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探索氫能多元化應用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丨近年來,氫能發展在國內外廣受關注。在我國,推動加氫設施建設被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探索推進氫能商業化路徑,也在去年國家能源委會議上正式提出。如何立足我國國情和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需要,科學謀劃氫能定位?又該如何防範發展過程中的無序競爭和產能過剩風險?

在1月8日召開的“2019中國汽車影響力論壇暨《中國氫能產業政策研究》成果發佈會”上,專家認為我國氫能發展已初具產業化條件,但應在發展“熱”中進行“冷”思考,以氫能應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通過試點示範探索氫能多元化應用路徑。

氫能是“四新”成員

“作為清潔能源,氫能在我們國家能源中的地位、作用在增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在會上指出。那麼氫能在中國到底擔任怎樣的角色?在國經中心信息部副部長景春梅看來,它有“四個新”。

首先,氫能是我國能源體系的新成員,和電能、熱能、汽柴油一起組成二次能源。

其次,氫能是能源革命的新技術。如氫燃料電池汽車上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100多年基於內燃機和石油工業體系的供應格局;氫儲能和氫儲運相關的技術突破,也會帶動全球能源格局發生變化。

再次,氫能是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因為氫是綠色零碳能源,作為新興產業,熱儲運和燃料電池帶動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同時帶動燃料、裝備製造以及相關高端製造業發展。

最後,全球氫能源發展非常迅猛,在貿易、產品、國際合作、標準體系建設以及國際治理機制構建方面都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作為氫最大的產能國和市場,可將氫作為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新抓手。

“發展氫能很重要,但並不能緊盯著替代現有能源。發展氫能的初始目標,不是異想天開搞出個新能源品種,而是由於我國面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這個大問題。”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強調。對此,多位與會專家表示贊同,認為發展氫能應立足能源結構優化,成為能源結構中的重要補充。

車是氫能發展突破口

氫能逐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麼誰將成為氫能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看來,“汽車行業可能成為率先突破、最重要的一個行業”。 景春梅也認為,可以“將車作為突破口”。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會上指出,燃料電池是氫能發展的關鍵和重點領域。目前,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面臨國家層面缺乏統籌、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管理理念滯後、制氫技術經濟性有待提高、成本優勢不明顯、國際合作水平不高等問題。

“我們要緊緊把握能源革命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加快探索中國特色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道路,為加快推進規劃引領、市場導向、政策健全、標準完備、企業主體、協同創新、開放合作、社會普及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萬鋼表示。

他建議,應從“堅持戰略引領、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產業佈局、堅持市場導向、堅持標準先行、擴大國際合作”六方面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深入分析當前氫燃料電池產業的技術短板和競爭優勢,加速攻克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難關,實現自主創新與高水平開放合作的協同推進。”

張進華還表示,燃料電池在汽車領域的發展進程,取決於何時解決便利、清潔、低成本的氫氣供給問題。

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

氫能除在汽車行業發展被看好外,“更應該關注氫能在儲能方面的獨特作用。”景春梅認為,“儲能技術有望根本改變我國的能源體系。通過發展氫儲能,帶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氫能+可再生能源,使我國整個能源體系更加綠色低碳。”

《中國氫能產業政策研究》在詳細調研的基礎上,全面評價了美歐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氫能戰略,並對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技術水平、地方實踐和麵臨的問題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同樣提到:“以氫能應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

對此,萬鋼建議:“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戰略體系,明確氫能在能源體系中的定位,開發氫能與水電、風電、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電-氫輸配協同,增加可再生能源制氫來源,不斷提高綠色氫能在消費終端的佔比。”

他還指出,應把握髮展節奏,因地制宜地清潔利用工業副產製氫,優化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整體佈局,有序推進產業發展,使其各展所長,在不同應用場景中實現優勢互補。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氫能在各方面的應用要全面展開,儘快建立健全行業監管體系和標準體系,通過試點示範探索氫能多元化應用路徑。

此外,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認為,業界在致力燃料電池攻關的同時,也要關注氫氣的來源,“只有落實了氫源,氫能產業鏈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他強調,制氫路徑的選擇要把握環保性、經濟性、安全性、能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