用,則成為區塊鏈式共享金融有助於金融穩定的重要嘗試。

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與規則的探索可以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尤其是對於難以進入到傳統金融體系來積累信用的主體來說,介入共享金融實踐可以為其創建金融信用基礎。同時在“人人參與”的新模式中,自律與他律成為能否繼續參與的前提,這也使傳統金融監管難以覆蓋的“盲區”受到公共金融規則的約束,從而實現新舊監管模式的共存。

第五,金融與實體的共享式發展。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統計意義上,金融與非金融部門在本質上就是相依相存的,金融部門的利潤很大程度上是與實體部門交易完成的,只是隨著金融部門權力的擴張和衍生金融產品創新失控,才岀現了某些“自我遊戲”式的交易。

區塊鏈助推的共享金融模式,強調的是與實體部門的共贏發展,包括使多數微觀主體充分享受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成果;有利於實體部門規模和結構的完善,而非強化已有的矛盾;避免內部結構失衡和金融創新的失控;解決好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之間的分配問題;減少行政性干預,強調市場化運行機制和自律環境優化。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共享金融理念的引導下,現代金融發展將從“脫實向虛”轉向“以實為主、以虛為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