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山村老屋建成數百載,住戶已搬走10餘年,屋裡堆滿農具


老屋是歷史的象徵,是鄉愁的一種載體,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房子在,有“家”的感覺。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山村村民大都建起了漂亮的樓房,儲大爺家也是如此,雖然住進樓房多年,但他經常到老屋裡來看看,把漏雨的地方翻蓋一下,儲大爺在這棟老屋住了50年,不過,房子並不是他建造起來的。他說,看到老屋就有一種“幸福感”。圖為近日,儲大爺在尋找老屋漏雨的地方。

儲大爺年過花甲,家住皖西南大山裡的農村,這棟老屋在鼎盛時期住了十餘戶人家,儲大爺的家在老屋的東頭,談起老屋,儲大爺感到很自豪,相對於整棟老房子來說,他家的位置比較優越,進出方便,而且陽光照射充足,在老屋裡生活的那段日子裡,住著很舒適。

“這棟老屋建成有數百年曆史,當然不是我建造的,不過,也不是祖先做起來的。講這話好像我住的是別人家的房子,但我沒有付過‘租金’。”儲大爺笑著說。儲大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小時候家境貧寒,他常聽老人們講,能住進這樣的房子是一種福氣。圖為青磚黛瓦馬頭牆的老房子。


原來,這棟老屋裡曾住著一位地主,在土改運動中,不但沒收了該地主的土地,還沒收了房屋,將其趕到老屋後面矮小的腳屋居住,把正屋分給了沒有房子和住破房子的農民,儲大爺的先輩分到上等的房子,由貧苦人翻身變為主人,那種滿足感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到。在老一輩的薰陶下,儲大爺更加懂得“珍惜”。圖為老屋背靠大山。

老屋前有一個大池塘,相傳,這個池塘是在建造房子時做起來的,當時考慮池塘蓄水用於防火,後來,村民們在裡面養魚,每年年底,家家戶戶都能分到一定數量的魚吃。十年前,老屋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村民們先後搬出老屋,在其它地方建造了樓房,只有屋左邊最後面的一戶人家拆除部分老房子原地進行重建,不過,該戶村民常年在外,有時過年都不回家,池塘後面的老屋早已無人居住。

老屋大門的門框由石頭砌成,外牆是用青磚做起來的,雖然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至今保存完好,與木結構的堂軒形成鮮明對比。走進老屋,古色古香,別有一番韻味。


屋裡的部分牆壁村民們多次維修,有的地方做的是經過煉製的青磚,有的地方則是直接用土磚砌起來的。老屋是文化的積澱,兩年前,為保護古建築,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當地人對老房子進行了修繕。圖為一張犁掛在牆壁上。

村民們都建起樓房,屋裡屋外裝修得很漂亮,農具不能放在樓房裡,於是,老屋成了大家堆放農具的地方,堂軒、房間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農具。圖為山區農村收割稻穀用的拌桶。

老房子經歲月的洗禮寫滿滄桑,不少門扇已經破損腐爛,儲大爺每次來都小心翼翼開門,生怕因自己動作重而誤損門窗,有時,他只開半邊門扇,然後側著身體進出。

“我對老屋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忍心它因失修而倒塌,所以經常來察看。”儲大爺繞屋前屋後轉了一圈,他說,他在老屋住了那麼多年,不管是買還是租,都需要不少錢,如果不是社會好,誰會給你房子呢?在那個年代,也不可能住上這樣的房子,倘若將來這裡能成為古村落髮展旅遊業,老屋更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圖為儲大爺曾住的老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