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68歲農民編手工農具45年,趕集去賣一個30元,當地農民很喜歡


#自拍我的故事#看到圖中的這個東西,可能有些人不認識,但是隻要是在農村生活或者參加過生產勞動的人,都一定認識這個東西,它是一種農具,叫做耱,是北方農業生產中主要的農具之一,它用藤條和木框架手工編制而成,用來平整翻耕後的土地。使用時把耱平放在翻耕過的田地上,由牲畜拉著前進,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塊放在上面,靠摩擦力碾碎土塊。這種農具在黃河流域至少有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

我叫蘭財定,今年68歲,是山西省永濟人,我年輕時從父輩手中學會編耱的手藝,到現在已經將近45年了。我居住的村子在中條山腳下,山中有大量的雜木和藤條,正是編耱的天然材料,所以在以前我們村子裡有很多編耱的手藝人,用這個手藝養家餬口,我也是其中的一員。這是我現在住的院子,這個小房子就是我的編耱作坊。

編耱的工藝流程簡單,所需的材料也不多,對工藝的要求也不高,但是因為其耐磨損程度較高,一個耱可以用上好幾年,所以市場的需求也是有限。以前是用牲畜下地勞動,幾乎家家都要有一兩個,現在時代進步了,農業機械代替了牲畜,旋耕機連耕帶耱一起完成,手工耱的需求更少了,所以現在編耱的手藝人越來越少,我們村以前二十多個,現在只有我一人還在堅持。這是編耱的第一步:做框架。


框架所用的材料是山上砍來的雜木,選質地比較硬的雜木,鋸成寬約5公分的木條,掏上卯,橫三根堅三根,做成一個“由”字狀的框架。這是做好的框架。

做好框架之後,就要安裝耱齒了。耱齒用的材料也是從山上砍來的藤條,選擇直徑在1.5-2公分,韌性較好的藤條砍下來,修去多餘的雜枝,保持其溼度,在碳火爐中烘烤至軟,編入框架之中。這是烤藤條的爐子,用泥土盤成,裡面有兩層,下層生火,上層放置藤條。藤條不能直接用火烤,容易形成”皮焦裡生“,無法使用。而這個爐子內部有個像是烤箱的空間,可以讓藤條內外充分受熱。

在爐子中烘烤大約四十分鐘左右,藤條變得稍軟,韌性更強了。取出騰條,有錘子把藤條中部砸裂,這樣容易折彎而且藤條不折斷。砸時力度要輕重適中,砸得太輕藤條折不過來,太重了又容易使藤條開裂過大,不而磨損,減少使用壽命。


砸上約七八下,我把藤條以“8”字形狀交叉纏在框加上,遇到不平齊的,還要用專用的工具整理一下,使其彎度和其它的一樣,保持平整。如果耱齒不平,在實際使用中就會形成土塊碾不碎的現象。

這是我的老伴,我在編耱的時候,她就幫我整理藤條,或者幫我烘烤藤條。她今年63歲,身體還不錯。由於我腿有病,無法長時間走路,我編耱所用的藤條都是她從山上砍來的。

選擇藤條也是有技巧的,要選擇種實心質地韌性大的,藤條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耱的使用壽命。藤條砍回來後,還要根據粗細進行分類,用來編大小不同的耱。這些活都是老伴來乾的。

把耱齒全部編進框架後,再用錘子把耱齒砸得緊密一些,讓藤條儘量靠緊,如果太鬆散的話,使用幾次就有可能會散架的。我幹活時老伴會在一邊幫我整理材料。

編好耱齒,回定好框架以後,我還要再把耱齒修整一下,使所有的耱齒都在一個平面之上。到這一步做完,一個耱的形狀就做了出來。

編成一個耱需要三、四十分鐘左右,年輕時候一天編二十個都不覺得累,現在我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太好,幹上一會兒活就累得滿頭大汗,人不服老是不行啊。可是還有最後一步才成完成整個工序呢。

休息了一下,我接著幹活,現在要把長短不一的耱齒修整齊平,我先用粉筆劃好一條線,按著這條線剪掉多餘的部分。

這把大剪子是我用了幾十年的工具了,剪刀柄很長,剪起來費不了多大力氣。這個中號的耱一共有將近50根藤條,正反兩面有近100個耱齒,都要一一剪掉多餘的部分。

最後這個耱終於完成了,我點上一根菸,看著做好的耱。這輩子做了無數條耱,每一個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雖然看上去不是很精細,略顯粗糙,可是我選的材料都是挑最好的,做工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更好,所以在當地我做的耱還是挺受歡迎的,一年能最多賣掉三四百個。

這是我平常使用的工具,不用時都掛在了牆上,不佔空間,拿取方便。我從二十出頭就開始學習編耱,還會編筐子等一些常用工具。在生產隊時都是給集體幹,掙工分養家,後來包產到戶,各家分開單幹,我又種地又編耱,多了一份收入。雖說沒有掙下什麼大錢,但也把孩子拉扯長大成了家。

我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各自成家,在外做生意。我現在在家種地,還幫著照看孫子。孫子孫女都上了小學和初中,平時不在家,放假回來老伴給做飯洗衣,在外地謀生的兒子們也都很放心。這是我的好夥伴,一臺買來七八年的三輪車。平時我在家編好耱,逢到鎮上集日,就開著三輪拉上去賣,幹了這麼多年,在集市上買我耱的大多都是老熟人。


四年前,我用自己攢的錢,在鎮上的市場裡買了一間二層的門面房,花了五六萬元,這樣我就不用每次都把賣不了的耱拉回家了,我家離集市還有七八里路,老顧客去家裡不方便,在這兒就方便多了。我平時也不在這裡,在門上寫了電話號碼,有需要的就給我打電話。剛才這位顧客就是想買兩個耱,給我打電話,我趕緊過來招呼。我還編了一些圓形的甕蓋,是賣給釀醋廠做甕蓋的,一個10元。

我編的耱根據大小型號不一樣,一般賣30-50元,材料不用花錢,就是費些工夫,有時候趕集一天不開張,有時候能賣四五個。一年下來編耱能收入一萬多元。這個客戶想要兩個中號的,精挑細選之後他選中了自己滿意的兩個。

這是我的孫子孫女放假回家,老的少的一起吃飯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不管有錢沒錢,只要見了孫子們,我的心情就非常的好。那個戴帽子的是我的弟弟,他身體不太好,六十多歲了還是單身一人,老伴見他沒有照顧一個人生活不容易,就叫他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每頓飯都在一起吃,雖然多一個人多了些負擔,可誰讓我們是親兄弟呢,老伴的善良大度也讓我很感動。


現在生活好了,生產力也提高了,機器逐漸代替了人力,我編的耱也用的人少了。再說年齡大了也幹不動了,前些日子有個潼關的客戶過來找我,想要定做500個耱,我拒絕了,我一年也做不出來這麼多,不敢接人家這活啊。現在年輕人也沒人願意幹,眼看著這手藝到我這兒就要失傳了,不過我並不覺得惋惜,生活總是在進步的,這種原始的老手藝被新式的機器代替,也是人們生活的進步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